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2021-11-07张苏朱娅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辅助教学语文课堂

张苏 朱娅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跨学科教学趋势明显,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教教材,已不再适应新时代教育对语文课的要求。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合适的课程中,巧妙地加入音乐的元素,能够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开启全新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学科融合;语文课堂;辅助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跨学科教学趋势明显,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教材教教材,已不再适应新时代教育对语文课的要求。传统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势必让学生厌倦乏味甚至失去热情,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

语文课程教学论认为,语文应充分利用多种元素,整合教学资源,创设一个多感官相融合的语文世界,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和音乐的历史渊源向来深厚,千百年来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春秋时代产生得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都是来自各地的民歌。屈原的《楚辞》,是屈原在长期流放生活中,向民间学习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既可以作诗,也可以是歌。唐宋时期的音乐与文学更是高度结合,人们为诗词谱曲,并争相传唱,甚至流行到今日……

因此,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需要打破规律,突破传统,清楚地看到教材中丰富的音乐资源,在不同内容不同环节中将音乐有机地引入语文课堂,进行学科融合,打造“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堂。

一、音乐造氛围,导入有意境

于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音乐就是那一枚可以紧紧吸引着学生的磁石。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导入时恰当地引入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导入会更有意境,连教师自己也会更加迅速地投入到某种状态中,感染自己也影响学生。

在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的一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曾伴着哀伤的音乐这样深情导入:1936年10月,整整燃烧了56年的革命之火熄灭了,这位中华民族文化的主将,这位被誉为民族魂的伟人——鲁迅……伴着忧伤的音乐《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段,听着我沉痛的讲述,氛围渐渐凝重,学生眉头紧蹙,神色渐渐沉重,情绪逐渐调试到最佳状态。

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月光曲》,讲述了贝多芬创作世界名曲《月光曲》的故事。根据教学内容,上课伊始,播放了一段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让学生放松心情的同时,猜猜是谁的作品。学生兴致盎然,氛围轻松愉快,学生很快说出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名字。欣赏完乐曲之后,再次介绍贝多芬的传奇人生,回顾旧知,一切顺理成章。

二、音乐助朗读,激发新热情

卢梭说:“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歌德曾对贝多芬说:“我用文字不能表达的地方,请用音乐来表达吧!”文字是有感情的文字,音乐更是情感的艺术。情到最深处,不能用言语深刻表达的时候,音乐恰恰就是很好的催化剂,能在調动师生双方情绪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语文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有感》一课中,“有感情地朗读”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即使前面铺垫了很多关于鲁迅先生的个人简介以及作品介绍,但由于学生与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相隔久远,学生硬生生地将一首如此铿锵有力的诗读得苍白无力。此时播放钢琴曲《悲怆》第一乐章的开头,学生们在悲怆情绪中的极缓板的音乐声中自然而然地读出对“有的人”的敬仰,对“有的人”的唾弃和鄙夷!学生在朗读中获得了满足,在激情朗读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无形之中将课堂教学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中,地震后父亲为了找寻孩子,足足在废墟里挖了38小时,那一段精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是朗读的重点,朗读时学生们在钢琴曲《克罗地亚狂想曲》背景音乐的催化下,感情层层递进,情绪愈来愈强烈。在音乐的辅助下,人物的情绪已经走进每位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朗读热情的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人物与文本的距离。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可贵的沉默》,在重要的朗读环节,我播放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以此激发起学生的回忆。舒缓且带点忧伤的音乐冲击着他们,他们很快沉浸在回忆中,回忆与父母的点点滴滴,回忆难忘的瞬间,回忆那些朝夕相处的日子……朗读时发现学生眼里闪着泪光,朗读的声音自然随着文本此起彼伏,他们懂得了感恩,也学会了爱。在音乐的辅助下,学生真情流露,激情朗读。

三、音乐促想象,大胆去交流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这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进化的源泉。”音乐本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只有通过想象,才能让那些没有听过音乐的人们,通过作者文字的描述感受曲调的变化,再通过文字描述的美丽画面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

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月光曲》一课中,贝多芬即兴弹奏钢琴曲,主要描写集中在第9自然段。文字用不同形式描述着乐曲,学生通过文字去感受想象音乐的变化。光靠阅读文字怎能想象得如此深刻?此时播放《月光曲》第一乐章,在这样的音乐背景下,学生配乐朗读,朗读者的情绪也很自然地跟着曲调的变化而变化。再谈及乐曲的变化,学生信手拈来,大方交流。

在《月光曲》最后一个精彩环节,要求展开想象和联想。此刻播放音乐《森林狂想曲》,发挥想象并表达。音乐声响起,学生随着节拍展开想象,迫切地想和同学交流。从音乐的引入到想象画面,学生在看似没有交集的文字与音乐中,一次次地感受,一次次地交流,表达清晰且真情满满。

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千古名句,彰显着李白的潇洒与不舍。播放古琴版本的《送别》,让学生想象李白当时送别挚友的心情。伴着那悠扬抒情的歌曲,学生渐渐安静下来,他们在思考,他们在想象,他们有感而发。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准确想象,大胆交流。音乐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音乐助背诵,学习更高效

小学生爱读爱学诗歌却特别害怕背诵,一背诵就犯难。当代著名的女作曲家古建芬,她晚年以唐诗为主,结合汉乐府、三国、明清时代的作品,迄今已创作《新学堂歌》50首,例如我们熟悉的《悯农》《江南》《长歌行》《元日》等。教师可利用课堂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唱读,学生在欢快的歌声中识记古诗,高效背诵。洛扎夫研究表明,优美的音乐能够清除大脑紧张并且放松全身肌肉,合着音乐节拍读出需要记忆的材料,学习结束之后,再播放两分钟欢快的音乐,让大脑从记忆活动中恢复过来。兴趣使然,他们愿意学习更多的诗歌,还自己创编诗歌歌曲,传承中国文化,帮助学生背诵记忆,简直是一举多得!

学科是可以融合的,艺术是能够共通的,音乐有音乐的美,文字有文字的美,音乐与文字有一座桥梁,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只要我们合理地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巧妙地加入音乐的元素,就可以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开口交流表达,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学科融合的大背景下,把音乐巧妙地带入到语文课堂,将两者有机整合,音乐就恰似那一股清流,可以辅助语文课堂教学,为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责任编辑:汪旦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师教育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

[3]王春燕. 中学语文课堂音乐辅助教学探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辅助教学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如何运用多媒体平台辅助小学数学教学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柔韧性练习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