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的好教师
2021-11-07朱永新
朱永新
和成尚荣先生认识30多年了。认识他的时候,他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担任所长。我参加过一些他主持或者参与的活动,经常聆听他的高见。那个时候,黑格尔、康德、怀特海、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思想家、教育家的名言他经常脱口而出,对一线教师的成长故事也是信手拈来。感觉他是一个既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又非常接地气的人。
2000年以后,成尚荣先生经常参加我们新教育实验的年会、开放周等重要活动,成为新教育专家团队的重要智囊人物。每一次主持或者评点,对重要的理论问题他总能“一剑封喉”,直指要害;对于一线教师的案例,他也总是条分缕析,指点迷津。而且,我注意到一个他的绝活儿——开会时几乎从来不做笔记,但是讲话时却能几乎一字不差地大段引用别人的讲话原文和要点。
去年以来,我陆续读了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课程透视》《语文气象》《最高目的》《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流派观察》等著作,一直想写点文字,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但是,先生的著作体系宏大,涉及面广,我一直没有理出头绪。
前不久,再读这本《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封面上的“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三个关键词突然跃入眼帘,贯通了此前的所思所想,许多感悟由此清晰地定格。
中国,是第一个词。成尚荣先生介绍说,在考虑这本书书名的时候,他有过斟酌。到底是《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还是《做立德树人中国好教师》?他选择了前者,就是想突出“中国”,彰显中国文化特色。而且,他认为立德树人本身也是中国文化中的思想精髓。
这本书中,的确流淌着浓浓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成尚荣先生深情地说,教师和儿童都是一粒种子,这粒种子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培养的时代新人,就是要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深层的爱国情、远大的强国志、切实的报国行,从小学会做人,从小学会思考,从小学会创造。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种子,才能让孩子们拥有理想信念和硬核的力量。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才能让教师和学生内心的种子向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明天微笑。这粒种子总有一天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局中,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踮起时代的脚跟,站在中国的大地上,向世界瞭望,写下中华民族复兴的诗章”。
这本书中讲述了许多好教师的故事。这些好教师,从陶行知、叶圣陶、斯霞、李吉林,到顾明远、于漪、于永正,都是把自己的教育学写在中国大地上,都是具有中国情怀、中国气质、中国格局的教育家。我曾经在一次讲演中听过先生讲述于漪老师哼唱《苏武牧羊》的故事。于老师读小学的时候,日本兵进城扫荡,城里人纷纷去乡下逃难,一片混乱。就在那天上午,音乐老师给他们上了最后一堂课,教唱的就是这首歌。他说,从于漪老师哼唱的旋律和歌词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民族的血性,看到民族的脊梁。“一个好教师,总是将他的课堂,和祖国命运、民族未来联系在一起。”
中国,是好教师的根。没有这个根,就没有枝繁叶茂,没有果实累累。
立德树人,是第二个关键词。成尚荣先生说,立德树人,最具有中国特色,最具有“中国心”“中国表情”。也就是說,立德树人本身就是中国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德树人就是中华民族的育人初心。它是个胚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芽,内在蕴含着发展的基因。
成尚荣先生在书中从历史维度、时代维度和现实维度对立德树人进行了全面阐述。他认为,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早就有“立德”“树人”的概念和意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就有“明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底色或本色就是伦理道德。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分别生出的“仁义礼智”,讲的都是伦理道德。《管子》中也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论述。所以,从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深处走来的“立德树人”,在当下被重新解读,整合成一个最具有时代意义的概念。他认为,如果要写一本中国的教育学,那就是一本“立德树人”的教育学。
