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对策研究
——基于新时代的视角
2021-11-05史丹丹
史丹丹
(衡水学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2021年高校毕业生909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所以,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发出了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指令。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从新发展阶段准确把握新形势,从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新方向,从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新要求。“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将是未来一个时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目标任务。
1 “新时代”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义
首先,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会议还特别对“十四五”期间就业工作做了规划和部署:提出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扩大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最终完成“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完善多渠道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和灵活就业的保障体系,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型就业形态等。这些为我们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其次,五中全会强调,我国将持续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其中蕴含着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的新方向、新领域。比如:数字产业集群与乡村振兴建设需要优秀人才;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也给毕业生开拓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我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更多毕业生走向世界舞台、走进国际组织,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广泛应用,线上零售、远程办公、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为毕业生开辟了广阔的就业空间。高校要探索新业态就业机会,引导毕业生立足制造强国建设,从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寻找岗位;支持毕业生在新型产业、服务业等领域实现灵活就业。
2 充分高质量就业的必要性
2.1 充分就业是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很难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期待更稳定的工作和更满意的收入。这充分说明,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已成为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人民群众期待稳定优质的工作实现自身价值。
2.2 高质量就业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需要。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能否实现高质量就业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学校内涵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标志。因此,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对于实现高校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3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诸多挑战
一是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二是就业岗位总量不足;三是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四是毕业生对新就业形态不适应;五是社会慢就业趋势加剧。
4 实现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的对策
4.1 大力开拓市场性岗位
4.1.1 用好“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资源。各高校应该利用好“24365校园招聘服务”、“24365智慧就业平台”,还有教育部即将发起的“国聘行动”第二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岗位信息,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推动线上就业服务转型升级。
4.1.2 加强校园招聘主渠道建设。加强市场调研开拓,把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主动走访联系招聘平台、重点企业,拓展就业市场。千方百计拓展岗位信息来源,深度挖掘就业岗位。分析社会用人需求,建设好用人单位信息库。积极联系走访相关企业,建设校企合作基地。走访开拓重点地区新兴就业市场。发挥院系积极性,引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等走访大量吸纳毕业生的相关单位。
4.1.3 深化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校企共建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开发更多就业实习岗位,推动更多毕业生通过实习实现就业。高校要加强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资源、科学研究和企业在生产实践方面的优势,进一步促进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4.2 抓紧落实政策性岗位
4.2.1 引导毕业生去基层建功立业。基层蕴含广阔就业空间,要配合组织实施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动员鼓励毕业生投身基层建设。地方政府应该结合实际,探索出台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吸纳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到社区就业创业。
4.2.2 引导毕业生参军入伍。人民军队是促进大学生快速成长的大熔炉。要配合兵役机关“两征两退”改革新要求,强化军地协同。
4.2.3 扩大科研助理岗位规模。科技部、教育部今年出台了科研助理岗位吸纳毕业生的政策。高校应转变观念,把科研助理作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扩大科研助理招录规模,增强科研助理岗位的吸引力。
4.2.4 扩大第二学士学位规模。今年国家实施了大规模升学扩招,包括硕士研究生、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等多个方面,以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各高校要引导毕业生珍惜这个机会,不要浪费来之不易的资源。
4.3 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4.3.1 加强就业形势的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合理调整就业预期,自觉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服务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中去。
4.3.2 就业指导要入心。做好就业指导,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生活背景、个性特点和就业目标提供个性化指导。例如:对于就业慢的学生,要给他们提供接触行业和社会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不要让“就业慢”变得漫无目的。对于一些因为家境富裕,不用为生计发愁而“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的学生,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不时鞭策,点对点沟通引导。
4.3.3 强化政策宣传。开展“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月”系列活动,营造全社会支持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激励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好教育部“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自去年9月份以来,已累计为2021届高校毕业生推出27场直播课,超过8 500万人次观看。
4.3.4 做好就业信息的精准推送。利用好教育部“24365高校毕业生智慧就业平台”,形成资源协同,共建共享。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搜集就业信息,及时、精准向毕业生进行个性化推送。
4.3.5 精细精准帮扶困难群体。低收入家庭毕业生求职意愿强、社会资源少、就业难度大;少数民族、身体残疾、学业困难等毕业生群体,在就业中面临更大压力。高校要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工作台账,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要求重点帮扶。帮扶不能仅局限于给岗位、给补贴,更要让毕业生就业有能力、有底气。教育部将组织实施低收入家庭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各地各高校要组织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参加培训,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尽快就业。
4.3.6 建设好毕业生跟踪服务机制。对于毕业生,高校有“扶上马,送一程”的责任和义务。各高校要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跟踪服务,为有困难的毕业生量身定制帮扶方案,提供及时的就业帮扶和精准的就业指导。
高校要通过这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给予的贴心关怀,并以此为载体传达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和关爱,让“不断的就业跟踪线”成为一根高校和毕业生之间剪不断的“贴心线”。
4.4 着力增强毕业生求职就业能力。高校教育为毕业生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知识基础,但毕业生初涉职场,往往还存在经验不足、技能不强等问题,这也是影响他们找到满意工作的重要因素。要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办法,重点在提升职场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岗位实践能力方面为毕业生提供更大支持。
4.4.1 以职业培训提升技术技能,大力实施百万青年技能培训行动。对接产业升级和毕业生就业,急需加强针对性强的专项能力培训。要调动企业的优质培训资源,提供高质量培训项目。着力开展人工智能训练师、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健康照护师等新职业培训,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对有培训意愿的毕业生应培尽培。
4.4.2 以就业见习提升实践能力。就业见习是增强未就业毕业生和失业青年实践经验的重要渠道,也是国际促进青年就业的通行做法。2020年全国有41万青年参加见习,已接近去年数量,年底有望实现规模扩大目标。但见习推进中还面临岗位层次不高、见习积极性不强的问题,下一步还是要在提质增效上再加力,重中之重是提高见习岗位质量,用好见习补贴,动员更多有影响力的国有企业、有一定规模的事业单位、行业知名度高的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能够发挥毕业生专长的知识型、技术型、管理型见习岗位,增强见习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