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幸福感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2021-11-06陈秀梅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韧性幸福感公务员

陈秀梅,马 振

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幸福感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陈秀梅,马 振

(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以公务员为调查对象,考察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探讨心理韧性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通过研究发现,公务员的工作压力负向预测心理幸福感,心理韧性正向预测心理幸福感;心理韧性在工作压力对公务员心理幸福感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公务员;心理幸福感;工作压力;心理韧性

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是幸福感的研究范式之一,其哲学基础是实现论,认为幸福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更关注个体潜能的实现。Waterman认为,心理幸福感是一种个人表现,即个体全身心投入与深层价值最匹配的活动时,感知自我潜能充分发挥,达到自我实现体验后的一种愉悦感[1]。Ryff提出,心理幸福感是“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的潜力”,即个体通过潜能发挥以体现到良好的心理机能、生命意义和自我实现等,并提出了心理幸福感的六维模型[2]。繁重的工作压力,严重影响了公务员的心理幸福感,以致产生离职意向、工作满意度下降等消极影响[3]。基于此,为促进公务员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公务员工作绩效,有必要对公务员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个体心理的发展变化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工作环境是公务员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微环境系统之一。作为工作环境中重要消极因素的工作压力对公务员心理健康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工作压力是个体产生负性情绪及心理体验的重要来源,工作压力的产生是个体对工作环境所可能产生的威胁评价结合的结果[4]。研究发现,工作压力越高,公务员职业倦怠程度越高,出现情绪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等症状[5]。

根据自我损耗理论,当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时,个体为了完成工作任务需要不断调整自身以达到工作要求,产生较多的自我损耗[6],为避免工作失败,个体采用更消极的应对策略,导致其在工作环境中个人成长、自我实现的动机降低,还会造成不良的人际关系,影响其心理幸福感。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假设1:工作压力能够显著负性影响公务员的心理幸福感。

工作压力作为一种外在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幸福感这一内部感知的呢?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体与环境因素相结合的多元研究要求,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中必须考虑个体特征的作用。研究发现,自身的保护性因素可以缓冲工作压力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心理韧性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指个体在困境中克服困难,展示积极的适应结果的能力[7]。因此,心理韧性作为个体应对压力与挑战时的保护性因素,表明心理韧性越大,个体适应性水平越高,说明高心理韧性的个体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调控能力。

相关研究指出,不论是大学小学教师还是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与心理韧性均呈显著负相关[8-10]。对于基层公务员,心理韧性相对较低者更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而心理韧性高者则不会[11]。万金等人的研究表明,心理韧性对幸福感的产生及提高具有积极作用[12]。周丽丽等人发现,心理韧性与公务员的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13]。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心理韧性在公务员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幸福感间起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公务员群体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以下问题:工作压力对公务员心理幸福感的预测性;心理韧性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幸福感间的中介作用。以全面了解工作环境对公务员群体心理的影响机制,为在实际生活中有效促进公务员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选取有效被试332人,其中男性207名(62.3%),女性125名(37.7%);年龄在30岁以下的20人(6.02%),31-35岁的23人(6.93%),36-40岁的90人(27.11%),41-45岁的65人(19.58%),46-50岁的111人(33.43%),50岁以上的23人(6.93%);未婚的25人(7.5%),已婚的307人(92.5%);工龄5年以下的10人(3.0%),5-10年的35人(10.5%),11-15年的60人(18.1%),16-20年的58人(17.5%),20年以上的169人(50.9%);文化程度专科以下的8人(2.41%),专科的50人(15.06%),本科的219人(65.96%),硕士及以上的55人(16.57%)。

(二)测量工具

1. 心理幸福感量表

采用吴双磊修订的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量表共20道题,包括良好关系、生活目标、个人成长、自主性、自我接纳5个维度,采用6级计分制,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4,各分量表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67,0.78,0.76,0.70,0.82,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14]。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6。

