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百年数风流——“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丛书”谈片
2021-11-07杨钢
杨钢
以点带面,阐明了红楼所彰显的北京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的重大历史价值和独特历史地位
1905年,清廷内务府将位于今天北京沙滩的汉花园空地,批给了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用于扩建校舍,但这个6年后便覆灭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当时做梦也想不到,1918年在此处盖的总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红色4层大楼,连同它所逐步辐射的包括《新青年》编辑部、北京女高师、陶然亭慈悲庵、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中山公园来今雨轩等在内的30处场所,竟会成为一座照亮中华民族摆脱苦难、走向复兴的夺目灯塔,被党史专业研究者们称作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群。
聚焦此地标,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深耕细作,爬梳剔抉,组织编写“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丛书”,由北京出版集团于2021年5月出版。它用8卷150多万字的可靠论点与翔实资料,将下面一段历史展现给读者:
因为地处北京的红楼旧址群凸显着高校集中、精英荟萃、思想先进等优势,所以吸引着众多寻求民族解放道路的知识分子踴跃前来;
因为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多从活跃在北京的仁人志士中脱颖而出,所以红楼旧址群自然成为他们献身信仰的舞台,承载起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波澜壮阔的奋斗史。
不是吗?从《新青年》随陈独秀由沪入京,筑成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高地,到五四运动自北大民主广场狂飙突起,改变历史面貌;从李大钊掌门“亢慕义斋”坚持在诸多救国学说的激辩中传播马列主义,到红楼两巨人,篷车话建党,南北耀双星……哪一桩卓著史实,不是赓续着红楼旧址群的精神血脉啊!
北京,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独树一帜的地位与价值,一目了然。
求全求专,为研究我党形成初心的历史背景填补空白
习近平总书记曾从八个方面论述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含义,位居第一的是“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其中要坚持的马列主义,就是一百年前从红楼旧址群中较为系统地传播出来的。本丛书总序言说红楼“催生了初心”,恰如其分。
不忘初心,得先了解初心淬炼的来龙去脉,从源头理清时代潮流、事件原委、人物功过等,才能懂得马列主义是如何生根开花在一批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心中,及其与今天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红楼“催生了初心”的过程,太需要一部确凿档案,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一百年的前与后是怎么回事。本丛书由此应运而生!
多年来评介北大红楼的书不少,但像这套以全面深入开掘该主题的出版物,尚未得见。阅读本丛书后,作者那种欲把红楼资料揽尽用足的创作激情与学养追求,让我感动。
他们独具匠心,将8卷书浇灌成各含4册的“一茎兩花”:其中一朵彰显着通俗理论著作的特征,重在以成熟的学术见解,梳理新文化运动、五四、传播马列、建党的内在逻辑;另一朵则散发着文史博览类读物的气息,用沧桑故事追寻大浪淘沙中红楼人物的命运起伏。其材料分类界限之清晰,著述体例采用之得当,选图配文思路之简致,均堪称上乘之作。
寻根究底,为揭示第一代马列主义者理论自信的形成条件提供佐证
从红楼旧址群接受了马列主义并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第一代先进知识分子,都是勇立潮头、思想解放、个性鲜明的独立思考者,他们身处山河破碎时代,在林林总总救亡图存的思潮中,为找准科学的思想武器,上下求索,最终通过主义论战、苦读经典、比较鉴别,才选择了马列主义作为信仰并至死不渝。
从1918年10月到1920年4月,毛泽东曾两次来北京,共待了约12个月。1920年,毛泽东开始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崇拜过康有为、梁启超、胡适等,自称“自己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北京之行使他大开眼界:读了许多过去不知道的书报刊,见了不少只听说过的名人,最关键的是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影响下,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西方各种新理论,并认真钻研马列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他后来回忆:我热心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就没有动摇过对它的信仰。
毛泽东成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后,每谈南陈北李施教于己,总怀感激。他说:在北京遇到了大好人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列主义者。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道在哪儿呢。他说:陈独秀谈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那些话,在我一生关键时期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像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做了启蒙工作。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
时下,全国记述中共党史的出版物琳琅滿目。本丛书所要表达的北京党史工作者的心迹,能不能这样概括呢:欲解初心事,红楼探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