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野下广西隆林偏苗民歌的歌唱习俗与传承传播

2021-11-07农棹菲

歌海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化语境保护传承非遗

农棹菲

[摘 要]苗族民间歌唱习俗是传统音乐文化的一种延续,也是族群“历史记忆”与“音乐认同”的一种文化符号象征。广西隆林民歌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偏苗民歌作为广西民族音乐文化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地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民间歌唱习俗的形成,是传统原生文化与民间艺术底蕴的完好再现。本文从广西隆林偏苗民歌的民间歌唱习俗和“非遗”保护传承视野出发,对偏苗支系的历史源流、偏苗民歌的文化语境和歌唱习俗等方面予以纵向梳理和共时考证,从而为广西隆林偏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歌唱与传播提供一条可行的参考路径,旨在保护和传承广西苗族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展示民族艺术风采,积极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偏苗民歌;历史源流;文化语境;歌唱习俗;保护传承

苗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音乐文化。苗家人逢山唱山,逢水颂水,用歌声描述生活,抒发情感,从古代传唱至今。偏苗人自称“孟莎”,偏苗苗语为“Hmoob Sa”。该支系妇女梳理头发,常在头部偏右侧的发间斜插一把花木梳,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因此叫偏苗,别名“歪梳苗”或“客家苗”。

一、隆林偏苗的历史源流

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蚩尤九黎”部落联盟。“由于古战纷争和阶级压迫,先辈们辗转迁徙,从中原→中南→西南→国外,他们经历过有史籍可印证的六次迁徙,使原有共同地域的一个民族,被分割成众多山水阻隔的分散支系。”1在第四次迁徙流动浪潮中,一部分苗族先民滞留在隆林,至今约有1000多年历史,与原先生活在这里的壮族人民,以及先后迁入的彝族、仡佬族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近千年来,广西偏苗人在相对恶劣的生态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与彝族、仡佬族等兄弟民族和睦共处、交错而居,至今仍保留着本民族传统的文化特征和民族风貌,并在这片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样态。偏苗人怀着浓厚的念祖情愫,秉承着虔诚的族源精神,固守着传统的本族语言,钟爱着特色的民族服饰,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不断发展与创造偏苗人自己的民族文化。

“2012年末,据隆林各族自治县统计局年终统计,自治县境内现有苗族人口101262人,主要分布在县境南部苗冲中心地带的德峨、猪场、克长、蛇场、岩茶5个乡。”2从人口布局来看,隆林苗族的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从支系来看,苗族支系繁多,可以分为“偏苗”“红头苗”“白苗”“青苗”“花苗”“素苗”六个支系,其中偏苗人口最多,操苗语的西部方言,其支系识别主要依据是语言和服饰。隆林苗族虽有六个支系之分,但在来源上趋于一致,大约都是在唐末宋初,陆续由黔西南的安顺、兴义等地迁入广西隆林。

偏苗人口有75186人,占隆林苗族72.5%,操苗语的西部方言,1偏苗女装日常多是上穿短衣,下着长裙,裙子相对较长,长度多在膝盖以下。偏苗服饰多采用自织的麻布蜡染制成,衣裙之间不用腰带系束,裙子褶纹出现在腰身两侧,前面常系一条约10厘米宽的彩色飘带,从而呈现民族服饰文化的独特艺术审美。德峨乡为偏苗支系主要聚居地,海拔1000米以上,峰林密布、道路崎岖,冬天常有霜冻和冰雪。由于长期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交通不便,偏苗支系生产力发展相对缓慢,经济生活水平不高。在这样古朴的自然生态环境下,包括偏苗民歌在内的苗族民俗文化保留着更多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民间集体智慧。