2. 工作压力量表

采用白玉苓编制的《工作压力量表》,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各维度的一致性系数都在0.70以上,而且KMO值为0.848,Bartlett球形检验的2=5 330.531,表明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共23个项目,研究者提出该量表包括工作本身因素、职业发展、组织机制与组织风格、人际关系、角色压力、工作与家庭冲突,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分数越高,表明工作压力的程度越大[15]。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

3. 心理韧性量表

采用于肖楠和张建新修订的Connor和Davidson编制的《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共25道题,采用1(从来不)~5(一直如此)5级评分,量表包括坚韧、自强和乐观3个维度,各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50、0.813、0.612,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6]。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

(三)问卷的实施与数据统计方法

测量工作全部于2019年6月—2019年11月间完成。对所收集的问卷进行整理,剔除其中的无效问卷。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41份,有效问卷332份,有效率为97.4%。

运用SPSS20.0和SPSS Process宏程序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对于共同方法偏差的分析,选择了Harman单因子检验作为分析方法,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16个,最大的因子解释变异量为21.35%,低于40%临界标准,说明本研究数据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17]。

二、结果

(一)公务员心理韧性与工作压力、心理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将公务员心理韧性及各维度与工作压力、心理幸福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公务员的工作压力、心理幸福感、心理韧性间皆显著相关。其中,心理幸福感与心理韧性及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0.001),工作压力与心理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0.001),工作压力与心理韧性及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0.01)。

表1 公务员工作压力、心理幸福感、心理韧性的相关矩阵

注:*﹤0.05,**﹤0.01,***﹤0.001,下同。

(二)公务员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采用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法,检验公务员心理韧性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幸福感间的中介作用。以工作压力为预测变量,心理幸福感为结果变量,重复取样次数设定为5 000次,估计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CI),若该区间不包含0则意味中介效应显著,反之亦然。

表2 总效应、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分解表

图1 心理韧性各维度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幸福感间的中介路径

如表2所示,中介检验结果表明,心理韧性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幸福感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具体而言,心理韧性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效应,95%置信区间为[-0.24,-0.05],中介效应值为-0.13,占总效应的50%。

心理韧性包括自强、坚韧、乐观3个维度,彼此间联系密切,但又有所不同,故对心理韧性的维度进行多重中介效应检验。如图1所示,检验结果表明,心理韧性各维度中,自强(a2*b2=-0.09,SE=0.04,95% CI=[-0.17,-0.03])和乐观(a3*b3= -0.04,SE=0.03,95% CI = [-0.10, -0.00])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显著,而坚韧的中介效应不显著(a1*b1=-0.01,SE=0.03,95% CI= [-0.06,0.04])。即心理韧性维度中自强和乐观在工作压力影响心理幸福感的过程中作用较大。

三、讨论

(一)公务员工作压力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调查显示,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幸福感显著负相关,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如Lee研究发现,压力知觉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幸福感,也就是个体感知到的压力越大,心理幸福感水平就越低[18]。在调查过程中,对部分公务员进行了访谈,发现有些公务员工作量较大,而且工作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为了完成工作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其身体和心理负荷增加,出现血压升高、头痛、心率不齐、紧张、焦虑、易怒、情绪低落等症状。同时,由于工作较多,工作时间较长,引起工作和家庭间的冲突,降低其心理幸福感。这符合Hobfoll的资源守恒理论(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工作压力会消耗个体有价值的资源,最终导致负面结果的出现[19]。

(二)心理韧性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幸福感间的中介作用

查阅文献发现,公务员的身心健康受工作压力的影响,但其起作用的过程往往离不开公务员自身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检验了心理韧性这一个体因素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幸福感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基于危险性——保护性因素理论,心理韧性是一种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保护性因素,指个体从负性事件和经历中调整情绪和状态,并能有效适应环境的能力,正向预测个体的生活满意度[20]。本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工作压力可通过提高心理韧性的功能作用,进而缓解对心理幸福感产生不利影响。这与Liu等人研究结果一致,心理韧性可以增加积极的影响,并成功缓冲负面经验[21]。在工作中遇到不如意不顺心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和消极想法,低心理韧性水平的公务员,会以消极方式应对压力,而高心理韧性水平的公务员,会以积极乐观、自强的心态去面对压力,及时修复压力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改善个体心理幸福感。

