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演学练思”教学方法实践研究
2021-11-05赵珍祥
赵珍祥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1 研究背景
随着2019年4月《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发布,我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也正式启动。作为职教20条的重大创新,目前参与1+X试点的中高职业院校已达到了4 000多所。该项制度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均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其中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1+X”职业技能证书(城市轨道交通站务)的等级标准也于2020年3月正式发布,该标准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站务职业技能等级对应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及职业技能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站务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内负责行车组织、客运服务、票务运作、应急事务处理等各项乘客运输服务工作的人员。该证书等级分为三个等级:①初级。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作业、乘客咨询及服务、票务设备操作、安全巡视、秩序维护和乘客疏导等工作。②中级。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内行车组织、列车运行监视、车站相关设备控制、票务运作及AFC设备监视、施工管理等工作。③高级。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内行车组织、客运服务、票务运作、基础运作等领域的监督管理工作,发生非正常情况或应急情况时,启动预案,协调资源,指挥现场处理工作。该证书标准的发布,既能促进学院有针对性的改革教育教学体系,又能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改进学习思路和方法,实现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双提升。
2 教学方法创新设计
基于此,教学团队创新采用了基于岗位需求的“演+学+练+思”四阶段螺旋上升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教师辅助教学为主导,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保证学生对知识进行立体化接受。教学过程主要通过以下四个环节实现:
2.1 演—岗位分析、情景演练。结合1+X证书标准要求,考虑到教学内容对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包括行车调度员、值班站长、行车值班员、站务员、司机等各级各类岗位的协作,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相关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师发布针对本节知识点的技能演练要求,学生自行组队,通过对涉及岗位工作能力进行分析后,自主组织演练内容,通力协作,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提高职业岗位技术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2 学—教学难点、师生互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难点讲解,在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入针对本节知识技能的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失败案例或安全事故,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在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本节知识技能点的重要性,提高安全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
在线上线下增加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教学评价环节,不仅推动教师反思教学,更好地分析学生需求,优化课堂管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能锻炼学生思考、表达、合作等能力,行之有效地实现思辨能力的发展。
2.3 练—课堂实战、拓展延伸。教学中将实战课题现场发布至各学习小组的教学工作站,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现场解决课题的能力,实时跟进小组工作进度,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对教学难点的凝练提升,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师在达到基本教学目的的同时,针对高阶热点知识和技能可以在课堂教学现场进行导入,初步介绍其特点和重要性,既可为学习能力较强且渴望提升拓展自身的学生指出学习方向,又可让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增加知识储备。
2.4 思—课程思政、课后反思。通过在教学实施中增加“当代铁路人”环节,介绍步入铁路轨道行业工作岗位的“劳动标兵”“道德模范”等模范人物的模范事迹,使学生在认知职业岗位专业技术能力的前提下,达到“弘扬爱岗敬业精神,做无私奉献模范”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通过课后反思环节,使得学生在掌握本节课堂教学知识的基础上,主动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搜索相关课外知识,自行归纳总结出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体会。
3 教学设计实战案例
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课程中的车站联锁部分内容为例,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
3.1 学情分析
3.1.1 个性心理特征。高职学生普遍为95后甚至00后,个性鲜明张扬,自主独立而又具有冒险精神,需要提高分析问题及逻辑思维能力。
3.1.2 电子产品操作能力。学生对技术学科有浓厚兴趣,手机与计算机的普及,使学生有一定的电子产品使用技能,但需要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1.3 知识结构。先学课程主要为《高职语文》《计算机应用》《高职数学》《高职英语》等通识课,并学习了《城市轨道交通概论》《电工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对相关理论知识及设备有了一定的掌握与认知,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3.2 教学目标设计
3.2.1 知识目标。理解联锁、进路的基本概念,联锁的实现步骤及技术组成。掌握进路的划分原则及方法。
