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响音乐的文化盛宴

2021-11-07李保江李莉

歌海 2021年4期
关键词:交响乐中国融合

李保江 李莉

[摘 要]2020年第九届“中国—东盟音乐周”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本届音乐周两场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均为国内作曲家近几年来创作的精品之作。作品题材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描绘祖国旖旎风光,从宗教、哲学、文学、戏剧汲取创作灵泉,融入丰富多元的当代新音乐技术,突显深邃悠远的中国交响乐的世界性和民族性风格。两场交响音乐会由广西艺术学院交响乐团和广西交响乐团承担演出,由蔡央、张亮指挥。历经九届的中国—东盟音乐周不仅繁荣了国内新音乐创作,促进广西本土音乐家的创作和演出的水平迅速提升,而且对东盟音乐文化交流也多有贡献。

[关键词]中国—东盟音乐周;交响乐;融合;创作理念

2020年岁末,“中国—东盟音乐周”姗姗来迟,这是国内音乐界最具影响力的音乐盛会之一。广西艺术学院承办长达九年的音乐周依然能在线下坚守,实属不易。交响乐作品是音乐周的重头戏,期间有广西艺术学院交响乐团(2020年12月19日)和广西交响乐团(2020年12月21日)演奏的两场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隆重上演。作品,或是对人文风景、或是对文化象征符号、或是对文学作品等进行音乐语言的构思和现代语境的阐释,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底蕴,将富有东方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元素与西方的音乐形式完美融合。

一、乐绘旖旎风光

音乐周两场交响乐专场音乐会中部分作品是通过交响化的音乐语言表现对祖国地域风情的赞美、对自然风景的陶醉,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民间音调或传统乐器等元素融入到现代专业音乐创作中,可以说,在现场不仅能够聆听到美妙的音乐,也可以感受到祖国河山的风光无限。

作曲家周虹创作的交响组曲《又说山西好风光》,于本届音乐周上演了第四乐章“吕梁风骨”。作曲家通过音乐语汇讲述吕梁故事,传达吕梁精神。乐章开头由弦乐奏出带有哀伤音调的旋律,表现后人对先辈们的追思和缅怀;接着铜管进入音响,音乐逐渐明亮,节奏变为进行曲风格,音乐雄壮有力;打击乐的进入,伴随军鼓行进般的短促节奏,使整个乐队逐渐形成气势磅礴、恢弘阔大的音响效果,歌颂了吕梁人的英雄气概和刚正顽强的风骨气质。接着又由弦乐转入富有歌唱性的旋律,此处作曲家在创作时融入民间曲调“交城山”,增强了乐章的抒情性,音色优美、细腻,包含浓郁的民族特色;作品最后部分,音乐情绪与开头相呼应,使人陷入深思中,同时铜管号角式的音调,不仅表现了后世人对先辈们的追念和敬仰,更是在提醒世人须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作曲家李世相的交响音诗《壮美的牧歌》,采用单乐章的复三部曲式结构,结构短小,音乐表达富有诗意。为了使听众产生共同的审美感受,作曲家不仅采用文学性质的标题方式,称其为“壮美的”,而且主题旋律也取材于大家熟知的蒙古族民歌“牧歌”,并在此基础上对主题不断进行变化、衍生。作曲家发挥各自乐器的音响色彩,分别对主题做不同的音色转换,在多种乐器类型上对主题进行多层次的音响表现。而且,作品标题诗意性的表达,既是对“牧歌”主题艺术内涵的丰富,又能表现蒙古草原辽阔、壮美的艺术形象。

对塞北江南风光、地域风情的描述古今皆有,唐代诗人韦蟾曾有诗作《送卢潘沿书之灵武》,首句“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①,即是对塞北江南风光的描述。音乐周上演了琵琶协奏曲《春舞塞上》,雷兴明作曲,广西艺术学院教师舒芳担任琵琶独奏。作品音乐语言富有民族风味,采用中西结合的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乐器琵琶融入西方交响乐队,且以协奏曲的体裁形式,追求琵琶独奏与整个乐队音响效果的对立统一,同时突出琵琶乐器的独立性。作品基本是一个复合三部曲式的结构,整体保持2/4节拍。第一部分为稍快的快板,节奏轻快,流动感强。音乐由引子进入,乐队与琵琶先后奏出主题旋律,形成音乐语言上的“对话”;然后音乐逐渐发展,琵琶发挥主体性与乐队整体呼应,最后部分再现主体旋律的同时双方互相交织,将第一部分推向高潮。第二部分改为行板,节奏放慢,音乐情绪发生变化。与第一部分相似,分别由乐队和琵琶奏出该部主题,不过此时首先是大提琴进入,音色深厚,情绪略显深沉。该部分独奏乐器与整个乐队富有抒情性的音色旋律,两者情感的交织,表现西北地区人民对养育他们的这份土地“爱得深沉”。作品第三部分为整部作品的再现部分,由引子作为连接段落进入主题,音乐节奏、情绪风格与第一部分相同,前后呼应。整首作品给人以欢快、喜悦之感,同时情感抒发深刻,使人强烈感受到“塞北江南”浓郁的西北风情。

