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氧化铝产业的70年发展历程(1950~2020年)(上)

2021-11-06门翠双

轻金属 2021年9期
关键词:氧化铝建设

门翠双

(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1)

回顾过去70年,中国氧化铝产业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发展壮大,在党的领导下,从艰辛起步到规模初现,从国有企业一枝独秀到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氧化铝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格局几度变迁,不变的是从业人员自强不息之志,拳拳爱国之心!

按照时间线和时代特点,中国氧化铝产业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代的起步(1950~1977年);第二阶段: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彷徨(1978~1998年);第三阶段:全球化下的群雄并起(1999~2011年);第四阶段: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走出国门(2012~2020年),见图1。

图1 历年中国氧化铝产量走势图(1956~2020年)

1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起步(1950~1977年)

宏观背景:①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业待兴,中国氧化铝工业一穷二白,从零开始。②此阶段,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通过行政管理制定项目建设计划和实施进度,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进行资源和资金的分配。③固定资产投资,国家实行无偿拨款制度,即项目建设的全部资金由国家出资,经营主体不存在债务问题,不考虑投资回报,项目经济效益观念淡薄。④各行各业公有制企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劳动力进入国有企业就端上了俗称的“铁饭碗”,成为被羡慕的群体。⑤国家贫穷,物质缺乏,项目设计原则与建设理念是“以阶段斗争为纲”,“要特别注意节约国家建设资金,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要充分考虑分期投产的可能性,狠批大、洋、全”等。

此阶段,我国建设了山东铝厂和郑州铝厂。

1.1 共和国氧化铝工业的摇篮-山东铝厂(501厂)

山东铝厂是新中国第一家氧化铝厂,被称为“中国氧化铝工业的摇篮”,其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华东冶炼总厂,1950年更名为山东铝厂,1953年更名为501厂。山东铝厂的建设时期,正逢我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时期,当时很多工业项目都是由前苏联专家牵头或协助,但是氧化铝项目是个例外。山东铝厂的建设并没有得到前苏联专家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其工艺技术路线主要依靠新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与老军工人员的联合研发,因此可以这样说,在最初我国氧化铝工艺技术发展路线种下的就是自主研发的种子。

山东铝厂(501厂)于1954年正式建成投产,建设规模只有年产3.5万吨氧化铝,采用的是烧结法生产工艺,矿源来自山东地区的低品位矿石,供矿铝硅比(A/S)3.2左右。后期进行了扩建工程,到了1972年氧化铝产量达到38万吨。山东铝厂的组织机构设置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时代特点,全厂除了建设氧化铝分厂、检修厂、动力厂、运输部、厂部机关等直接生产单元外,还成立了职工医院、幼儿园、学校、后勤组、工程团等附属服务单元,基本上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社会。企业定员多,全厂实物劳动生产率只有53~61吨/人·年。按当时价格水平,山东铝厂氧化铝单位建设投资约每吨539元,氧化铝成本约每吨169.6元。

山东铝厂之所以被称为“中国氧化铝工业的摇篮”,不仅因为它是我国建设的第一家氧化铝厂,是我国氧化铝产业的起源,是根脉,这里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在后期奔向全国各地的各大氧化铝厂,有点“黄埔军校”的意思。

1.2 在困难和挫折中成长-郑州铝厂(503厂)

我国氧化铝产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郑州铝厂的建设就遇到过重重困难。郑州铝厂是我国建设的第二家氧化铝厂,又名503厂,1958年按年产25万吨氧化铝设计,生产方法选择了拜耳-烧结串联联合法,结果1960~1962年试生产失败,为此1962年~1964年被迫进行技术改造。按当时建设情况,将产能核减为年产17~20万吨氧化铝。1965年改造结束后烧结法和拜耳法先后投产,产量一直在18万吨以下徘徊,直到1970年才达到25万吨。早期郑州铝厂的生产工艺技术指标并不理想,氧化铝生产的主要指标汽耗和电耗都很高,例如氧化铝单位汽耗在5.78~7.23吨之间波动,单位电耗在541~664度之间波动,高于当时的世界平均水平。表1是1966年~1970年郑州铝厂实际生产的技术经济指标统计表。

表1 郑州铝厂实际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表(1966年~1970年)

郑州铝厂在设计和生产过程暴露的问题主要有:①拜耳法与烧结法两大系统不平衡,导致产量波动大。②压煮溶出的加热方式不合理,导致蒸水量增加40%,能耗高。③溶液中的硫酸钠、碳酸钠和硅渣堵塞蒸发器,降低使用效能。这些困难与挫折,都是基于当时建设条件,我们对矿石的性质、对氧化铝工艺的了解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后期郑州铝厂在1970年和1973年分别进行了二期和三期工程,将氧化铝产能提高到60万吨,工艺指标得到逐步优化。

