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决策领跑全球
2021-11-05李琳
李琳
国家层面的战略引领和完善的支持政策体系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抢抓发展先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传统汽车领域,我国一直跟随国际领先车企的发展策略,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谋划布局。作为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明确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抢抓了发展先机。
顶层规划
回顾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历程,有三项纲领性的规划文件值得铭记:其一是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其二是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其三是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提出到2020年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的目标,明确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
《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战略取向,重點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同时提出要加快充电设施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应用,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监管,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则提出了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协同发展的目标,提出以融合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
同时,规划还顺应新的发展形势及要求,对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系统部署,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要达到车辆总销售的20%左右”的新目标,以及“2035年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远期目标。
可以看到,三项纲领性文件各有侧重、逐步加码,而也正是在三项纲领性文件和其他相关政策的指引和推动下,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的早布局、早决策、早行动,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构建工作推进机制
201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和公安部等18个部门(后调整为20个)参加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各地方相继成立产业发展协调机制,构建了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工作推进机制。
建立完善政策体系
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发展国家战略,累计制定出台60多项支持政策,建立了涵盖研发、投资管理、生产准入、市场监管、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推广应用、安全监管等环节的政策体系,各地方结合实际出台500多项配套政策。
完善投资准入管理
“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布实施《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关于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等文件,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投资审批和生产准入管理制度。2018年起,率先放开新能源汽车外商投资股比限制。
实施双积分管理办法
为了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政策驱动转为法规驱动,来保证补贴退坡后新能源汽车市场仍能保持增长。我国自2017年起,开始实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创新性建立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协调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实现传统燃油汽车反哺新能源汽车的目的。在积分考核约束与积分收益激励下,行业企业普遍加大节能与新能源产品研发投入,乘用车平均油耗持续下降,新能源产品性能质量稳步提升,企业间合资合作节奏加快,产业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
建立健全标准法规体系
电动汽车标准数量多,发展速度快,但如果不形成完整的体系,就会影响新能源车整个产业的发展。为此,从2017年开始,我国发布《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技术路线图》,累计制定发布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标准150余项,建立了全球范围内最完备的技术标准体系。
强化安全监管
新能源车的本质依然是汽车,安全必须要摆在首位。为此,我国在新能源车的发展过程中,发布实施30多项产品安全标准,建立了中央、地方和企业三级监管平台,累计接入车辆530万辆,基本实现公共领域全覆盖。开展产品一致性监督检查、在用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不断提高车辆安全运行水平。建立健全充电设施第三方认证、动力电池溯源管理、缺陷产品召回等制度,不断完善安全监管保障体系。
组织开展技术攻关
在技术突破方面,2012年,国家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科技部等多部委启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的申报工作,支持25个整车及动力电池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助力骨干企业建立新能源汽车正向开发体系,突破了一批工程化难题。2016年以来,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通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等专项,支持企业及研究机构开展基础技术与共性技术攻关。
在鼓励新能源车技术创新的同时,我国还构建了适宜产业技术创新的体系。新能源车产业发展至今,我国组建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型创新机构,搭建跨行业协同创新平台,支持行业机构组建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一批产学研联盟。发挥行业机构力量,滚动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引领产业技术创新。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2009年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同时出台并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购置中央财政补贴政策,2012年和2014年起分别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船税和免征车购税优惠政策,有效拉动了市场消费。2020年9月,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采用“以奖代补”方式,支持示范城市群聚焦技术创新,找准应用场景,构建完整的产业链。
完善使用环节支持政策
实施对新能源汽车差异化交通管理政策,2016年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限行、限购,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指导各地制定新能源货车通行优惠政策,在全国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
持续推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
出台《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应用考核办法(试行)》《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在公交、交通运输行业、民航机场和公务用车等领域应用,目前中国城市公交电动化比例超过60%。
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在加快推动新能源车充电技术设施建设和运营,同时在不断完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2020年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发展目标,各部门围绕用电价格、建设奖励和规划布局等出台10余项政策。
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制定實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10余项政策文件,发布9项国家推荐性标准,建设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构建了“顶层制度-溯源管理-行业规范-试点示范-事中事后监管”管理体系。组织北京、上海、广东和湖南等省市开展试点,制定发布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支持骨干企业开展示范。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通过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WP29)和中欧、中法、中德和中日等多、双边合作机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取得积极进展。2018年,中国牵头制定的《电动汽车全球技术法规》发布实施;2019年,当选WP29自动驾驶与网联车辆工作副主席国;2020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当选世界汽车组织(OICA)主席。中国正在实现从国际汽车标准法规“跟随者”向“主导者”的转变。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有关各方齐心协力的配合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重点城市到全国范围、从公共领域到私人领域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取得了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