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组织实施 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
2021-11-05董庆霞
摘要: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作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明确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强调通过强化组织实施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为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键词:新时代;政治建设;组织实施
中图分类号:D26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1.05.007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既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强调通过强化组织实施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設指明了方向。具体而言,从强化领导力量来讲,应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从增强建设效果来看,应着手构建政治生态评价体系;从提高建设质量来看,应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从强化制度保障的角度出发,应重点构筑政治规范体系。
一、强化党的政治建设领导力量: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1]可以说,领导干部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实践者。因此提高党的政治能力,应重点提升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环节,可以从突出领导干部选拔的政治标准、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领导本领、加强领导干部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三个方面着手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
●突出领导干部选拔的政治标准
这是提升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的逻辑起点。就政治素养而言,就是要重点提拔任用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牢记于心的领导干部;就政治品格而言,就是要重点提拔任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融入言行的领导干部;就政治原则而言,就是要重点提拔任用将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和党中央权威的任务落实到具体行动的领导干部;就政治立场而言,就是要重点提拔任用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理念贯彻于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去的领导干部。其中,“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既是“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逻辑起点,也是三者的逻辑归宿。
●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领导本领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对党的领导权问题有了深刻认识,并作出详细阐释:“必须使占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就可以保证党的领导,不必有更多的人数。所谓领导权……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同意我们的意见,并心悦诚服地执行。” [1]这就启示我们,新时代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领导本领,要提高党员质量,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保证党的组织优势;制定正确政策,实现决策优势;提高政治领导艺术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做好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让群众心悦诚服地执行。说到底,政治领导的本质就是不断发挥党在各方面的优势来赢得民心。
●加强领导干部的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
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要靠学习,更要靠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2]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作为提高党的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的实战环节,有党内和党外之别。具体到党内,可以借助于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大熔炉,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素养;落实到党外,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应对重大矛盾冲突斗争和完成重大任务中,尤其是在基层一线和条件艰苦的地区,为领导干部创造历练、锻炼的机会,使领导干部能够经得起实践这一标准的检验和考验。
二、提升党的政治建设效果:建立政治生态评价体系
“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3]政治生态好坏的判定,需要借助政治生态评价体系这一手段,运用指标量化的评判标准,对党的政治生态的真实状况进行合理评估。开展政治生态评价的目的在于根据评价结果来判断党内政治生态的好坏,对照各个指标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从有形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三化”角度出发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进而不断提升党的政治建设的效果。
●明确评价原则
坚持可操作、可量化原则。各指标尽量简单易收集,便于操作和定量处理。坚持问题导向。各项评价指标的设置应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坚持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设定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突出重点领域的同时,明确各指标的权重配比。坚持效率原则。政治生态评价工作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填报和资料准备环节。为提升工作效率,需要改进传统工作方式方法,注重“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在政治生态评价中的应用。
●确立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
评价主体的职责是对党内政治生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不同评价主体对同一评价对象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评价结果的真实性。鉴于此,党内政治生态的评价应采取党内评价和党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党内评价从广义上讲是一种自我评价,评价主体包括参加党内政治生活的党员干部和上级部门,只是两者分工不同,党员干部是“答卷人”,上级部门是“评卷人”,负责对党内政治生态各项举措落实情况以及实施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如同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一样,党内评价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党外评价则是一种他人评价,主要涉及群众、第三方机构、媒体,重在对党内政治生态的现状感知,属于外界所作评估评价,一般来说相对客观。通过综合运用自我评价、考核评价和评估评价三种评价方式,从理论上减少人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真实性的潜在影响。
●构建评价指标
制定评价指标的目的在于使评价考核变得具体化,便于操作和衡量。以党的政治生态的五大构成要素(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为制定依据,政治生态体系的评价指标可设置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纪律和规矩、党内政治文化、选人用人问题和干部清正廉洁等五大类。其中党内政治生活着重从民主集中制、党的七项组织生活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党内政治生活“四性”进行评价;政治纪律和规矩着重从践行“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树牢“四个意识”、严肃党内监督等方面进行评价;政治文化着重从价值观、理想信念、弘扬正气抵制歪风、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统战群团等方面评价;选人用人将从突出选人用人政治标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考核机制、“关键少数”作用发挥、责任担当落实情况着手;清正廉洁将从精准有效运用“四种形态”、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家风情况、自身作风情况着手。
三、提高党的政治建设质量:落实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
“现在,有的部门党建工作沙滩流水不到头,主要是责任没落实到位、搞‘高空作业。”[2]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处于根本性、统领性地位,事关党的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效果。因此现阶段必须把践行党的政治建设的各项任务和要求作为重大责任,“建立健全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4]。这是“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的根本举措,也是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的政治保障”,[5]还是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工作有序进行、不断提高党的政治建设质量的有效举措。
