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数字出版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1-11-06张雅婷

参花(下)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数字出版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摘要:当前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行业领域不断兼容并包,出版行业同样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传统图书出版不会被彻底取代,不过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已是现阶段出版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出版单位与其思索如何抵御数字出版的冲击,不如专注做好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数字出版 转型升级 融合发展

各行业之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碰撞,并不是单纯的存亡之争,而是在碰撞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兼容并包,融合发展,交织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衍生出新的行业领域。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产业。”[1]加快推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扎实做好转型升级是国家对出版行业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也必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目前,各出版单位虽然都在数字出版领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尝试,但多数停留在浅显的表面,仅限于概念化炒作,更多的是依附于传统出版,将数字出版作为宣传噱头,远远达不到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数字出版融合发展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还需要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不断下大力气打破当前的障碍,解决当前的掣肘,取得新的突破。

一、创新出版理念,完善架构体系

新兴行业领域机遇无限,但也同样面临着种种风险和挑战,数字出版面临的首要困难和障碍就是出版人的传统观念。现在的出版行业中,老一辈出版人付出了大半辈子的心血,与传统“编印发”打交道,对图书的纸质审校、下厂印制、实体营销等传统出版流程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对于新兴产物受主观或客观影响,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抵触情绪,进而对数字出版重视程度不够,浅尝辄止,觉得它可有可无。

需要明确是的,强化数字出版并非放弃传统出版,虽然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各具特色,传统出版有着编校质量更高、纸质图书更具收藏价值、阅读体验感更舒适等优势,但存在价格较高、需要一定的保存条件、外出随身阅读不便等问题;数字出版则有阅读便捷、价格低廉、通过手机等移动载体便可携带等优势,但也存在编校质量良莠不齐、阅读体验感单调、没有收藏展示价值等问题。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各有自己的受众群体,传统出版更适用于学者、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上班族假日居家休闲阅读、儿童体验式阅读及老人传统阅读,而数字出版则适用于随身便捷式知识获取、快速查询式知识获取、零散碎片式知识获取等,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未来发展趋势必将是互相依存、融合发展。

目前,出版单位生产经营数字出版物普遍面临版权价格高、版权保护难、经济利润小等困扰,成果转化率低也限制了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物方面的尝试。“出版企业拥有众多的纸质出版资源,要对其进行数字化转化,出版企业面对的不仅是数字版权获取和分类利用问题,还有庞大的纸质资源储备所带来的技术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处理、信息整合和信息价值再创造问题。”[2]国内各出版单位数字出版物多以简单的电子书或纸质图书辅助产品为主,未能形成主线产品。面对这样的变革与冲击,各出版单位要找准定位,根据专业分类与传统特长健全组织架构,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编制岗位,配齐人员。要创建多元化生产经营结构,把全新的生产技术与经营理念贯穿于数字出版全流程,更好地适应消费者、服务消费者,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精准捕捉信息,以抢占先机。同时,要制定有效可行的激励机制,配套出台相应的绩效考核办法,鼓励在数字出版中有所建树的创新人才。

二、制定行业规范,推出技术标准

数字出版面临的第二个困难和障碍是行业规范与技术标准滞后于发展速度。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随着科技进步而快速发展,但是行业规范与技术标准出台则相对缓慢,未能跟得上行业快速发展的脚步,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业规范约束。数字出版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必将伴随着种种问题的产生,没有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技术标准来约束,数字出版多元化发展则无法匹配高质量的发展要求。

数字出版行业规范的建立之所以滞后于产业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标准出台需要多部门联动,新产业往往是跨界多元的,数字出版必然涉及新闻、出版、文化、工信等多部门协作,还有可能涉及科技、网信、市监、税务等部门,将数字出版工作的版式设计、版权管理、内容审核、编校加工、宣传营销全流程纳入管理体系,不仅需要多部门联动,还需要根据数字产品发展速度快的特点,贯彻新发展理念,前瞻性地编制出台行业规范,在保证兼顾自身特点的同时注重与国际接轨。一个好的制度要能够至少管几年,不能一出台或还未出台就过时,也要尽量避免一年修订一回的尴尬状况发生,要保证制度的严肃性。

