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诞生记
2021-11-05李红梅
李红梅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名称,成为新中国的国号,响彻世界。
很多人不知道,在确定这一国号之前,曾经有过一番争议,特别是围绕使用简称讨论激烈。本文所讲述的,就是国号背后的故事。
黄炎培、张志让提出条陈
1948年4月底,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颁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实现并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口号开启了协商建立新中国的序幕,得到各方面积极回应。毛泽东在8月1日给各民主党派的复电中,提出要“建立独立、自由、富强和统一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此后一段时间,一直沿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个名称。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开幕。毛泽东在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高呼“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
国家称号关乎国体,兹事体大。出席新政协筹备会的一些代表对“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个名称提出了不同意见。黄炎培、张志让专门给新政协筹备会写了一个《提议国名定为“中华人民民主国”简称“中华民国”或“中华民主国”》的条陈。条陈提出:我国国名似可将原拟“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改为“中华人民民主国”,简称“中华民国”或“中华民主国”。将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时,即可改称“中华社会主义民主国”。
黄炎培、张志让的意见引起筹备会常务委员会的重视。秘书长李维汉6月19日批示“抄送主任、副主任委员与各组长”。
张奚若为新中国起名
新政協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分六个小组承担相关的筹备工作。其中,第四小组负责起草政府组织法草案。董必武任组长、黄炎培任副组长。1949年6月18日,第四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广泛交换意见后,推举以张志让为召集人的7人委员会准备讨论提纲。
6月23日,起草提纲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董必武开场提出讨论的要点,首先就是“对国家名称,有不同意见”。张奚若说:“有几位老先生称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名字太长,说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名。我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比叫中华人民民主国好。有人民二字就可不要民主二字。”为慎重起见,此次会议将“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民主国(皆简称:中华民国)”并列提出来,供代表们讨论。
7月8日,第四小组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讨论提纲起草委员会提出的“政府组织法中的基本问题”。代表们就新中国的国家名称、国家属性、政府组织的基本原则、最高政权机关等问题进行讨论,并推举董必武、张奚若、阎宝航、王昆仑、张志让5人组成起草委员会,负责起草政府组织法草案。起草委员会起草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分别提交小组会议讨论,并征询钱端升、王之相、邓初民等法学专家的意见。
8月17日,第四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修正通过了《政府组织法初步草案》,提交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委会审议。从这次会议的档案资料上可知,“新政治协商会议”已改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后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笔者注)”,国家名称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名称的改变应该在当年8月份。
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及各方面有关人士作《关于中国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报告。关于国名问题,他解释说:在中央政府组织法的草案上去掉了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民主”二字,去掉的原因是感觉到“民主”与“共和”有共同的意义,无须重复,作为国家还是用“共和”二字比较好。周恩来进一步说明: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国名是“中华民国”,有共和的意思,但并不完全,可以作双关的解释,而且令人费解。现在我们应该把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区别开来。因为在辛亥革命时期,俄国十月革命尚未成功,那时只能是旧民主主义的。在那以后由不完备的旧民主主义进步到完备的新民主主义。今天,为了使国家的名称合乎国家的本质,所以我们的国名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9月17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原则通过政协组织法草案、政府组织法草案和《共同纲领》草案,提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在提交全体会议的文件里,新的国名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董必武在9月22日全体会议上,就政府组织法草拟过程作出说明。
要不要简称“中华民国”
对国号争议最大的是简称问题。正如黄炎培、张志让的条陈中所指出的,人们已经习惯了“中华民国”这个称谓。在政协讨论时,一些代表提出,应该将简称写入《共同纲领》,这是个习惯称谓,写进纲领可以照顾到统一战线中的各个组织。但更多代表认为,“中华民国”代表旧中国的统治,新中国应是新民主主义的,反对将“中华民国”简称写入《共同纲领》。
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后,尽管会务繁重,周恩来还是于9月26日上午11时半,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举行宴会,邀请20多位政协代表参加。他们大多是70岁上下的老者,有张元济、何香凝、周善培、符定一、马寅初、徐特立、吴玉章、张澜、黄炎培、简玉阶、陈叔通、沈钧儒、陈嘉庚、司徒美堂、林伯渠、张难先、郭沫若、沈雁冰等。
宴会之前,周恩来先讲了开场白。他说:今天请来赴宴的,都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长辈……我国有句老话,叫作“请教长者”,今天的会就是如此。在讨论文件时,各位看见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下,有一个“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号。这个简称,有两种不同意见,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必要了。常委会特叫我来请教老前辈,看看有什么高见。老前辈对“中华民国”这4个字,也许还有点旧感情。
黄炎培首先发言说:我国老百姓教育很落后,感情上习惯用“中华民国”。一旦改掉,会引起不必要的反感,留个简称,3年之后再去掉,并无不可。
周善培是位前清进士,在辛亥革命后隐居38年之久。他态度坚决地反对用简称,说:我反对仍要简称,什么“中华民国”,这是一个群众对它毫无好感的名称。20多年来更是被蒋介石弄得不堪言状了。我主张就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表示此次人民革命和辛亥革命的性质各不相同。
81岁高龄的美洲侨领司徒美堂听不懂北方话,由其秘书司徒丙鹤陪同参加新政协。这次,也由司徒丙鹤把别人的发言译给他听。听到此,司徒美堂猛地站起来,要求发言,只听他说:我也是参加辛亥革命的人,我尊敬孙中山先生,但对于“中华民国”四个字,则绝无好感。理由是,那是中华“官”国,与“民”无涉。22年来更被蒋介石与“CC派”弄得天怒人怨,真是痛心疾首。
接着,他又激动地说:我们试问,共产党所领导的这次革命是不是跟辛亥革命不同?如果大家认为不同,那么我们的国号应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抛掉“中华民国”的烂招牌。国号是一个极其庄严的东西,一改就得改好,为什么要3年之后才改?语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令不行。”仍然叫作“中华民国”,何以昭告天下百姓?我们好像偷偷摸摸似的。革命胜利了,连国号也不敢改?我坚决反对什么简称,坚决主张光明正大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司徒美堂的这番话,慷慨激昂,掷地有声。言毕,大厅里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法学专家沈钧儒又从法学角度作了阐释:如果有些群众还要写“中华民国”,那是他们的一时之便,我们也不必明令禁止。至于堂堂的立国文件里加上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号,这的确是法律上的一个大漏洞,不合法律观点,也万万不应如此。遍观世界各国国号,只有字母上的缩写,而没有载之于立国文件上的其他简称。将来在行文上,用国家名义与别国订约时,也有不便。所以我也主张不用那个“简称中华民国”。
当天发言者18人,有16人主张不用简称。最后,周恩来表示,要把大家发表的意见综合报给大会主席团常委参考,并由主席团常委作出最后决定。
1949年9月27日下午,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去掉国号后面“中华民国”的简称。自此,新中国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摘自《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