3.2.2 能力目标。能够进行人工排列进路的基本操作。
3.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提高职业岗位责任感、安全意识及爱岗敬业精神。
3.3 教学内容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教学内容:联锁基本概念;进路:列车进路、调车进路、敌对进路;联锁的实现步骤;联锁的要求;联锁的种类;联锁设备:6502型电气集中联锁设备、计算机联锁、联锁系统的控制;进路的划分原则及方法。
3.4 教学重难点及措施
3.4.1 教学重点及措施。教学重点:联锁的概念;联锁的实现步骤;联锁的要求、种类。解决措施:通过教学视频课前学习,在线问卷答疑,课程任务书引导学习及小组讨论,结合知识点短视频,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
3.4.2 教学难点及措施。教学难点:进路的类型;列车进路的划分。解决措施: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结合相关知识,在线答疑与话题讨论结合,着重课堂现场针对性指导,保障学生掌握课程内容。
3.5 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采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网络资讯探索讨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储备,结合学院参照地铁车站的规格1∶1设计并投资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实训中心,让学生在全真的实训环境中训练,虚实结合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6 教学过程设计
3.6.1 课前教学。教师通过线上发布上节作业;确定本节教学目标,构建并发布课程导学单(包括预习任务及岗位模拟演练任务);发布学习资源(微课、视频、PPT)。学生按时完成上节作业;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查看本节课导学单并在线观看学习资源,进行小组线上讨论,完成预习任务,并分小组排练角色扮演任务。
本环节可通过网络综合平台辅助学生进行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亦可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便于动态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3.6.2 课中教学。①上节知识回顾(3分钟):教师在课堂上通报上节作业完成情况,回顾上节所学知识与技能。②演练任务现场展示及评价(3分钟):教师随机指定小组现场展示课前角色扮演练习成果,并进行师生点评。③课前预习效果检查(5分钟):教师发布现场问卷调查,检查课前预习效果。结合调查结果,发现问题,调整教学节奏。④重难点课堂教学(13分钟):教师针对学生预习情况,就知识难点进行现场讲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⑤课题实战自主探究(8分钟):学生以小组形式对问题进行提问、讨论并总结。此过程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将各自的学习成果进行线上交流。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对不同问题展开讨论。此环节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尽可能地产生问题,学会思考,同时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协作。⑥课题实战教师总结及拓展延伸(8分钟):教师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知识点拓展延伸,并给学生提出课外学习参考。学生针对拓展延伸的高阶知识点进行选择性的学习提高。本环节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问题,学会思考。⑦事故案例安全教育(6分钟):教师结合本节知识点引入典型事故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程所学知识重要性,培养学生安全意识。⑧课程思政职业道德(2分钟):课堂设计“当代铁路人”环节,介绍铁路交通行业先进事迹和个人。使学生认识到专业岗位的重要和神圣,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⑨课程总结(2分钟):教师对本次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次课的学习进行方向性指导。
3.6.3 课后教学。教师发布本节课后作业;确定教学目标,构建并发布下节课程导学单(包括预习任务和演练任务);发布学习资源(微课、视频、PPT)。学生按时完成本节课后作业;根据评分标准,完成组长评分、小组互评;完成学习反思及学习笔记记录。
在线作业平台可在课后及时反馈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技能学习情况,并进行课后答疑,为后续课程的开展打好基础。
4 教学效果评价
对比测试结果,发现实施基于岗位需求的“演+学+练+思”四阶段螺旋上升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班级学习成绩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其中第三模块的学习成绩提高16.2分,平均提高11.9分(学习成绩对比见表1)。
表1 学习成绩对比表
由此可见,基于岗位需求的“演+学+练+思”四阶段螺旋上升式创新教学方法:①增强了教师职业能力。教师通过不断地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把自己从一位知识传输者转变成了一个引导者、一个合作伙伴。②提高了学生技能水平。采用分组岗位角色扮演的形式,既增加了集体凝聚力,增强了团队意识,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③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针对教学难点现场发布实战课题,通过观察学生现场解决课题的能力,实时跟进小组工作进度,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对教学难点的凝练提升。根据教学节奏和学生情况导入超纲热点知识和技能,既可为学习能力强且渴望提升拓展自身的学生指出学习方向,又可让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增加知识储备。④增强了学生职业责任感。通过设置“事故案例”、“当代铁路人”环节,使学生在认知职业岗位专业技术能力的前提下,实现了提高职业道德、安全意识以及爱岗敬业精神的目标。
5 结语
通过一系列基于1+X证书制度下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演学练思”四阶段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构建知识,学生依据离线式的教学模式,自主对知识点进行选择,保证学习进度和教学内容的一致性,最终以学生为主体完成了知识、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同时达到了学生能力螺旋式阶梯递进,真正实现了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同步提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