二、偏苗民歌的文化语境

(一)苗族的语言特点

苗族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实践中,很早就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并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词汇,形成特有的语法体系。从语言系属来看,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对各地苗语的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以及七个次方言和十八种土语。其语言简练和谐、匀称,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由于苗语方言音乐性较强,语音婉转,所以偏苗人讲话比较柔软,这也为苗歌演唱中缠绵抒情的音乐风格提供了一定的语音基础。苗语作为苗族族群进行民族自我识别和族群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之一,体现着苗族人民的文化特征和心灵风貌。

(二)偏苗音乐和苗族语言关联密切

苗家人热爱唱歌,通过“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在音乐文化領域中焕发出独特的光芒,历经代代相传、逐年积累,民歌日益成为苗族文化代表性的音乐符号,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音乐与语言二者之间有着密切关联,这在苗族音乐现象里得到了充分体现。苗语属多声调语系,是一种内含音乐成分很高的语言。苗族音乐的旋律、调式由苗族各支系语言声调的高低及调值决定,与支系语言的特点及演唱内容相关,因此有的分支音乐模式呈现比较简单,有的则比较繁复。偏苗由于本身语言声调的局限性,所形成的音乐调式较为单一,皆用一种调式进行演唱,即羽调五声音阶(la-do-re-mi-sol-la)。但在民间歌者的实际演唱中,往往将第二级音“do”提高半度,以区别叙事体裁与情歌体裁的内容,带来一些俏皮或是伤感的色彩。例如偏苗“Paib Tawm”(谐音:贝豆),这类歌谣是偏苗青年人的爱情歌谣之一,其内容大多是年轻人为了追求意中人而创作,借物抒情,比兴形象,对偶工整,多以四言八句为主,曲调婉转动听,把对恋人爱慕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如霍苟,苗语称“Hu Nkauj”,主要是以一个故事为演唱内容及形式,在苗语固有声调的基础上引申而来,以字托音,形成一定的曲调。霍苟分为大调、小调、喜调、悲调以及迎客敬酒歌五种类型。霍苟有衬调开头和结尾,音色高雅,声部要求较高,旋律婉转明快。再如咯声,偏苗叫作“Lus Seeb”,偏苗咯声则是一种内容较为自由的歌谣,主要用来抒发个人的感情,歌词随感而发,音乐主要由拉长了的语言音调构成,节奏自由、舒缓,给人悲凉的感觉,夹带着一丝伤感的色彩。偏苗咯声从内容到形式都渗透一种苗族特有的风情,歌曲宣泄了人物情思,节奏韵律充满了苗家人的情韵。

(三)偏苗民歌风格特点

隆林德峨乡蕴藏着丰厚的苗族民间音乐,其音乐种类丰富多样,尤以民歌最为突出。民歌是苗族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苗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音乐伴随着偏苗人民的整个生命历程。作为歌唱或者咏诵的偏苗民歌主要有“Paib Tawm”(谐音:贝豆)、“Hu Nkauj”(谐音:霍苟)、“Lus Seeb”(谐音:咯声)等类型,内容主要反映民族矛盾、阶级斗争、生活志趣、家庭婚恋等,题材非常广泛。它们的格调不尽相同,但总体上悠扬婉转,回环相扣,是老少皆宜、群众喜闻乐见的歌唱形式。笔者对源流及风格不同的偏苗民歌进行收集、归类和整理,发现偏苗民歌种类十分多样且内涵丰富,如迁徙歌、创世歌、盘歌、喊歌、婚姻歌等具有鲜明的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是苗族文化情感表达、文本表述、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等主要行为方式的载体,是民族意志和精神内涵的象征。偏苗民歌应用范围广,生活上处处可见,其表达内容也较为广泛,劳动时以唱歌助兴,劳动之余借歌声消除疲劳;高兴时唱歌直抒情怀,悲伤时以歌声尽抒衷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偏苗人吸收并运用了一些本地域内流行的汉族、彝族、仡佬族音乐的曲调,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偏苗音乐的表现力。

