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启航中国医学新征程——40载岁月铸辉煌,今朝扬帆再谱新章
2021-11-07
2021年10月10日上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职工之家酒店召开。大会以“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启航中国医学新征程”为主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副书记徐延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福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查德忠,专家代表陈可冀院士和何强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西医结合学界的专家学者共计430余人参加此次大会。开幕式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副会长唐旭东主持。
上午9时,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
大会以视频形式重温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回顾了学会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团结广大中西医结合医学工作者,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中国方案,与国家共命运、与人类同呼吸的奋斗史。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院士致开幕词,代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衷心感谢各位领导、院士、专家、学者的莅临指导,致敬所有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回顾40年来学会在党和国家的关怀领导下,全面贯彻执行“中西医并重”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团结广大中西医结合人,弘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推动中医西医相互融合,繁荣发展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创建中国特色的新医学。陈香美会长同时总结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近一年来在组织建设、学术交流、科研管理、科学普及及“一带一路”标准化工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制定了中西医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本次大会前还专门编制了《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启航中国医学新征程》纪念学会成立40周年画册,记录中西医结合人奋斗的足迹,见证中西医结合事业的辉煌。陈香美会长还表示学会将一如既往团结中西医结合学者,通过中西医结合与基础医学的深度交叉融合,医学与药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推进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基础研究,真正实现中西医结合系统性、多层次、多靶点疾病的标本兼治,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10月10在京召开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院士发来视频致辞,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4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高度肯定了学会对我国现代医学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已成为在国内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医学学会。学会团结带领广大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方面频出硕果,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屠呦呦研究员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联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诊治体系、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肾阳虚证本质、针刺麻醉机理等一大批科研成果,都是中西医结合科研与临床智慧有机结合的结果,这也充分说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生命力在于融合创新。对于学会发展,他提出希望学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搭建更加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团结更多的人才团队投身到中西医结合事业中来,形成更多的医学科技成果,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李斌副主任受马晓伟主任的委托发表讲话,充分肯定了中西医结合在我国中医药事业、卫生与健康事业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成为助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举国同庆党的百年华诞之际,恰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40周年,此次召开学术研讨会,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际行动,是一次昭示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成果的伟大盛举。目前全国已形成以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室为基础、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系统完善的中西医结合服务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国中西医结合医院已达732家,床位数超过12.4万张;40家中西医结合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重点建设单位;全国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通过16万余人,助理执业医师近12万人。中西医结合人始终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防控重大慢性疾病、疑难病,尤其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顽强斗争中坚持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一路披荆斩棘,谱写了华彩乐章。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副书记徐延豪指出大会的主题定得好,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启航中国医学新征程,中西医结合事业大有可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有作为,并充分肯定了40年来在各界理事会的带领下,学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贯彻执行中西医并重等方针,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徐延豪副书记衷心希望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不断强化对中医、西医科技工作者的团结引领,普及创新新制造,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学术交流,推动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良好风尚,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服务人民生命健康,培育青年人才,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的科学方法和创新品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切实增强学会在中医药事业和医学科技创新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在讲话中提到,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新兴的医学体系,充满着创造性和创新性,中西医结合学会秉承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的宗旨,具有学科齐全、人才荟萃、特点突出、跨越多个专业等诸多优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会方针,学术空气和谐活跃,办会方式开放民主,科技成果层出不穷。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建立中国特色卫生健康道路,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等方针取得了长足进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价值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为中西医结合医学事业带来了新机遇,也对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工作提出了五点更高的新要求:1.加强思想引领,凝心聚力推进学会高质量发展;2.顺应发展大势,把握新时代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3.促进学术繁荣,提高学术活动质量;4.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健康;5.加强人才培养,推动中西医结合长足发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福院士表示,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在2003年防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中已彰显优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战役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从第三版开始加入中医诊疗方案,更加突出中西医结合的医疗地位。