计划经济时期,山东铝厂和郑州铝厂是国内仅有的两家氧化铝厂,经过陆续的扩建工程和技术改造,1972年两家氧化铝产量合计达到99万吨。表2是1972年山东铝厂和郑州铝厂氧化铝产量、工艺指标、劳动定员、建设投资和氧化铝成本的相关数据。

表2 山东铝厂和郑州铝厂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972年实际数据)

2 第二阶段:经济体制转型时期(1978~1998年)

宏观背景:①1978年12月18日,是中国历史上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②此阶段,中国经济体制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化、双轨制、国企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陆续出台,中国社会在探索中前进,在“摸着石头过河”。③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重大变革,是1985年国务院实施“拨改贷”,即国家预算内安排的建设项目全部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建设资金由无偿使用改为有偿使用。④国家对铝产业发展持支持态度,自1982年起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实施“优先发展铝”的方针,后期由于氧化铝工业发展滞后带来短缺问题,又加上了“特别是氧化铝”这句话,积极引导铝工业优先发展。⑤1991年,前苏联解体引发国际政治格局巨变,前苏联大量铝产品涌入国际市场引发全球铝市场动荡。⑥项目建设理念较计划经济时代亦发生重大变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赶超国外先进水平”成为时代潮流。⑦199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投资项目要求首先落实资本金才能进行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各行各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改革形势一日千里,固有观念受到冲击,打碎重建。电解铝工业率先发展,带动氧化铝工业迅速跟进。此阶段,我国新建及扩建氧化铝项目有山西铝厂一期20万吨(1987年投产)和二期100万吨(1994年)、贵州铝厂一期18万吨(1988年)和二期20万吨(1993年)、中州铝厂一期20万吨(1993年)和广西平果铝厂一期30万吨(1996年)等。

到了1998年,我国基本形成以国有企业为绝对主体的六大氧化铝生产基地,建成产能合计346万吨,当年实际产量合计333万吨,远景规划产能合计667万吨。国有氧化铝企业一枝独秀,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表3是当时我国六大氧化铝厂的规划产能、建成产能和实际产量情况。

表3 1998年中国六大氧化铝厂规划产能、建成产能与产量统计表

在1978~1998年这一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中国氧化铝产业的主要矛盾是氧化铝产能增长落后于电解铝产能增长引发的供应短缺、产业结构失衡;是项目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发的企业债务负担沉重问题。

2.1 氧化铝产能增长速度落后电解铝产能增长速度,铝产业结构失衡

从1956年山东铝厂投产,中国氧化铝工业自给自足的状况维持了30多年,直到1985年开始供需矛盾出现。1985年中国电解铝产量约55万吨,消耗氧化铝109万吨,当年国产氧化铝103万吨,进口量25万吨,国产氧化铝占氧化铝消费量的94%。此后,在国家“优先发展铝”的产业政策引导下,电解铝产能率先快速增长,到了1998年中国电解铝产量达到247万吨,当年氧化铝消费量494万吨,国产氧化铝产量只有334万吨,占氧化铝消费量的68%,当年需要进口157万吨调整供应缺口,铝产业结构有所失衡。

“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从古至今,中国社会一直崇尚自给自足。1998年的时候,行业普遍认为中国铝土矿资源还属于供应十分充裕的矿种,铝土矿资源储量约23亿吨,当时世界排名第五位,远景储量达40亿吨,具备扩大氧化铝生产规模的资源条件,不存在资源短缺问题。氧化铝产能之所以落后于电解铝产能的增长速度,一是由于电解铝位于消费前端,各耗铝领域如建筑、交通、包装、机电设备等行业发展直接刺激铝消费量上涨,更直接的促使电解铝产能增长。二是氧化铝项目建设周期相对较长,行业整体利润率水平相对较低,达产达标相对困难。图2是1985年~1998年中国氧化铝产量、消费量、进口量走势图。

图2 历年中国氧化铝产量、进口量与消费量走势图(1985~1998年)

2.2 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债务负担沉重-频临破产的中州铝厂

1985年国务院宣布实施“拨改贷”,即国家预算内安排的建设项目全部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建设资金由无偿使用改为有偿使用,利率开始发挥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作用至关重要,因为它影响投资成本,提高利率意味着投资成本增大,降低投资热情;反之,降低利率则意味着投资成本下降,提高投资热情。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率水平最高的时期。1989年长期贷款基准利率最高19.26%,1991年受国际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影响一度下调至9.72%,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将基准利率一路上调,1995年调整至15.3%。图3是1989~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长期贷款利率走势图。

