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是如何选拔训练的?
2021-11-06刘岩
刘岩
时隔5年,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关注下,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往太空,成为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设阶段的首批“房客”。
为适应这一阶段的任务需求,5年里,中国航天员进行了新一轮选拔和训练。据了解,除执行本次“神舟十二号”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外,其他3个航天员乘组也已选定,今明两年将共有12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太空。其中,飞行乘组中的指令长均由有飞行经验的航天员担任。
这些年,随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航天员在太空中的作用——他们既是工程师,也是科学家;既是生物学家,也是菜农;既是职业的航天员,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的形象大使。他们在各种角色之间进行转换。
那么,“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是如何炼成的?我们先从航天员的选拔训练说起!
想成为一名航天员,简单来说,候选人必须身体健康,对航天环境要有很好的耐力和适应性;而且心理素质要好,年龄、身高、体重、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都必须满足严苛的要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在一次演讲中总结:“航天员选拔就像是沙里淘金,千挑万选。”
航天员选拔包括预备航天员选拔和飞行乘组选拔两大类。预备航天员选拔,就是从所需的职业人员中,挑选出能达到标准、基础好、能够取得参加训练资格的预备航天员。而飞行乘组的选拔,就是从合格的航天员中,为某次任务选出最佳飞行乘组,主要从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知识技能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相应的考核和评定。
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就是从本次“神舟十二号”任务选拔中脱颖而出的“最佳拍档”。其中,作为指令长的聂海胜,已是第三次参加航天飞行,此前他参与了“神舟六号”和“神舟十号”任务;刘伯明也是一名“航天老将”,参与过“神舟七号”任务;汤洪波则是首次参加飞行,他于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并于2016年5月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
在黄伟芬看来,航天员选拔中最具特色的一个项目就是“航天环境耐力和适应性”,它包括超重耐力、前庭功能、噪声敏感性等,一共有17项生理功能的检查,极具挑战性。
拿前庭功能来举例,航天员进入太空之后的前3天,是空间运动病的高发期。空间运动病其实不是病,它是人在失重环境下的一种特殊的生理反应,和我们在地面上的晕车或晕船的反应类似。
心理选拔也很重要。因为航天员在航程中要承受巨大的心理负荷,所以必须淘汰掉一些有潜在的心理病理异常、个性偏离以及有障碍的候选人,选出心理素质优秀的人进入航天员队伍。
但光选拔是远远不够的,与前期任务相比,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及建造阶段的航天员飞行时间长达3~6个月,任务极其复杂,对航天员的知识技能、应急处置能力、心理调试能力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航天员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聂海胜在一次座谈会中提到,他们的训练会经历几个“最”:最困难的训练——航天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最具挑战的训练——超重耐力训练;最枯燥的训练——飞行程序训练;最矛盾的训练——失重训练;最有趣的训练——野外生存训练……
据了解,航天员的训练有八大类、百余个科目,每个科目又有很多训练单元,涉及医学、生理、心理,还有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而且,有的项目是很危险的,比如航空飞行、跳伞训练。
不仅如此,航天员训练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航天员要经历持续不断的各种挑战、考验、检查和评定,而且只要他们不退役,训练就不能终止。杨利伟表示,现在具备飞行能力的航天员有16人,包括他自己在内,都在做备份,所以他们都要参加全程训练,一旦有需要,就必须能够顶上去。
“从预备航天员开始训练,到航天员能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大概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相当于上了一个大学,但比大学的本科教育难得多。”黄伟芬说。
据了解,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已经结束,共有18名预备航天員(含1名女性)最终入选,包括7名航天驾驶员、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和4名载荷专家。他们将成为我国航天员队伍的新成员,踏上建设航天强国、接续飞天梦想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