以张伯礼院士、黄璐琦院士、仝小林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中西医结合人,以大无畏的精神,冲锋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手段,充分发挥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独特作用和优势,在早期干预、阻断病情发展、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西药激素用量及毒副作用、减少病死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了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陈香美会长组织中西医结合专家编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西医结合防治专家共识》,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提供保障。希望学会继续搭建更加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更多的人才队伍投身到中西医结合事业中来,不断拓宽中西医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在讲话中提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西医资源统筹应用,中医药全程参与、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全国确诊病例7万余人使用了中医药,使用率91.5%,总有效率达90%以上。中医药在中国疫情防控中所取得的突出效果使越来越多国家的民众了解和认可了中药及其疗效。在抗击疫情中,我院组建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驰援武汉,历经66天,收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158例,累计出院140例,其中纯中医药治疗8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42例,和其他7个具有可比性的病区相比,中医医疗队所接管的病区恶化率最低,激素使用量也最少。在临床救治的同时,还研发出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新药———化湿败毒颗粒,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并随中国中医科学院国际中医医疗队远赴海外,彰显疗效。近日,化湿败毒颗粒已获得阿联酋卫生主管部门认可,被列为紧急注册用药,向全世界展示了传统医学在面对突发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续蔓延,中医药在近期应对“德尔塔”和“德尔塔+”变异毒株过程中展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摆在我们中西医结合工作者面前的,正是要协同攻关,用科学方法总结和评估中西药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的效果,用科学的方法说明中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疗效,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疫情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代表老专家在讲话中表示,他于中医研究院建院时被调来北京参加工作,由一名内科西医师转而参加学习和研究中医,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在系统研究中医药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经典理论及方药的基础上,观察到中医药治疗稳定性冠心病及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的明显疗效,1978年发表了我国第一篇心血管病多中心中医药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论著,并对传统中医药学和血、活血、破血等活血化瘀一系列理论结合现代医学抗血小板作用机理及提高血浆纤溶蛋白活性、血液第13因子活性理论以及对血小板超微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取得了原创性进展,转化为一组安全有效的心血管病新药,进一步服务于临床,形成了中医药界所谓的“活血化瘀现象”。在芳香温通理论及其转化医学研究包括宽胸气雾剂等的研究方面,也取得新的进展,开拓推进了我国心血管病中医药研究领域继承创新的新局面,获得我国中医药领域第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他表示新时代要重新审视东西方医学各自的优势,要在更高水平的继承基础上,在医学人文与科学技术等多方面,中西医团结合作,进一步做好中西医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促进中西医学有机结合,为继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学与中西医结合理论、提高预防和医疗效果、为保障人民健康、为世界医药学的进步,中西医团结合作,为做出新时代中华民族应有的新贡献而共同努力。
中青年专家代表何强教授作为中青年专家代表发言讲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对我们青年医师而言,充满着机遇与挑战。随着工作、研究的逐步深入,他逐渐意识到中西医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尤其是在肾脏病的诊疗过程中,中医药在延缓肾衰进展和减少免疫抑制药物的毒副作用方面凸显优势。发展中医药是我们肩负的时代使命和光荣职责,号召我辈青年学者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共筑中西医结合繁荣未来。一名好的医生应该是兼容并蓄、内外兼修、中西医结合的共同体,希望能沿着前辈们学习的道路前行,脚踏实地,创造出属于中西医结合的灿烂星空。
作为大会第二部分,在“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特邀张伯礼院士、高福院士、张学敏院士及陈薇院士,就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历史、临床优势、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专题作主旨报告。
大会设置院士圆桌论坛,研讨“如何创建中西医结合诊疗学基础研究新范式”,破解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同发展的难题,走出一条适合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中西医结合特色道路。陈可冀院士、陈香美院士、丛斌院士、张伯礼院士、高福院士、陈薇院士、吴以岭院士、杨宝峰院士、黄荷凤院士就中西医结合医学现状、发展趋势、重大理论认识研究,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建立中西医结合疗效及以后评估体系及推广模式研究展开充分讨论。并设置中青年论坛,突出“多学科交叉、多知识融合,中西医结合系统创新”,加强多学科前沿技术与中医药的深度交叉融合,实现传承与创新互动发展,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王伟、施建蓉、张友根、王喜军、毕宏生、果德安、魏玮、苏帆、陈远旭、牟姗、刘刚教授等知名中青年专家发言,围绕如何做好中西医结合医学传承与创新进行讨论和交流。
1981 年中西医结合学会在北京成立。中西汇通、中西医学相融互补、整体提升,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使命所系,宗旨所在。作为全体中西医结合科技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坚持中西医结合理念,推动中西医结合研究,坚持团结办会、开放办会,创新办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平台作用,大步迈向医学科学前沿。
40年来,在季钟朴、崔月犁、吴咸中、陈可冀、陈凯先、陈香美等历届学会理事会会长的带领下,在遍布全国各地的理事、常务理事的参与下,精研临床,解决疑难疾病,发挥中西医结合协作优势,服务百姓健康需求,繁荣学术,敢碰难题,联合攻关,培养队伍,形成百家争鸣,老中青传帮带的中西医结合队伍,服务社会,用前沿科技引领学术进步,用科学普及提高公民健康素养。在专业人才汇聚、学科交叉研究、打造临床特色、形成疗效优势等方面贡献卓著,中西医结合事业长足发展,硕果累累。作为国家级医学学会,建会至今,已设立专业委员会62个、工作委员会15个,拥有会员122600余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40年来学会团结支持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在各自领域不断探索、积极创新,科技成果捷报频传,临床疗效不断提高。屠呦呦从中药宝库《肘后备急方》中发掘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和2017年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她在诺贝尔医学奖颁奖典礼中说:“从1959年到1962年,我参加了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历程,我深深地感到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7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5项。一批中西医结合领军人物当选两院院士和国医大师。2018年10月11日成功举办纪念毛泽东同志关于西医系统学习中医批示60周年大会,持续打造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等亮丽学术品牌,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深入社区乡村基层开展义诊和医学救治,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学会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党建强会”,构建思想教育体系,规范理论学习,开展社会实践,举办百名科学家讲党史党课、我为群众办实事等系列党史教育活动,举办追寻红色足迹、科技志愿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党建定点帮扶等特色活动,积极深入践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此次大会的胜利召开,充分展示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作用及影响,体现了国内外中西医结合医学工作者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顺应人类健康的发展大势、顺应人民生活的美好期待,把卫生与健康事业同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紧密联系在一起,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使中国的中西医结合事业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成为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蓬勃发展的里程碑式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