“教”要突出能力的培养,“评”要精准、多元
2021-11-07陈宝铝邱晓兰
陈宝铝 邱晓兰
【编者按】“教学评一致性”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课程思维需要一致性地思考在目标统领下的教学、学习、评价的问题,所有单一或点状的思维都不是课程思维,而是教学思维。“教学评一致性”作为一种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本专辑的这两篇文章对这一教学理念都做了较深入的探讨,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所谓“教学评一体化”发展,指的是教、学、评三者目标、方向一致,内容大体吻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学、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从学业评价的角度看,“评”是对学生学业成果的检测,它是课程目标在某个阶段的达成程度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评”(考) 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教与学的方向,而教与学必须紧扣课程目标乃至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来實施。忽视教、学、评之间的密切关系,不研究测评的改革,教学就跟不上形势的变化,提高教学质量也就不太容易;而测评若脱离标准,盲目命制,则会出现“教的没有考,考的没有教”的状况,让一线教师陷于困惑与迷茫中,且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堂教学评价的角度看,教师的教学活动(包括评价)与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应该围绕着教学目标,共同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只有这样,教与学才有可能收到实效,达到高效。反之,各自为战,不能协调一致,教学效果必然不佳。
综合以上两个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学、评三者关系密切,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科学认识和处理三者的关系,使之协调发展、良性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鉴于篇幅,本文仅对“教学评一体化”发展中的“教学”与“评价”两个环节(要素)进行一些探讨。
一、以试题命制改革为先导推进课堂教学的变革
自教育部启动质量监测以来,小学语文试题(纸笔)命制的指导思想、卷面内容、考题形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和最突出的是由传统的侧重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检测死记硬背的内容,转向了以能力为导向的测试。这个转变正倒逼着小学语文教学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思维的训练,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小学语文试题命制从过去的单纯考查知识的记忆程度,转向了不仅考查知识与语言的积累,还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请看以下这道题。
某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总是开小差。你觉得用下面哪句话劝告他最为恰当?( )
A.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B. 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
C.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以上的诗句或名言都是课本中要求记忆的。但本道题考查的着眼点不仅仅是记忆,而是在具体语境中能否运用。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诗句、名言的意思,读懂了语境的意思,才能正确选择。这就告诉学生,不仅要记住教材中要求记忆的内容,还必须融会贯通,懂得在实际中进行运用。
面对这一变化,我们不能产生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念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唯有打牢基础,能力的转化才有了基点。我们在教学每一项语文知识时,都必须把目光放在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点上,关注引导学生运用。比如,关于多音字的教学,传统的教法多是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个多音字,然后读一读或组词。这样的教学基本上是属于记忆型。但如果能把“什么情况下应该读什么音”这个规律性知识先告诉学生,再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知识就容易转化为能力了。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爪”字时,在学生理解了“爪”字的意思后,该教师先告诉学生,大的动物的“爪”读作“zhǎo”,小的动物的“爪”读作“zhuǎ”,然后再出示选择题让学生当场练习。这样,学生就容易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了。
小学语文试题命制还突出了对概括能力与理解段落内在联系的考查。如以下的题目。
“至于那些有价值的书籍,他总是想尽办法读一读。读过之后要说出自己的意思。”这句话插入语段中的哪个位置最恰当?( )
①老舍先生对书籍的选择是很严格的。②没有价值的书,他从来不去读。③在他的房间里,那些无聊的书籍一本也找不出来。④如这本书为什么要这样写,中心思想在哪里,等等,都要弄个一清二楚,才肯放手。
A.在①~②之间 B.在②~③之间
C.在③~④之间 D.在④之后
根据概括性考题以新的面目重新回到考卷这一情况,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并全面加强概括能力的培养。统编版教材十分重视概括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要素中多有涉及,在课后习题与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一系列练习,其中不乏新的形式。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结合“提高阅读速度”的训练,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读下面的语句,写出主要意思”的练习。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结合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的落实,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读一读,说说下面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我们要结合语文要素的落实,按照教材的安排,有序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阅读部分,小学语文试题命制基本摒弃了对已学课文内容的记忆考查,转向完全运用课外读物进行考查。阅读权重加大,文本篇幅增加,文章体裁变得丰富,卷面容量增大。中高年级起就重视评鉴与创意阅读能力的考查。如有关《火星》这个阅读情境材料中有这样一道题。
哪本杂志最可能转载这篇文章?( )
A.《动物世界》 B.《儿童文学》
C.《童话王国》? D.《天文爱好者》
这考查的就是学生创意阅读的能力。在考查评鉴与创意阅读能力时,还时常出现一些开放性的思辨题。如阅读《第一百个客人》后有这样的题目:有读者认为,文中的老板、老奶奶、小男孩都在说谎。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理由。学生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但都必须有根有据地加以阐述。