三、偏苗民歌的歌唱习俗

苗族音乐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唱歌是偏苗人的一种习惯和爱好,涉及族群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婚丧嫁娶、迎亲送别,均以歌声来表达。民间歌唱习俗无不折射出苗族人民的生活观念,体现了偏苗人的聪明才智和审美心理。偏苗人进门赞主人,出门谢东家,进餐时谢凳、谢碗、谢筷、谢菜、谢饭、谢酒,出口成歌、开口成河,唱出了对淳朴生活的热爱与赞颂,既保留了传统唱法及声腔格调,又富有鲜明特色,为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多样素材,表达了特定时期偏苗族群的传统文化内涵、民族心理气质和内心情感诉求。

(一)民族节庆

笔者曾参与体验隆林苗族跳坡传统节庆,实地了解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亲身感受民俗活动的广泛群众性、自发性和原生性,这恰是传统音乐文化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如每年的正月初九举办的盛大跳坡节,隆林近千个苗寨的苗族群众全部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德峨乡,前来参加跳坡节活动。慕名而来的还有数万名各族群众、游客及海外友人等。坡场上,苗族群众吹着芦笙、口弦、箫筒、木叶、口琴,弹着月琴,载歌载舞,笙歌嘹亮,琴声悠扬,木叶声阵阵,坡场霎时成了歌的世界,舞的海洋。妇女们华丽的衣裙则把坡场点缀成姹紫嫣红的花坡,现场气氛热闹非凡。

(二)恋爱方式

偏苗青年男女主要通过唱歌这种表达方式来传情达意,因此,偏苗人如果不会唱歌,则会使自己的婚姻受挫。偏苗青年男女恋爱的方式大致可分为“坡恋”“街恋”和“月恋”三种,俗称偏苗“三恋”。“三恋”指的是通过“跳坡节”“赶场做客”“跳月亮”等社交活动,未婚男女双方以吹奏芦笙、箫筒、口弦、口琴,弹奏月琴及演唱情歌等形式向恋人展示才艺,博得好感后开始进行语言上的交流,相互加深了解,最后向对方表达情爱,由此产生爱情而缔结婚姻。

1.坡恋

苗语称“Nkaus TojDeeb”(谐音:够导恋)。是指男女青年在一年一度的跳坡节上恋爱。在跳坡场上,未婚的小伙子们大展技艺,如爬坡杆、跳芦笙舞、吹口琴、弹月琴、吹奏木叶等,以吸引姑娘们的爱慕眼光。而未婚姑娘们则打扮得如花似玉以吸引小伙子的目光。此外,还有以山歌形式交友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均有主动选择别人或被别人选择的权利。经过十多天的跳坡活动,男女双方不断地交心,加深了解,直至水到渠成,恋爱成功。

2.街恋

苗语称“Nquam Khw Deeb”(谐音:跨库恋)。在隆林,自古以来就有多处专门属于男女青年开放、自由地选择对象而不被老人干预的地方——各个圩场和街场。因此,坡恋不成功的年轻男女,可以把恋爱的希望寄托在赶街上,根据恋爱进行的隐蔽程度,可分为公开和秘密两种形式。

3.月恋

苗语称“Nkaus Hli Deeb”(谐音:跨丽恋)。居住在德峨、蛇场、克长、猪场等乡的苗族青年男女最具神秘色彩的恋爱方式应该数“月恋”,又叫“跳月亮”。在跳坡节过后的一些农闲季节,每当明月高挂,苗家山寨的小伙子们便瞒着父母,悄悄邀约几个好伙伴,背上芦笙、月琴,拿着箫筒,三五成群,翻山越岭去“跳月亮”。他们到达女方村寨后,一些人吹笙,一些人弹月琴,一些人则悄悄隐入丛林,随手摘片树叶,含在嘴上奏起《邀妹歌》:“卟哩哩,卟噜噜!坡场相会的情妹今晚在何处……”听到那一曲曲深情的《邀妹歌》,寨子里的阿妹芳心大动、神不守舍。待各家各户老人都已熄灯休息,她们便走出寨门与情郎相会。三更相会,五更分手,姑娘回家取来水桶,借口到村外背水,送情郎一程又一程,直至旭日东升。待到双方感情根深蒂固,最終通过父母准许结为伉俪。

