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自主阅读能力提升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索
2021-11-05张宇峰
□徐 鑫 张宇峰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浙江衢州 324000)
一、引言
阅读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学生、教师和教学文本的在内容、语言和思维三个层面上的多向互动。英语阅读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更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英语、发展心智[1]19。《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倡导“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2]2-3。英语活动观强调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给阅读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高效的组织形式,是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石。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真实的阅读过程至关重要。目前的阅读教学由于长期受到“语言第一、应试第一”的价值取向[3]的影响,导致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等固化的阅读教学活动仍然存在,无法切实保障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与此同时,随着《课标》的颁布,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开始研究学生的自主阅读。但是,目前大多数研究常关注课外阅读,而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升的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仍旧不多,无法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充分的借鉴和参考。因此,本研究将在回顾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课例来探索如何提升自主阅读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相关理论研究
自主阅读的研究源于学者对自主学习的关注,是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动机而采取的阅读[4]。自主阅读能力是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主动阅读建立积极的学习动机,运用相关阅读策略,并持续不断地进行自主评价和调控,从而建构认知的阅读能力。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但考虑到学生心智发展的阶段性和过程性,学生的自主阅读不是由学生漫无目的地去自我探索,它离不开教师正确与合理的引导。阅读教学要在坚持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基础上,明确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身份和作用。总的来看,阅读课堂上提升自主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回答好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英语阅读教学综合视野理论的提出为以上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指导。该理论的核心是“为内容而读,为思维而教,为语言而学”和“体验阅读过程,感受策略运用”,强调了阅读课堂教学策略是一个“综合而又侧重”的过程[5]。它与《课标》提出的四大“核心素养”、“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相契合。基于综合视野理论的阅读课堂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的阅读观,掌握更科学的阅读策略,培养更为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自主阅读的能力,从而为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供长久的保障。综上所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内容、语言和思维的“三位一体”;二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阅读目标,实现阅读的自我驱动;三是要保障学生拥有真实的阅读体验,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和运用相关策略;四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评价和调整;五是要注重思维训练的层次性,尤其要重视高阶思维的训练。根据上述思考,下文将结合徐鑫老师在浙江省2021 年高中英语教学活动评审中执教的一节课,就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三、指向自主阅读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Reading and Thinking 板块的阅读文本“Mother of Ten Thousand Babies”。文章不仅介绍了林巧稚的人生抉择,而且展现了她高度的责任感和广博的爱心。基于对教学文本的综合解读,教师设置了读前讨论活动,以促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为了帮助学生定位自主阅读的方向,形成科学的阅读目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标题、插图和关键词来预测文章内容。读中环节,教师首先借助问题链和表格,与学生一同搭建了自主阅读的支架。随后,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探究,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分享与互评,逐步完善表格的内容。其间,学生可以学习关于做选择的语言表达,分析林巧稚做选择的背后原因,加深对文本的解读。读后环节中,教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结合细节信息,就林巧稚的人生信条进行讨论和总结,训练高阶思维。课后,教师通过布置采访任务,让学生能够迁移运用自主阅读的成果。
(一)讨论话题情境,激活阅读思维
小故事可以很快地使学生进入“做选择”的情境,高效地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借助Listening and speaking 模块的内容,以一位高中女生在高考考场救人面临的道德困境的故事导入,并设计了以下问题:
Q1:What was her choice?
Q2:Why do you think so?
Q3:Do you want to know her?
这三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发问,引导学生思考这位女生的选择及其选择背后的原因。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学生在快速熟悉文本核心话题的同时,也逐渐开始对主要人物进行关注。
(二)解读标题、图片,预测下文内容
根据篇章标题、图片和关键词来预测和理解篇章的主要内容,是《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认知策略[2]41。根据该文本的特征,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
Q1:Who is she?
Q2:What might be her job?
Q3: What will the rest of the passage be about?
通过文本的标题、插图和插图的标注,学生可以很快地了解文本是关于林巧稚医生的一篇文章。随后,学生在自主阅读第一段的基础上,对后续文本内容进行预测。其间,对于关键短语“a life of hard choices”的解读将为学生的预测提供帮助。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首段的内容出发,对文章的后续内容进行预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让阅读的过程更加高效,而且让学生体验和运用了相应的阅读策略。该环节是阅读课堂实现自我驱动的关键所在,有助于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自我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师生协同探究,绘制范例表格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示范引领帮助学生学会从内容、语言和思维三个维度,对文章的第二段进行解读与加工,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对文本表层信息的梳理逐步走向对文本深层信息的解读。教师提问“Is there any choice mentioned in paragraph 2?”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第二段。学生阅读完成后,教师邀请学生回答,并追问下列五个问题:
Q1:What was her choice?