●完善全党服从中央制度
从党的历史角度出发,这是党的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由于没有维护权威的制度安排,党的历史上遭遇了两次危机。一次是张国焘在1935年的卓木碉会议上另立中央,大搞分裂党的行径,造成了红军政治思想行动上的严重混乱,严重削弱了红军的实力。另一次是王明在1937年12月政治局会议上试图夺取党的最高领导权,重新组织党中央,严重破坏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原则,使党一度陷于政治思想混乱的困境中。为加强党中央权威,党确立了一元化的领导体制,并将党的最高领导职务改为主席制,规定“主席有最后决定之权”,[6]为维护党中央权威作了制度上的安排。从党的现实状况出发,这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核心要义。“我们这么大一个党、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党中央定于一尊的权威,党中央决定了的事都不去照办,还是各说各的话、各做各的事,那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了。”[4]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将完善全党服从中央制度作为政治建设的首要责任。
●树立正确政绩观
树立正确政绩观是落实政治建设工作责任的根本举措。落实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的根本在于如何将党的政治建设成效与责任主体的政治命运直接关联起来,其中的核心要素便是政绩观。政绩观如同风向标,不这么做的人就要承担相应的代价,而严格认真做的人,才能够得到组织的认可和重用。这就需要各级党委(党组)把抓党建特别是党的政治建设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和最大政绩,解决单纯地以GDP论英雄的老大难问题,真正把提高政治建设质量作为衡量政绩的一项硬性指标。
●强化领导带头意识
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的有效落实取决于党的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的示范作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尤其是作为党的大脑和中枢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组成人员,是全党做好政治建设工作的标杆。领导机关尤其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在所有机关中“离党中央最近,服务党中央最直接”,[2]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初一公里”,其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必须在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工作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机关政治建设的质量。
●明确责任体系
责任体系总的来说包括责任主体、责任内容和问责方式三个部分。从领导干部的角度来看,责任主体主要指党委(党组)书记和班子其他组成人员,其中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其他组成人员根据职责分工履行“一岗双责”,负责抓好分管部门和领域党的政治建设工作的制度;从党组织的角度来看,党委(党组)承担政治建设工作的主体责任,各级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统筹协调职能作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党委有关工作部门履行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工作相关职责。这是事前状态下各个责任主体应当履行的责任,但是党的政治建设工作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偏差,各责任主体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问责方式需要根据《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相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加以确定。
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保障:构筑政治规范体系
强化政治建设的制度支撑,要“把建章立制贯穿全过程各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形成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政治规范体系”。[4]作为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规范体系的构筑,应明确“三个坚持”:坚持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两者的集成联动;坚持明确政治高线和底线;坚持执规必严。
●坚持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两者的集成联动
首先是强化党的领导的根本保障地位。纪法共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主要方式,关键在于实现纪法贯通和法法衔接。纪法贯通、法法衔接涉及制定和执行两个环节,无论制定和执行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党内法规由党内拥有立规权的特定主体制定,国家法律则是在党的领导下由立法机关制定、司法与行政机关执行,“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7]其次是发挥依规治党的引领示范作用。依规治党对依法治国的引领示范作用集中体现为党规严于国法。党的性质决定了在内容上党规对党员的要求高于国家法律对普通公民的约束,在执行上先于法律对党员干部的违纪行为进行处理,及时挽救党员干部于触碰法律底线之前。再次是发挥纪委监委合署办公的优势。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监察体制改革的一大创新,既避免重复劳动,降低了反腐成本,同时也有助于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最后是强化监督合力。将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行政执法有机衔接起来,在公职人员违法但未犯罪前,由监察机构负责,同时这也是法法衔接的内在要求。通过强化纪法共治、法法衔接,“努力形成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8]
●坚持明确政治高线和政治底线
一方面,明确政治高线和政治底线的内涵是坚持政治高线和底线的前提和基础。治国要把理想信念宗旨这个核心价值作为“高线”,同时又要守住党的纪律这条“底线”。[9]具体来讲,“高线”指的是以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为核心的价值软约束,“底线”指的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即党内法规制度这些硬性规定。坚持“高线”,指的是党员干部必须坚守住党的价值观念和信仰,抵得住外界的各种诱惑,保持住党在思想政治上的先进性,更强调自律的作用。守住“底線”,指的是党员干部的言行必须符合党规党纪的具体要求,更强调他律的作用。另一方面,明确两者的关系是将两者有效统一起来的关键。“高线”是目标,重在方向引领,旨在解决“不想腐”的问题,激励党员干部向往践行。“底线”是边界,重在制度约束,旨在解决“不敢腐”“不能腐”的问题,防止党员干部逾矩失范。坚持“高线”和守住“底线”是党的价值观念的软约束和党规党纪的硬约束的有机结合,更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的具体体现。
●坚持执规必严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但当前突出的问题在于很多制度没有得到严格执行。”[10]得不到严格执行的制度,即使设计得再周密,也难免“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执规必严的“严”字贯穿于制度执行全过程,最终落脚于制度的实施效果。这就离不开对制度运行过程的监督以及对党内法规制度落实情况和本身实施效果的评估。基于此,我们应重点构建以党内监督制度体系和党规实施后评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党内法规监督体系。一方面构建以日常监督检查和巡视抽查为主的党内监督制度体系。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实现监督的全面性和常态化,通过巡视抽查增强监督的突击性和高压性,从而将监督贯穿于党内法规制度运行始终,既提高了党内法规制度执行效力,又树立了党内法规的权威。另一方面健全由居于核心地位的党规实施后效果评估制度,发挥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制度、清理制度的辅助功能构建党内法规实施后评估制度体系。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制度旨在审查实践中存在位阶上冲突的党内法规,为将党内法规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扫清障碍。党内法规实施后效果评估指的是对法规贯彻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涉及党组织、党员对其认同、遵守情况)作出客观评价,为党内法规清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党内法规的清理工作主要是根据反馈意见来清理与党内形势、党的发展不匹配的党内法规,从理论和实践上保证党内法规制度的和谐一致,为党内法规的有效执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742-743.
[2]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312,319,308.
[3]习近平.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6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807,276,807.
[5]张晓燕.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0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73.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05.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50.
[9]王岐山会见出席“2015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外方代表[N].人民日报,2015-09-10.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20.
作者简介
董庆霞,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
责任编辑 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