(三)敬酒对歌

在偏苗人的社会交往中,凡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仍保持着相互敬酒歌唱的传统礼节。苗家人的生活充满歌声:生产劳作、待客敬酒、谈情说爱、教育子女、抒发哀思、表达喜悦等日常生活中都要唱歌,正可谓无歌不欢。笔者有幸亲历偏苗人置办“弥月酒”,即年轻人结婚后,一旦有孕,头胎生子,都要办“弥月酒”,以示祝贺。

弥月酒是苗族喜酒之一,此酒席有别于其他酒席,外家吃酒的对象除女方兄弟外,其余均为女性。女儿婚嫁后,父母都要将男方家给的礼金分少许给女方的叔伯母、舅母、姨妈、姑妈、姐妹等亲戚,同时预约,凡分享过女方礼金的人,等到女儿生育第一个小孩时都要来参加弥月酒。弥月酒同时也是女方送嫁妆的酒席。所以,除了女方父母按要求置办嫁妆外,其余亲戚每人都要送一件以上的东西给女方,如被子、衣物等。酒席间偏苗人待客非常真诚,身着民族盛装,亲手奉上好酒好菜。开席时,不得先端饭碗,而是把酒喝够。主人给每位贵客斟上香酵的苗家米酒,由主人给大家敬酒,每人须敬两杯。献上美酒的同时,敬酒歌成了苗家特色礼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听罢一曲苗族敬酒歌,一杯饮尽的是苗家人满满的热情。其间,宾客也举起手中美酒向主人家回敬酒礼,以歌声应和,表达祝贺与祝福,歌声里饱含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和温暖。笔者有感于偏苗人实际在场的生活场景,精神为之振奋,进而心生敬畏,在田野作业现场采录数据和文本时,运用新媒体影音设备对苗族民间文化予以记录传达,真实地反映偏苗人的现实生活,体现偏苗人的精神文化面貌、生活态度、心理素质以及伦理道德,以便更好地把握苗族民间社会生活中歌唱习俗的文化内涵。歌唱习俗体现在偏苗人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偏苗族群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呈现。

四、偏苗民歌的保护传承与传播

千百年前,苗族的祖先跋山涉水,不畏艰难迁徙到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深刻优美、流传永久的苗歌。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均依靠这些婉转动听的苗歌一代又一代往下传,歌唱成了苗族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田野考察的德峨、蛇场、猪场等几个乡镇来看,各地音乐具有不同特点和动人的旋律,在音乐及口头文学中无疑是一座座丰富而灿烂的宝库。

(一)研习偏苗民歌,传承和发扬民族神韵

苗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音乐文化。笔者向民间求“智”问“道”,曾深入苗寨山区向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当地文艺工作者学唱苗歌,从民间学习吐字发音,掌握准确、清晰的民族歌唱语言,并注重其行腔唱曲。如此,既能增加对苗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了解,又能尊崇苗家固有的人声和演唱方式方法,以展现民族神韵。笔者认为,应切忌违反民间歌唱语境的逻辑,比如美声唱法的歌者惯用西洋唱法,使用同一种声音来演唱民歌,这样,苗歌会丢掉本味和固有的音色,从而失去了本真的艺术光彩;应在秉承传统、不失基本的基础上,去领会、觉悟和发挥偏苗民歌独有的民族精神和传统底蕴,以期达到较完整地表达偏苗民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促进传统偏苗民间民歌与当代生活的有机结合。