Q2:What didn’t she choose?
Q3:When did she make the choice?
Q4:Why did she decide to study medicine?
Q5: How do you know she was making a choice? (expressions used to show her choice)
上述问题构成了问题链,能够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综合解读。问题1、问题2 和问题3重点关注文本的内容,有助于梳理段落框架;问题4 聚焦于文本的深层含义,有助于学生学会运用推断和总结的阅读技巧,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5 关注文本语言,有助于学生学习用于表达选择的相关短语和句子。随后,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适度点评,并通过板书绘制表格(如表1),呈现师生协作的阅读成果。
表1 林巧稚的选择(第2段)
范例是根据学习目标形成的学习成果,包含特定主题中典型的探究目标[6]。在整个环节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和学生共同完成了自主阅读支架的搭建。学生能够真实体验如何从内容、语言和思维三个维度解读文本的全过程,掌握综合解读文本的具体方法,为后续的自主阅读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交流分享,综合解读文本
在阅读支架的帮助下,学生从内容、语言和思维三个层面,对文章的主体部分进行自主探究实践。“自主—合作—探究—分享”的模式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在交流分享和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汲取他人的见解,从而加深对文本信息的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对照表1,进行无干扰的自主阅读,获取、梳理、分析、概括和整合文本第3~6 段的信息。待到学生完成自主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比对各自的笔记,讨论未解的信息。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学习成果。与此同时,教师通过PPT呈现语言表达支架,供学生选择。支架包括以下两类:①When…DoctorLinchose to…anddidn’t choose to…, because…From…(expressions),we can find her choice.②When…Doctor Lin chose to…,instead of…,because…From…(expressions),we can find her choice.
语言支架的提供,有助于学生组织语言,使表达更准确、更富有逻辑。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互评,并逐步在屏幕上呈现林巧稚的选择结果、文章中所用的语言表达和选择背后原因的总结(如表2)。
表2 林巧稚的选择(第3-6段)
本环节有效地避免了碎片化信息阅读,让学生拥有了真实的阅读体验,切实保障了学生在阅读课堂的主体地位。整个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是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重要一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学习阅读策略,训练高阶思维
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以具体的阅读内容加工为载体,才是实实在在的[1]6。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关键一环。教师通过问题“What did she put first when making choices?”引导学生对上个环节中的林巧稚选择背后的原因进行总结,总结出林巧稚指导自己选择的人生信条。然后,教师呈现“She always put others first — her guiding principle”,并展示阅读策略:“Draw conclusions:As you read,pay attention to facts and details mentioned by the author, and put them together to draw conclusions about the topic.”接着,教师再通过提问“Which sentence best shows her guiding principle?”引导学生关注并解读第一段中所引用的林巧稚的原话。随后,教师呈现练习“She had a heart,because...”。这一练习能够引导学生深切感悟林巧稚面对各种艰难选择时所坚守的信条,学习她身上的良好品质,自主挖掘文章的主题意义。同时,通过融入“总结”策略的学习与运用,学生能够掌握阅读策略,学会如何挖掘表层信息下的深层含义。该设计实现了学生体验从逻辑性思维训练走向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过渡,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
(六)完成课后任务,内化课堂所学
课后任务是课堂阅读主题教学的课外延伸。学生通过完成与课堂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能够实践并内化课堂所学。教师在屏幕上呈现课后作业,具体如下:
Interview a person you know (like your parents or teachers) about one of his/her important choices. Write down his/her story, using some of the expressions about making choices.Your writing should include:
1.the situation and his/her choice;
2.his/her principle behind the choice.
课后采访任务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重要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归纳与总结能力,有助于学生运用文本中学习到的相关语言知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优秀的道德品质的理解与认同。
四、结语
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并非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而是积极“创设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主动构建意义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7]。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教师的课堂引导有了更为科学的抓手。教师陪伴着学生从内容走进语言,再从内容和语言走向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训练逐层推进,从而帮助学生掌握通过阅读来自主建构认知的路径与策略。实践表明,坚持《课标》的要求,从综合视野理论出发来设计和实施阅读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逐渐将学生和教师从机械、低效的训练中解放出来,实现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