与《春舞塞上》南北呼应,作曲家刘灏为唢呐与交响乐队而作的交响作品《再问江南》,让我们领略到另一番江南景色,犹如一幅精美绝伦的风景画。作曲家在表现形式上别具一格,将独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唢呐与西方交响乐队结合,两者之间互相融合、交织,音乐清新、柔和、细腻。唢呐部分由上海音乐学院教师刘雯雯担任独奏。独奏者精湛的演奏技术,酣畅淋漓地转换不同声部音色,仿佛使人沉浸在万紫千红、莺歌燕语的江南美景中,令人陶醉,真可谓“谁知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另外,作曲家梁红旗为交响乐队而作的《在云端》,作品中多是运用色彩性的音乐语言来描绘变幻多端的云层,时而凝聚,时而分散,给人以神秘感。

二、乐叙深邃人文

进入新时代以来,“文化自信”是一个频繁出现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词汇,当代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繁荣必然会带來文化的繁荣。人们对待优秀历史文化的态度是不断建立在对过往历史认识、继承的基础上,而对自身文化的认同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在现代语境中给予新的阐释。在两场交响作品中,作曲家们在音乐创作中着重关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特殊的象征符号,如以宗教文化、历史文物、绘画艺术等为创作灵感的来源,进行音乐语言的构思和艺术化的塑造。

作曲家崔炳元将目光转向佛教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世界级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聚焦于莫高窟的创始者乐尊和尚,通过叙述乐尊和尚“凿下第一窟”的伟大创举和绚丽多彩的莫高窟艺术,将文学叙事的表达方式运用到交响化的音乐形式中,创作了交响叙事诗《莫高于此僧—乐尊》。作品整体节奏缓慢,节拍的不断变化,使作品整体结构比较自由,犹如一篇人物传纪,叙述生动,娓娓道来。既有宏大叙事,又包含着主人翁细腻、生动的情感表现。作品使用拟人化的方式,音色浑厚、饱满的大提琴作为“乐尊”本人人物形象,以第一人称来叙述自己的一生,表现了“乐尊”丰富的内心世界。而在整体的音乐表达中,乐队如同多姿多彩的莫高窟,大提琴与其融为一体,共同展现敦煌莫高窟鬼斧神工般的艺术魅力。

无独有偶,作曲家贾国平为交响乐队创作的《迦陵频伽》,同样与佛教文化有关,作曲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象征佛教礼乐文化的“迦陵频伽”,又称为“妙音鸟”,人首兽身,有着独特审美的形象,是佛教礼乐中担负“娱神”“通神”功能的乐伎。“迦陵频伽”是古印度佛家出生于雪山的一种鸟②,相关史料中记载:“迦陵频伽鸟,此云美音鸟,或云好声鸟。此鸟本出雪山,在壳中即能鸣,其音和雅,听者无厌。”①作曲家将敦煌壁画中“迦陵频伽”乐伎形象视觉艺术的描绘,通过音乐交响化的形式转变为听觉艺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使其乐伎的艺术形象可观、可听,增加了更多的感官感受,使听众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有了更加丰富的主观感受。作曲家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用音符构建出一幅“妙音鸟”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展现美妙歌喉的生动情景,并且试图营造“其音和雅,听者无厌”般的清净之境,使听者沉浸于此,从而摆脱尘世间的喧闹。

作曲家郭元创作的萨克斯与交响乐队作品《太阳鸟的无穷动》,广西艺术学院专任教师、演奏家岳书明担任萨克斯管独奏。该作品是以2001年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为创作灵感来源。作曲家选用演奏即兴自由,并且音域宽广的乐器萨克斯代表太阳鸟的形象,音乐以萨克斯的旋律为主导,旋律整体以16分音符、震音式的固定音型为整首作品的主要音响构成,在音响效果上做不同音色和力度的变化,音色变化丰富(见谱例1),表现了太阳鸟自由翱翔的姿态。其他旋律声部与其在节奏和音型等方面基本保持一致,往往是起着对主导旋律的衬托、支撑的作用,如“影子”一般与“太阳鸟”相协相随。作品以“无穷动”命名,更是体现了“太阳鸟”生命不息、意志顽强的精神意志,付出生命的无穷力量永不停息地追寻着太阳灿烂的光芒。

另外,音乐会上演的由作曲家尹明五为交响乐队创作的作品《水墨画意》,作品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以中国传统水墨画写意式的表现方式,在音响中追求色彩性变化的效果,力图表达传统绘画中丰富多彩的特殊魅力。

三、乐诉华夏故事、悠远文脉

两场音乐会上演作品中,作曲家将中国古典或现代文学经典著作的内容题材作为自己音乐创作的脚本,与其他姊妹艺术结合,注入更丰富的人文情怀,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多层次的阐释。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挖掘,使得其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具体。作曲家在回溯过往时又立足当下,音乐创作在不同层面也体现出时代的精神面貌和人们心中的美好向往。