2019年1月笔者赴广西隆林县德峨乡,对偏苗民歌进行扎实的田野采风实践,搜集整理了相关的民间音乐文化素材,并向隆林苗族跳坡节传承人敖德金老师学习偏苗民歌的演唱,对于苗族偏苗支系“局内人”的音乐分类观念和民间歌唱技法等有一定的体会。通过分析和研究偏苗民歌《会郎调》,了解作品在传统偏苗古歌《别郎调》蓝本基础上,融入花苗支系特定的民族音乐元素,并进一步整理、加工、创作而来,其舒展悠扬的旋律和极具地域特色的音乐风格,描绘出苗族青年男女在“跳坡”节庆时的民间歌唱传统,表达恋人间深深的思念情愫,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歌曲在广西卫视及各大媒体播出后,深得苗家人的喜爱,并在苗族群众中广为传唱。偏苗民歌《会郎调》是偏苗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表达,将情绪对比的两个苗族音调有机地贯汇发展,赋予其民族、科学、艺术和当代音乐特征,展现了作品的思想深度、情感温度与艺术新高度。通过词、曲、唱“三位一体”相互融合,这首歌给人以全新的艺术美感。

1.《会郎调》曲作者窦鹏老师表示,偏苗民歌的旋律大部分是依据其古歌音调的长短、语音和语气的变化发展而来。他在创作中大量地保留了偏苗古歌的最初形态与音乐元素,力求在苗语唱词文本基础上,营造苗寨乡村的美学意蕴,将传统音乐语言与当代审美意识相融合,获得多元统一的音乐审美效果,同时也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生活观念和民众文化心理,这正是偏苗民歌《会郎调》的独特艺术价值所在。

2.苗语西部方言唱词富有音乐性元素,具有诗化美的特色,与歌曲浪漫的旋律相结合,彰显苗语质朴、纯粹的语言魅力,别具烂漫色彩,不失为一种全新的情感表达方式。《会郎调》全曲采用苗语西部方言演唱,令人切身感受到苗语唱词之语言艺术美,在整首作品中具有代入歌唱情境的作用,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将听众带向古朴纯净的苗寨村庄,向听众展现了一幅唯美的画面:在皎洁的月光下,一位苗家姑娘伫立在窗前,思念着自己的恋人。歌词意境之美,倾注了苗家人至情至真的生活追求。

3.从歌词文本的表现形式上看,男女恋情的抒发与彼此思念的情感表達,作为这首音乐作品舞台歌唱表演的情感基调,对于演唱者歌唱情景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乐段唱词语言简洁生动,通过“七月八月心像虫子咬碎的树叶,九月十月心头如火烧”等借助不同月份的情感表达,直接抒发了演唱者对恋人的强烈思念。第二乐段歌词淳朴真挚,通过苗家民间生活中“大小织布机”暗喻了苗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从而揭示歌曲的主题思想。通过歌词“若我和你分离,好比洪水淹凡尘”等生动的比喻,表达着苗族男女对爱恋的钟情与坚贞,体现了偏苗人的爱情审美特性及其精神文明追求。

(二)充分展示偏苗民歌艺术魅力,发扬和传播本民族音乐文化

优秀的民歌是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个性特征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是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民歌是生活的馈赠,也是族群群体认同的人文符号。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语言的魅力无可替代。偏苗民歌《会郎调》首唱者使用苗语西部方言唱出了苗家姑娘最动人的心声,透过方言传达出难忘的苗乡情。她在歌声里融入了对生活、对家乡、对民族和对国家的热爱。这种热爱发自内心,来自灵魂的深处,以无法抗拒的力量向世界展示着苗族民间传统音乐及偏苗音乐艺术之美,用歌声来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坚定。笔者从中获得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提高自我对传统民歌艺术魅力的认知和学习,把民族的音乐精髓融入演唱,大胆汲取其他民间艺术的营养,努力提升演唱技能和作品的音乐表现力。笔者于2018年7月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以苗族歌曲展示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2019年7月参加国家艺术基金上海音乐学院“全国少数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计划”,与35位来自各个少数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阅历的优秀声乐人才交流学习,互促提升,并演唱了包括《会郎调》在内的多首苗族民歌,得到了专家老师的肯定与好评;2020年11月举行的《广西苗族民歌的民间歌唱习俗与演唱实践研究——以广西隆林县偏苗支系为例》结题音乐会,笔者作为项目负责人,使用苗语西部方言演唱含《会郎调》在内的多首偏苗民歌,得到了媒体及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偏苗民歌《会郎调》在保留既有曲调的基础上,贏得受众的认可,早已超脱个体情感,拥有较好的音乐传承基础与广泛的音乐传播空间,让更多人产生情感共鸣。包括传统民歌在内的音乐文化经典,只有传唱不息,才能真正将其进行传播和发展。偏苗民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加强对偏苗民歌的保护传承和歌唱传播,践行民歌艺术之美和民族文化自信,才能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建设。

