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卫东 半生音乐半生风雨

2021-11-05温秋圆

南风·中旬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宝安区卫东话剧

温秋圆

潘卫东

广东湛江人。深圳市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会员、深圳市宝安区流行音乐协会会长。自聘任深圳市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馆员职务以来,积极下乡辅导新人,参与“进基层、进企业、进军营”文艺工作。辅导的歌手组合“部落组合”,参加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荣获“最佳音乐表现奖”。作曲和编导的歌舞《山美·城美》参加广东省文化厅主办的“广东省第五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大赛”,荣获金奖。参演《我不认识你》《蓝天中的蒲公英》等多部话剧,2011 年9 月,在大型话剧《突围1978》中担任主演,饰演亚寿,该剧获得“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原创剧目大奖”。

与生俱来对音乐的眷恋,使他一步步向著梦想靠近。唱歌对歌者的先天条件要求高,虽嗓音不好,但热爱让他有了坚持的理由,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他是深圳宝安音乐人潘卫东。

多年来,潘卫东一直将学习、提高音乐水准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凭着后天的努力,他于1986 年考上了深圳市宝安轻音乐团,背井离乡来到深圳,在自己梦想的艺术领域打拼着。

那时候,乐团常年开展下乡慰问演出活动,作为主唱和主音吉他手,潘卫东跟着团队从省内一直演到省外,广东、湖南、浙江、山东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让潘卫东最难忘的,是乐团一起到偏远乡下演出的日子。那些地方山路崎岖,演员们坐在一辆破旧的大巴车上,载着满满的乐器,一路颠簸、一路高歌来到演出地。

改革开放后,受市场影响,这个坚守在深圳的乐团面临着解散的命运。一部分团员选择了北漂,去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包括潘卫东在内的另一部分团员则选择了留在深圳,摸索着开始新的生活。

在那个青涩的年龄段,潘卫东对音乐的唯一理解, 就是动人。

他说,每首歌里都藏着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是人人都能领会,这首歌也不是人人都能唱好,但只要将自己导入到角色里,用饱满的真情去演绎,就能表达好这个故事,打动听者。

一路风雨,再出发。1993 年,潘卫东进入了深圳宝安艺术团。在业内老师、前辈们的辅导和帮助下, 他对音乐学习更多、研究更深,悟出了一些东西。不管身在何处,公益之路不曾停歇,一年内演出最高可达200 多场。潘卫东说,带团队去基层开展慰问演出, 让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只要有人参加,无论刮风下雨,演出活动都不会改变。

在这条路上,潘卫东收获了很多快乐。在他的记忆深处,留下了许多感动的瞬间。一次在工厂举办户外演出,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工人们不愿离开,纷纷为潘卫东撑开手中的伞,坚持请他演完。那天,他告诉自己,每到一个地方,都把它当作一场演唱会,尽力演到最好。“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他们认可了,我就成功了一半。”潘卫东说。

还有一次下工厂,演出开始前,几名员工手里拿着可乐在台下等候。潘卫东一出场,他们便激动地簇拥上来,看着他将满满一瓶可乐喝下去才满足地走到座位上去。“他们都是收入较低的打工仔,穿的衣服甚至有点破旧,他们礼轻但是情意重啊!”每每忆起这些,潘卫东就感动不已。告别时,再回头看到那些依依不舍的眼神,他终于悟到了音乐于他有更大的意义:我的歌声不仅要走向高端音乐厅,还要走向草根群众,基层也需要音乐,老百姓也渴望歌声。

在往后的日子里,不管走到哪里,潘卫东都给街道、工厂、企业的人们传递着一份关怀,让他们在城市感受到一份走心的温暖。

多年来,潘卫东共完成市、区的大型演出和送戏下乡演出任务300 多场,并在各类演出中担任节目主持、歌唱演员、乐队鼓手和小品演员,给观众送上无尽的快乐。

爱出者爱返。不计回报的付出也给了潘卫东意想不到的回馈,他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开阔。2004 年,他被聘为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音乐专干,专门做起了艺术指导工作。他一手扶持宝安草根音乐团队——“部落组合”成长,每周开车去东莞特定的训练基地对他们进行辅导,常常通宵训练,饿了就吃上一餐盒饭。

“呜……啊呜……山里面的那朵索玛花儿/ 还在我心间/ 呜……啊呜……城里面的霓虹闪烁/ 温暖我心田。”哼起这个调子,潘卫东内心洋溢着深深的自豪感。这是由“部落组合”、戴有斌作词,潘卫东编曲、辅导的音乐作品《山美·城美》,经由“部落组合” 演唱,受到外来青工的热捧。一经推出,就迅速红遍深圳,并在市、省乃至全国的赛事舞台上频频获奖。