音乐会上演了作曲家李云涛创作的歌剧《檀香刑》女主人公眉娘的咏叹调“相思曲”,由广西艺术学院声乐教师邓光辉饰演眉娘。歌剧《檀香刑》是由著名作家莫言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相思曲”是歌剧中第二幕女主人公孙眉娘演唱的咏叹调,该唱段倾诉了眉娘内心深处情感,作曲家创作了真挚而深情的旋律,与歌词所要表达的人物内心情感极为贴合。整个音乐唱段节奏缓慢,保持Antante(行板)的速度,适合人物角色充满幻想地向恋人倾吐自己的思念之情。整个唱段,演唱者沉浸在歌剧情节的人物角色中,歌声优美,情感表达丰富而深刻。音乐着重突出眉娘歌唱声部,旋律高低起伏,根据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的不同表达,乐队伴奏在营造某种意境的同时,在速度方面适度加快推进音乐的发展,此时乐队往往是起着渲染情节气氛、烘托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

交响乐版《红楼梦》是多乐章的套曲形式,共六个乐章,由指挥家胡咏言、作曲家于阳和刘力三人共同创作而成。②整部作品以文学著作《红楼梦》为脚本,同时将传统戏曲越剧与交响乐进行融合。本届音乐周上演的是作曲家于阳完成的第三乐章《红楼梦—幻想曲》,该作品是本届音乐周为数不多的新作,创作于2020年。作曲家选用“幻想曲”的体裁形式,音乐委婉动听,试图以音乐的方式讲述《红楼梦》的浪漫传奇故事,唤起听众们各自不同的想象。同时,作曲家郝维亚为竹笛与交响乐队创作的作品《牡丹亭梦》,现场由广西艺术学院教师杜益兴担任竹笛独奏。作品构思来源于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以男女主人公在梦境中相识、相恋的故事情节为创作蓝本。音乐发挥不同乐器的音色特征,追求音色模糊、朦胧般的色彩效果,营造了梦幻般的意境。另外,音乐会上演了作曲家范哲明的交响前奏《长风破浪》,此作品标题来自唐代诗人李白著名诗作《行路难》的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音乐整体气势磅礴、恢弘大气,作品寓意深刻,具有时代意义。此刻的中国犹如一艘巨轮,直面惊涛骇浪,不畏艰难险阻驶向远方,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民族精神,在走向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長风破浪”。

音乐是慰藉人们心灵的良药。一部由广西本土作曲家吕军辉创作的交响作品《春之密码》,也是本届音乐周上演的新作。笔者在对作曲家本人的采访中了解到,该作品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创作的,作曲家于2020年春天开始动笔,于2020年12月份完成。在漫长寒冬和疫情的压抑下,虽然四季更替春天已然来临,但是人们心理上的春天仍未到来。正如作品标题一样,作曲家将音乐作为解开内心春天的钥匙,音乐主题的六个音符就是春天的密码(见谱例2)。作品以严密的数理逻辑将主题进行各种变奏,不断探索解构心灵枷锁的钥匙,在保持严密的逻辑的同时又富有丰富的情感内涵。音乐柔和、温情,注重内心的表达,既表现了对春天的向往,又触及人们心灵,冲散人们压抑在内心的阴霾。作品最后,音乐情绪饱满、气势增强,描绘了绚烂的春天,揭示人们尘封的心灵被打开。疫情期间,抗疫歌曲创作繁多,而在交响音乐创作中,以疫情为题材,同时具有深度的情感表达且贴近人们的内心深处的作品比较少见,可以说该作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四、结语

本届音乐周的两场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上演的曲目可谓都是作曲家们的精品力作。两场音乐会的演奏乐团均为广西本地乐团,即广西艺术学院交响乐团和广西交响乐团,分别由国家一级指挥蔡央、张亮担任指挥。“中国—东盟音乐周”连续九年的成功举办,共同见证了广西本地乐团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乐团人员在演奏专业能力、对多元风格作品的驾驭能力及团队协作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这使得音乐作品可以更好地呈现。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东盟音乐周”平台的建设,并提高了音乐周的知名度。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对于听众来说,音乐会现场上演的作品或许会是多数人的“一次性”消费品,如时间流逝。而对音乐尤其是交响作品的欣赏,应该是一种长期积累的过程。此次交响音乐会的多数作品,都不是曲高和寡之作,作品融会贯通当代新音乐技术,又饱含东方神韵,从旋律发展和织体构建上,都具有优美的共性特征,使聆听者不禁感叹当代中国交响乐创作的内涵深邃。纵观当代新音乐创作,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中国气派的突显,已趋近炉火纯青。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自觉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提炼,体现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正是因为中国当代作曲家们的自觉实践,“中国乐派”的提出和形成将成为一种历史必然。

猜你喜欢

交响乐中国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种种疼痛
融椅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地铁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