针对这一变化,阅读教学必须突出四个意识。一是增强以文为例意识。过去,考卷中会涉及较多的课文内容,于是有些教师就错误地把阅读教学定位在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上,以为学生理解了内容、记住了内容,教学任务就完成了。现在转向考查阅读能力,就倒逼阅读教学必须以文为例,利用课文这个例子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二是增强过程意识。要彻底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要把教学的目光聚焦于过程,要研究各项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弄清学生形成能力的难点所在,真正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启发、有所领悟、有所提高。三是增强思维训练意识。语言与思维关系密切,不论是解答评鉴题目,还是完成创意阅读的题目,都需要高阶思维的介入。这就意味着教学要突出高阶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分析、综合、迁移、应用,从而学会重构、评价与鉴赏。在教学中要注重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敢于发表并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四是增强提高阅读速度意识。现在测评的阅读量有较大的增加,这与高考语文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当然,考查阅读量也需掌握一个度的问题(这需要另外专门的研究),但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应摆上中高年级的教学议程。不仅要教给学生速读课文的一些要领,而且还要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形成能力。
二、以课标、教材为依据不断完善评价改革
(一) 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注意有效性
“教学评一体化”发展,意味着评价应贯穿于教与学的过程当中。课堂评价包括教师的口头评价、动作评价(体态语言的评价)和一些必要的检测,它与教学、学习三者都要统一于教学目标,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其中,教师的口头评价和动作评价(体态语言的评价)尤为重要,因为它们是基于对教学目标落实程度的准确评判,是基于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真实预估,是学生学习进程的推进器、催化剂。所以,教师要加强对课堂评价的研究,紧扣教学目标,优化课堂评价的手段与方法,掌握评价的时机,或及时评价,或延时评价,把握好评价的度,努力做到准确、到位、富有激励性,不断提高评价的实效。
另外,还要适当加强课堂教学中的纸笔检测。一是安排适量的前测。结合预习的检查,设置前测题,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学。二是嵌入课堂教学中的检测。有些课,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一些知识或能力的检测,以在命题改革中出现的题型,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这样做的好处是把练习挤进了课堂,将阅读思考与练习有机结合。三是在课堂结束前进行的检测。如有些古诗课后习题要求背诵、默写,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任务安排在课堂结束前。这样既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课堂上安排以上三种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迫使教师减少一些无谓的讲解,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训练量,有利于教、学、评的整体推进。当然,安排课堂检测也要注意适量与适度,不能把课堂变成应对考试的机械的训练课。
(二)学业评价检测必须精准、科学、有效
试题命制应强调依标循本,注意准确性、科学性、有效性,把握好难度,突出年级、册次的特征,以对教与学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
所谓“依标”,即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准绳进行试题命制,不能超标、离标,防止盲目、过度的考试。当前,就存在着非连续性文本随意考查的问题。《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第三学段“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统编版教材也是在第三学段才安排了两篇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课文,分别是五年级下册的《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和六年级上册的《故宫博物院》。但在一些地方,三、四年级就开始考查非连续性文本,有些学校甚至在一、二年级的检测中也出现了非连续性文本的试题,这样的超标考试就给教学造成了错误的导向。
所谓“循本”,即在试题命制时,要以统编版教材出现的知识点、能力点作为依据,要特别注意三个立足点:语文要素、课后习题、语文园地。
首先,必须考虑年级或单元的语文要素,突出当下的语文要素,并注意要素之间螺旋上升的内在联系。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而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位教师在编拟第六单元试卷时,选择了《千里黄河一壶收》这篇短文作为情境考查材料,编拟了以下几道题目。
1. 第二自然段的关键语句是哪一句?用横线画出来。
2. 第三自然段主要对哪些事物作了比较细致的观察?( )
A. 黄河 B. 青海省 C. 人民币 D. 壶口瀑布
3.“我欣然接受了这份美妙的礼物”,这份礼物指的是什么?( )
A. 壶口瀑布 B. 泥土气息
C. 激起的浪花 D. 一个个小泥点
4. 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观察壶口瀑布的?( )
A. 由远及近,由高到低 B. 由近及远,由低到高
C. 由远及近,由低到高 D. 由近及遠,由高到低
5. 你喜欢黄河吗?结合文本说明理由。(不少于2点)
以上第1题直接考查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达成,第3题、第5题属于间接考查,因为理解了“我欣然接受了这份美妙的礼物”中“这份礼物”的内涵,该段落的意思也就清楚了。只有理解了文本中对黄河的描写,心中才能激起对黄河的热爱之情,完成对黄河的评价才有基础。第2题既含有本组语文要素的检测,也体现了对第五单元语文要素的巩固。第4题侧重于对第五单元语文要素的检测。这样一组题目的组合,在着重检测本单元语文要素落实情况的同时,还注意到对前一单元语文要素的复习与巩固。
其次,在突出语文要素的基础上,也要兼顾课后习题与语文园地中的一些内容的检测。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以鲁迅为专题的单元,其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少年闰土》课后第3题“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从中感受到‘我怎样的内心世界”。该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一道理解文章题目的练习:“读下面各组题目,说说你的发现,和同学交流。”文中配有两个小泡泡。一个写着:“这是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作题目”,另一个写着:“这组题目很有意思,因为……”有位教师选择了唐弢的《“胡羊尾巴”》作为情境考查材料,题目中有以下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