在2011 中国流行音乐金钟奖全国总决赛上,经潘卫东艺术指导的“部落组合”以一曲《妈妈》让评委三次感动得落泪。如潘卫东所说:“唱《妈妈》的时候最好不哭,不是想妈妈就哭,想妈妈也可以很温暖、很幸福。”他常说,太悲伤的歌要忍着唱,这很像他的为人。

数十年来,他把青春献给了宝安的艺术事业,献给了深圳的艺术事业,却不曾张扬。

潘卫东的艺术主张

潘卫东认为,文化馆是政府为了向人民群众宣传教育、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而设立的文化事业机构,是当地群众艺术活动的“龙头”,传播精神文明的前沿阵地,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弘扬主旋律,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群众文化娱乐服务,准确无误地引导人们进行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积极为改革开放中的市场提供精神食粮和精神动力,确保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同时,满足人民群众积极健康的文化需求,使人民群众实现享受健康文化的权利。

作为文化馆的一名工作者,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工作,首先必须做好文化艺术馆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群众文化工作是个多门类、多专业、多层面组成的工作。作为区文化馆的一名群文工作者,围绕着全年近200 个大型活动,必须积极投身到大型活动的组织策划、排练、合成、表演的全过程。

群众文化的基本任务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是从国家利益出发, 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用各种文化活动,通俗地、準确地帮助群众弄清党的方针,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群众文化的镜面反射出社会繁荣,群众文化的这朵奇葩需要我们精心地灌溉,不断地开拓。

他说:“文化孕育我们,我们创新文化。群众文化是专业文化的基础和母亲。我从群众艺术中吸取养料,努力拓宽群众文化多元化道路,把群众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自己也从中体会到了群众文化的魅力和快乐。”

潘卫东的代表作品

● 参演大型话剧《突围1978》

1978 年12 月18 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就在这一天,在南海之滨、羊台山下的广东省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生产大队与香港某公司正式签订了合作创办线圈厂的“001 号” 协议。话剧《突围1978》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进程, 塑造了一群盼望改革开放又勇于开拓创新的党的基层干部形象,激励后人牢记历史,展望未来。话剧由深圳市宝安区文体旅游局、宝安区石岩街道办事处联合出品,由深圳市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联合制作演出。潘卫东饰演剧中主要人物亚寿。该剧获得由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主办“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原创剧目大奖”。

● 参演大型话剧《我不认识你》

每一个深圳义工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感人故事讲述出来就是深圳故事,也是深圳建设“志愿者之城” 带给社会的“正能量”。

话剧《我不认识你》以深圳义工的真实故事为原型改编而成。话剧中的主角歌手高二保是位爱心大使, 为了圆大山里50 多个孩子的读书梦,他不顾一切长期支持孩子们读书。为此,女朋友离他而去,身边的朋友不理解他的生活方式,最不幸的是他自己也身患癌症。但是即便整个世界都抛弃了他,他也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承诺,只要还有孩子们在,他的生活就有意义。

● 参演话剧《蓝天中的蒲公英》

《蓝天中的蒲公英》由深圳市宝安区文体旅游局出品,深圳市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联合制作演出。这台以众多深圳志愿者为原型的话剧,全面反映了深圳志愿者的生活,弘扬“人人都是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精神。

本剧的故事发生在深圳这座具有青春活力的城市。借用剧中黄羽军的台词:深圳是一个平等的城市,这不是冒险家的乐园,而是老百姓的新大陆。每个随着改革大潮来到深圳的人,都是一名鼓足勇气、要改变国家面貌的志愿者。所以,这是一首志愿者的颂歌。该剧后来更名为《一条大河》。

● 辅导完成音乐作品《远方》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这里聚集着大量的来深建设者,他们忙于工作,他们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远方我看见有个人/ 走在来时的路上/ 他有一双迷人的翅膀/ 飞过崇山峻岭想找妈妈……”为留守儿童创作的歌曲《远方》,体现了深圳这座城市对外来建设者的关怀。歌曲以“他想要妈妈一个温暖的拥抱/ 只需要一个温暖的拥抱”收尾,给人以温暖的力量。

猜你喜欢

宝安区卫东话剧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用笔墨表达关爱 为慈善贡献力量
《雍和宫》
再见啦,秋天!
过去的理想
话剧《惊梦》
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