成尚荣先生认为,人,是“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起点和归宿。立德树人,应该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前提,重在人的发展。立德树人,要关注人,研究人,尤其要研究儿童,重新认识儿童,重新发现儿童。立德树人不仅仅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特点,也反映了当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转向:从关注知识、能力,转向关注人。让我们的学生在以学习知识为载体,以培养能力为重点的过程中,成为人,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成尚荣先生提出,立德树人是好教师的精神象征和中国符号,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国好教师的根本任务和衡量的根本尺度,“首先做道德教师”,也就成为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的一个出发点。他说,好教师就是一本书,永远站在学生前面,把自己这本书打开,让学生读懂这本书,读懂什么叫做真诚、崇高、纯洁、幸福、道德……
立德树人,是好教师的魂。没有这个魂,一个人就会有形无神,就是行尸走肉。
好教师,是第三个关键词。成尚荣先生说,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首先是做好教师。“好教师”三个字既具有千钧之力,又具有无穷的可能。一切从做好教师开始,只有先做好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名师。只有大家都做好教师,才会有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为什么“好教师”很重要?在许多人眼里,教育家、名师、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应该比“好教师”更加高出一筹。为什么成尚荣先生没有把书名定为《做中国立德树人教育家》?我们可以从他关于“好教师”与“名师”的两个比喻中得到答案。
一是高原与高峰。他说,高原上才有高峰。没有高原,就没有高峰;高峰之下的高原,绝对不会平庸。好教师和名师,就好比高原与高峰的关系。好教师应该站在高地上瞭望高峰,让自己成为高峰。
二是合唱与领唱。在众多合唱声中,领唱者的旋律很关键。所有好教师都是合唱队的队员,其中应该有一批杰出的领唱者。但只有把合唱队建设得更好,领唱才能唱好,名师才能更多、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
当然,好教师不等于就是名师,就是教育家。教育家的标准、要求更高,更有深度、更有厚度、更有宽度,因此也更有难度。成尚荣先生认为,如果不以好教师为基础,不从做好教师开始一步步往前走,是诞生不了教育家的。名师和教育家是从高原成长为高峰,从合唱队成员成长为领唱的。名师和教育家首先是一个好教师,并且永远是一个好教师。他提出,在做好教师的时候,“心里想的不应是做教育家,而是内心呼唤着:为了我们的孩子们,为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而做好教师”。这也是国家层面提倡做“好教师”而不是“名师”的缘由所在,做“好教师”更具有普遍意义和战略意义。
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呢?成尚荣先生把李吉林老师作为当代中国好教师的标杆,提出好教师应当有自己的信条,应该有大情怀,应该把根深深地扎在大地上,应该培育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其中,成尚荣特别强调了理想追求、道德情怀和终生学习等方面。他认为,一个好教师,是应该有着理想追求,有着崇高感的。
好教师固然要有教育智慧,但最高的智慧是道德智慧。成尚荣先生提出:“无道德的聪明只是聪明而已,只有当聪明与道德牵手、相伴而行,才可能成为智慧。”幸福是完美生活中德性的实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所以,教师要修煉自己的道德情怀,要关心人类的命运、国家的前途,不能眼里只有试卷分数。
好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不断成长的。成尚荣先生用于漪老师的两句话概括“教师之道”:我一辈子做教师;我一辈子学做教师。他认为,一辈子做教师,是对职业无限忠诚、不离不弃;而一辈子学做教师,是说教师是永远的、终身的学习者。只有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才可能做一个好教师。
我特别喜欢全书的第六篇《做好教师:一个永远激荡的心愿》。这一篇中的文字,讲述了成尚荣先生如何从一名中师生成长为深受一线教师欢迎的教育家,如何协助李吉林先生做情境教育研究,如何参与教育部的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追随时代写出自己的地平线报告,如何从小城南通走到省会南京再走向全国舞台,如何在退休以后重新规划人生的心路历程和实践探索。他用自己的一生探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的样板。
我一直很惊讶,一位80岁的老人,为什么能够拥有不断成长的力量?为什么他身上始终有着青春般的激情?为什么他的每次讲演几乎不用稿子,却很少重复自己,总是让人耳目一新?为什么他能够保持思维敏捷记忆超群?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责任编辑:黄晓夏 苏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