同时,对心理韧性维度进行多重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心理韧性维度中自强、乐观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显著,而坚韧维度的中介效应不显著。自强是指个体的力量,强大的力量可以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从而使个体感受到较高的心理幸福感。乐观是一种积极、豁达的生活态度,乐观者总是期望积极结果的发生,并能正向预测个体的生活满意度[22]。Romswinkel等人研究发现乐观与工作压力显著负相关,显著缓解了工作压力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23]。多数人容易忽视心理资源,把权重更多地放在物质上的获取,有的人为了一定的目的把身体拼垮,困惑、困扰会随之而来,影响其幸福感,因此要合理配置心理资源。总体来说,心理韧性对公务员心理幸福感提升具有正效应,心理韧性作为一种心理资源,是个体应对压力的一种自身的保护性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作压力,减少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反应,从而提高个体心理幸福感水平。

四、提高公务员心理幸福感的策略

(一)改善工作环境,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

心理幸福感是将幸福看作是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结果,而工作环境是公务员获得心理幸福感的主要场所。心理学家Holland提出的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指出,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当人格与工作环境匹配程度较高时,员工的满意度就会较高[24]。在工作中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是工作环境中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与个体的幸福感显著相关[25]。具体表现为,社会支持对压力源与幸福感关系具有缓冲作用。良好的社会支持有效地降低了工作压力。工作环境中,主管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尤其是来自主管领导的社会支持对员工产生更大的影响。通过改善公务员的工作环境,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消减工作压力带来的消极影响,提升心理幸福感。

(二)制定客观的工作量指标,提高工资待遇,优化激励机制

冯一丹等人研究发现,工作时间压力和幸福感呈倒U曲线的关系,当超过临界值之后,幸福感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而减少[26]。在幸福感研究的文献中还发现,收入水平与员工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27],说明高工资待遇会消减工作压力。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有些公务员工作量较大,工作与工作之间易产生时间冲突,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成就感低。同时,也发现工作量和待遇之间没有挂钩,同级别的人多干或少干工资待遇一样。因此,要制定客观合理的工作量指标,适当优化激励机制,如增加职位的数量和职级的数量等,从而使公务员的待遇得到提高,提升其心理幸福感。

(三)提高积极的人格品质,保持和增强积极情绪体验

心理韧性既是一种个人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研究表明,积极人格品质可以让人产生永久的幸福感,心理韧性与积极情绪和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相关。如Dolbier等人认为,心理韧性是从应激源恢复到应激前水平的功能性的保护性因素,这可能会增加积极的变化应对压力[27]。同时,Fredrickson提出的拓展与构建理论,认为积极情绪体验反映个体的幸福,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长期的适应价值[29]。Gross研究发现,增加积极情绪可以更好地应对消极事件[30]。这些研究都表明,提高公务员积极的人格品质,保持和增强积极情绪体验,有助于提升其心理幸福感。

(四)对工作抱有希望,学会放松技巧

希望作为人类的一种心理力量,是一种认知过程,它能帮助人们对所期望的目标产生积极的期待,并感知这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有研究表明,对于幸福感较低的人来说,希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并与心理健康正相关[31]。满怀希望的人将压力评估为挑战而非威胁,并以积极的方式来应对。通过调查,发现有33.1%的人感觉到职业缺乏个人发展空间、升职缓慢或没有升职希望,而且他们希望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政府应合理地制定升迁制度,在工作中相关领导对下属工作进行适当地表扬、鼓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其职业发展的期望。

人是有思想的,在工作中不可避免会有压力,减轻工作压力除了减少工作量、提高积极的人格素质、借助家庭和社会支持、提供希望等策略外,公务员自己还应学会一些放松技巧,通过自我放松缓减压力,如暗示、瑜伽、听音乐、看喜剧片、做运动等方式调整好自己的身心。

[1] Waterman A S. Two Conceptions of Happiness: Contrasts of Personal Expressiveness(Eudaimonia) and Hedonic Enjoy- men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3, 64(4): 678-691.