出版单位处于生产经营一线,要依托于传统出版经验,结合日常出版梳理、总结纸质出版数字转换和数字出版转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参与到行业管理部门规则制定中,配合开展调研,主动建言献策,提出操作性强、易于执行的规则和办法。不要抱着应付上级单位或完全依靠主管单位来制定制度的心态,行业规范制定出来,被执行者恰恰也是出版单位。好的制度让人受益,大家共同遵守,共同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差的制度则只会阻碍发展步伐,脱离行业实际,变成生产经营之中疲于应付的管理流程。

三、保护知识产权,营造良好氛围

数字出版面临的第三个困难和障碍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数字出版行业发展必然伴随着知识产权问题,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知识产权归属如果不明晰,将会影响到数字出版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数字出版涉及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专项法律法规相对缺失,造成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盲区。

知识产权保护相对缺失是目前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的短板,保护知识产权是数字出版长远发展的基础保障。国内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对涉及数字出版的问题可操作性不强,《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虽然已修订,但难以与日新月异的数字出版发展相统一。目前,国家高度重视版权保护,积极搭建版权交易平台,多地成立版权交易机构,推动版权交易信息化和市场化,促进版权交易市场繁荣,降低交易风险,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交易纠纷。数字出版知识产权保护条文的制定一定要具有前瞻性,高度站位,超前谋划新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产业链上的地位决定了版权保护的效果,数字出版运营商较数字出版版权人更为强势,主要原因在于数字出版成果转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营渠道平台维护和网络信息技术实力,而版权人缺乏成果轉化能力,进而没有谈判话语权和定价权。

出版行业在积极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做好法律法规制定的同时,更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主动作为,积极培养、维护自主数字出版著作创作群体,依法、依规、合理地分配经济利益,按照正规渠道进行版权交易,维护交易平台的正常运营,避免发生问题以后再处理纠纷。在谋划利益的同时,要及时获取版权人授权,为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线下线上同步发展、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双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健经营数字出版产业。

四、注重人才培养,提高行业素质

推动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十四五”时期,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数字出版的扶持力度,促进市场良性发展、行业规模扩大、人才需求增长。目前,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与市场需求呈现出不匹配的一面。

“目前数字出版行业的人才很多都是半路改行,在缺乏一定实际经验的情况下直接加入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出版工作任务中,因此,他们对大数据的敏感性较差,也不具备充分的数据分析专业素养。”[3]人才跟不上发展需求,主要是因为数字出版行业发展速度太快,行业规范、法律法规的滞后,无论是高校专业培养,还是在职继续教育专业化培训,同样滞后于行业发展速度,许多课程培训、讲座论坛、交流研讨多是就某一点来谈,没有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形成深度思考和系统化理论体系。当然,这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也需要行业发展的沉淀,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通过出台一些规定、出两本教材、开几次论坛会议就能彻底解决的。

出版行业要打主动仗,面向行业内和社会主动招揽人才,给予其相应待遇,通过待遇留人、制度留人创造发展平台。同时,出版单位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把对数字出版感兴趣、有潜力的图书编辑和发行营销人员培养成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多给他们“走出去”实践培训的机会,多请专家对他们进行辅导,出政策,给待遇,合理冲抵任务,适度提升兑现额度,在一定条件成熟后组建相应的团队,成立相关业务部门,团队作战。再就是做好行业兄弟单位间的协同合作,数字出版是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与兄弟单位达到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抢占机遇,为未来占据数字出版市场份额夯实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推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不能仅依靠出版单位自身的努力和探索,更需要整个行业的联动协作,共同努力迎接转型升级,提升行业竞争力,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以更严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提升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的整体水平,为国家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海峰,荆丽娜.我国数字出版资源开发与编辑路径研究[J].编辑学刊,2021(02):102-105.

[2]罗紫初.数字化出版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

[3]林昱萱.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发展现状及问题试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0(12):163-164.

(作者简介:张雅婷,女,硕士研究生,吉林文史出版社,副编审,研究方向:唐宋文学、编辑出版)

(責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数字出版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运行模式与市场结构
浅谈新媒体在美术类图书出版中的应用
做一个全民阅读时代的“悦”读人
国际图书出版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