(三)坚持多措并举,加大对偏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朴素自然的偏苗民歌是偏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偏苗人世世代代所珍惜。一辈又一辈的偏苗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着本民族文化。但这些蕴藏着丰富资源的民间音乐尚未得到很好地发掘和利用,现有传唱的偏苗歌曲屈指可数,老一辈偏苗人演唱的传统苗歌,当地的年青人继承不多,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正在缩小,有逐渐失传之虑。德峨乡弄杂村一带的歌手,演唱技巧非常有特点,歌曲亦别具风格,目前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热爱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歌唱者而言,尤其要提高对传统民歌不可替代的艺术特征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复制的艺术魅力的学习和认识,并且有责任把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来,让它们在当代作品中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即用歌声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针对偏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笔者尝试归纳如下路径:第一,加强基础研究的理论构建。对偏苗民间传统文化、偏苗民歌及相关历史资料进行调查、采集、整理、翻译和研究,造册入库,编印出版,以奉献社会。第二,构建学校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合教育新模式。把偏苗民歌引入校园,因地制宜开展地方特色苗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同时,为留守儿童开启一扇艺术之窗,播下艺术的种子,用艺术传承文脉,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心中。第三,制定偏苗民歌保护人才培训计划。重点保护苗族民间老艺人,引导优秀的“非遗”传承人成立“非遗”传承基地,培养青年一代接班人,面向群众传道授业,让人民群众在“非遗”体验中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为苗族民歌文化传承打下坚实基础。第四,将民俗文化艺术和群众文化活动有机结合。组织特色文化活动,弘扬传统民间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如举办民俗文艺比赛、苗歌大赛、民族节庆、文化艺术节、“非遗”展演等活动,通过彼此交流与互鉴,增强文化传承自信,传遞民族文化之美。第五,尝试建立以学校为依托的研究团队,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体裁、不同语境下偏苗歌曲的挖掘整理和学术研究,探究其“活态传承”方式,继承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偏苗音乐作品。立足于民族,从民间音乐中汲取养料,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更美的姿态融入当下,善于运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语言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美妙旋律。只要歌曲好听,留在群众心中并被大家发自内心传唱,就是好作品。

五、结语

少数民族民歌是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偏苗传统民歌是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抒情达意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偏苗族群“集体智慧”的一种呈现,更是偏苗族群音乐文化的代表性象征符号,其音乐美学精神值得学者不断去挖掘和研究。

“广西苗族民歌传承中的族群记忆有重要意义,这些族群记忆已经成为苗族民歌的族性血脉,在苗族民歌传承过程中必须要延续这种族群属性才能使苗族民歌得以继续对民族文化的吟唱。”1本文以偏苗民歌生存发展现状作为切入点,对偏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歌唱与传播进行论述,希望通过保护和传承广西苗族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展示民族艺术风采,积极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的“根”与“魂”,身体力行地去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发现美、创造美、追求美的道路上,践行文化自信,积极传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语境保护传承非遗
基于性别和观看模式的思考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情景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曲艺传播与身份认同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语境教学模式初探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