[2] Ryff C D, Keyes C L M.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9(4):719-727.

[3] 马爽,王晨曦,胡婧,等.地税基层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向的关系: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2):326-329.

[4] 石林.工作压力理论及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4):433-438.

[5] 王颖,倪超,刘秋燕.中国公务员职业倦怠的产生过程: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调节效应[J].中国行政管理,2015, 31(4):118-122.

[6] Clarkson J J, Hirt E R, Jia L, et al. When perception is more than reality: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versus actual resource depletion on self-regulatory behavior[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010, 98(1): 29-46.

[7] 刘玉兰.西方抗逆力理论:转型,演进,争辩和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11,34(6):67-74.

[8] 林晓娇.大学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韧性关系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5,33(4):74-79.

[9] 杨玲,巫文胜.小学教师心理韧性,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压力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1):99- 103.

[10] 孙玉珍,李惠萍,佘小丽,等.急诊护士心理韧性在工作压力与职业疲溃感之间的中介效应调查[J].广东医学, 2016,37(20):3105-3109.

[11] 洪炜,谢中垚,周丽丽,等.心理弹性对基层公务员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5):795-798.

[12] 万金,时勘,朱厚强,等.抗逆力对工作投入和工作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 18(1):33-38.

[13] 周丽丽,徐红红,谢中垚,等.公务员的心理弹性对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调节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9):1341-1346.

[14] 吴双磊.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及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13.

[15] 白玉苓.组织支持感对工作压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3):59-70.

[16] 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44(5):1169-1171.

[17] 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22(6):942-950.

[18] Lee B J. Moderating Effects of Religious/Spiritual Coping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Perceived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 Pastoral Psychology, 2007, 55(6): 751-759.

[19] Hobfoll S E.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Community, and the Nested-Self in the Stress Process: Advancing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J].Applied Psychology, 2001, 50(3): 337-421.

[20] Goodman F R, Disabato D J, Kashdan T B, et al. Personality strengths as resilience: A one-year multiwave stud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17, 85(3): 423-434.

[21] Liu Y, Wang Z H, Li Z G. Affective mediators of the influence of neuroticism and resilience on life satisfaction[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2, 52(7): 833-838.

[22] 袁莉敏,张日昇,赵会春,等.大学生乐观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6):644-645+658.

[23] Romswinkel E V. König H H, Hajek A. The role of optimism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tress and depressivesymptoms. Longitudinal findings from the German Ageing Survey[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8, 241(1): 249-255.

[24]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孙健敏,李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3.

[25] Long S N. Communication with Police Supervisors and Peers as a Buffer of Work-Related Traumatic Stres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0, 21(4): 407- 424.

[26] 冯一丹,李爱梅,颜亮,等.工作时间压力对主观幸福感的倒U型影响——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中介作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31(8):25-35.

[27] Pinquart M S, Rensen S. Influence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social network, and competence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later life: A meta-analysis[J]. Psychology and Aging, 2000, 15(2): 187-224.

[28] Dolbier C L, Jaggars S S, Steinhardt M A. Stress-related growth: pre-intervention correlates and change following a resilience intervention[J]. Stress and Health, 2010, 26(2): 135-147.

[29] Fredrickson, Barbara L.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98, 2(3): 300-319.

[30] Gross James J. Emotion Regulation: Past, Present, Future[J]. Cognition & Emotion, 1999, 13(5): 551-573.

[31] Snyder C R. Hope Theory: Rainbows in the Mind[J].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2, 13(4): 249-275.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ivil Serva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Resilience

CHEN Xiu-mei, MA Zhen

(School of Education,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Taking civil servants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ivil servants is investigate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resilience between work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s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work stress negatively predicte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while resilience positively predicte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silience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work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civil servant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work stress; resilience

B849

A

1009-9115(2021)05-0135-06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5.024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8JY056)

2021-03-03

2021-08-26

陈秀梅(1972-),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

(责任编辑、校对:刘玉娟)

猜你喜欢

韧性幸福感公务员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篮球公务员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