在这一段时期,我国建设了山西铝厂、贵州铝厂、平果铝厂和中州铝厂。正常情况下建设国有大型企业,国家应该注入相当数量的资本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未获得资本金,几乎全部靠企业贷款解决,造成长期贷款比例过大,利息负担重,中州铝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中州铝厂是国家“七五”期间开工建设的项目,1987年开工建设,1993年投产,一期20万吨建设投资19.8亿元(为二期40万吨做了很多预留),其中只有约1亿元是资本金,其余资金全部为银行贷款,高负债经营使中州铝厂刚投产就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再加上前苏联解体引发全球铝市动荡,氧化铝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公司盈利困难,在末偿还贷款、不提折旧的情况下,仍然连年亏损,历年亏损额为:1993年,4106万元;1994年,7999万元;1995年,8004万元;1996年,9052万元;1997年,5924万元。累计共亏损3.51亿元,1998年企业总负债已达35.2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48%。企业现金流断裂,入不敷出,资不抵债。国家计委几度将中州铝厂的债务问题列入议事日程,建议企业破产清算、员工下岗解散的声音不断。企业风雨飘摇,数千员工彷徨无措,很多人甚至流下伤心的泪水!让人终生难忘!

图3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长期贷款利率走势图(1989~1998年)

2.3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探路者-山西铝厂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铝行业从业人员有机会走出国门,有机会见识到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引进来”成为一种渴望。当时国家对项目建设理念较计划经济时代亦发生了重大变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赶超国外先进水平”成为国家倡导的时代潮流,对我国氧化铝产业的整体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提升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山西铝厂是我国“六五”至“八五”期间的国家重点项目,是中国氧化铝产业第一个百万吨级的特大型氧化铝厂,是中国第一个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的氧化铝厂,也是中国氧化铝产业发展的探路者。山西铝厂采用的是山西孝义矿,属于一水硬铝石。一期20万吨采用烧结法,设计矿石铝硅比(A/S) 4.2,1987年建成投产。二期100万吨采用的混联法,设计矿石铝硅比(A/S)5.9,1986年开始建设,分二步实施。由于受资金限制,二期工程没有办法全面引进国外先进设备,采取所谓的“拼盘式引进”方式,即只引进国外关键设备,这包括引进法国的间接加热高压溶出器和分解槽、荷兰的隔膜泵、德国的沉降槽、丹麦的悬浮焙烧炉、美国的立盘过滤机等等。二期工程于1994年全面建成投产后,成为中国氧化铝产业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工程,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使我国氧化铝产业装备水平大幅提升,氧化铝工艺技术水平明显上了一个台阶,中国成为继希腊之后全球第二个可以采用高温高压工艺处理一水硬铝石的国家,后期国内高温高压溶出工艺都是出自于此。由此,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提出的混联法工艺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为后期平果铝厂的全面引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4 国内首家纯拜耳法氧化铝厂-平果铝厂

广西平果铝厂的建设一波三折。1977年广西平果境内发现了5000多万吨铝土矿床,而且是高品质的铝土矿,具备建设氧化铝厂的资源条件,但是由于缺乏资本金项目迟迟难以立项。1986年,邓小平同志一句:“广西平果铝要搞!”一语定音,项目筹建工作取得决定性转折与突破。1991年平果铝厂一期30万吨氧化铝及相关配套工程开工建设,1995年全面建成投产,1996年正式运营。平果铝厂的建设创下当时多项纪录:第一,国内第一家纯拜耳法生产厂家;第二,主要设备全部引进,在整体装备上堪称国内最高水平;第三,项目建设单位投资最高,一期工程建设投资约21亿元,折单位建设投资约7000元/吨。平果铝厂不负众望,投产第二年就达产达标,在“债转股”之后成为中国最有成本竞争力、最赚钱的氧化铝厂。在平果铝厂的带动下,平果县由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跃升为广西财政收入“首富县”,革命老区人们走上脱贫道路,平果建设模式成了典型的铝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案例。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氧化铝建设
中国氧化铝市场预计将在2022年出现百万吨过剩
氧化铝产能过剩加剧存量增量矛盾凸显
Cr(Ⅵ)还原菌Microbacterium sp.QH-2对铝氧化物吸附铬影响的研究
美铝宣布永久关闭Point Comfort氧化铝厂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氧化铝:产品涨价空间巨大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