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弦乐作品《悲喜同源》的艺术创作与音乐分析*

2021-11-05赵春婷

演艺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阳关三叠弦乐同源

赵春婷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101)

1 创作缘起

《悲喜同源》缘起于2013年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这部作品不仅题献给北京国际音乐节,也成为第二届(2017年)“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的指定曲目。陈其钢先生于2016年开始着手构思这部为小提琴与乐队而创作的作品,从名称上看,这是一部从人生感悟中获取灵感之作。在经历了人生的众多辉煌时刻,也感受到丧子之痛后,对于“悲喜”二字的含义,陈其钢先生有着切身的体验,也有情感和思想的沉淀,进而可以把“情”与“思”写进作品中。2017年10月29日,《悲喜同源》在北京国际音乐节首演,文格洛夫小提琴独奏,北京爱乐乐团演奏,余隆指挥。

2 古琴音乐的渗透

2.1 琴歌《阳关三叠》主题旋律的运用

在《悲喜同源》这部作品中,作曲家的手法如20年前所作《逝去的时光》采用古琴曲《梅花三弄》泛音主题作为作品主题一样,选取琴歌《阳关三叠》[1]主题旋律作为《悲喜同源》的主题旋律,贯穿整个作品。无论是《梅花三弄》,还是《阳关三叠》,都是古琴音乐中能够体现古代文人士大夫情怀的作品。前者表现士大夫的品质高洁,后者则因属琴歌,带有歌词,更加明确思想,更多的是表现文人士大夫面对别离时的情深意切。作曲家借此意境,抒发对亡儿的深切怀念之情。音乐一开始便由小提琴solo奏出琴歌《阳关三叠》的首句“清和节当春”:

在这里,音符的时值被拉长,五声性,小调式色彩,苍凉(Despair)①:

之后,力度更弱的一个大三度第二转位分解和弦(尾音加长)加上一个五、六度音程叠加在一起的和弦进行,形成音乐色彩转变与过渡(见乐谱第6~8小节,Solo Violin)。然而,随即利用速度变化以及节奏型(五连音、六连音、七连音、八连音的递增)的改变,音乐情绪突然出现爆发式的效果,内心强烈的情感迸发而出(见乐谱第10小节,Solo Violin)。转瞬间,一片苍凉之景(第13~21小节)。小提琴solo依然采用分解和弦,六度音程+七度音程(后下行解决到六度音程),在空拍后,下行七度,同音连线长音处理。而弦乐组的处理,更是加深了“苍凉”之感:声部分部为九个声部,构成大小七和弦,并加上弱音器拉奏。接下来的铜管乐组,所有乐器声部也加上静音器(见乐谱第22~36小节)。延留音加上ppp

ppp渐强渐弱的变化,使得音响一出,犹如身在广漠的阳关之外的一声长叹,正合“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意。

2.2 泛音的使用

泛音在古琴琴曲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较远时代。一般用于乐曲的楔子、尾声部分,当然也有特定的泛音主题旋律(例如琴曲《梅花三弄》泛音主题)。琴歌《阳关三叠》(《琴学入门》版本)[1]泛音运用在乐曲的第二叠(段)和第三叠(段)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以及乐曲的尾声上。例如,第二叠(段)首句:

2.3 吟、猱演奏法的使用

近古的琴曲,更多地发展了演奏中的按音手法,利用“吟”“猱”“绰”“注”等按音法的改变,使曲调的进行更加细腻、圆润,更接近于人声的吟诵歌唱。《悲喜同源》中类似“吟”“猱”的演奏方式亦有多处出现,例如“猱”手法的运用(第11~19小节soloⅥ)),其在尾音处借鉴古琴演奏“猱”的手法,增强音乐的咏唱性。再如,小提琴solo与弦乐组(除倍低音提琴声部外)的长音处都借鉴了“猱”的手法(第54~64小节)。在这一片段中,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弦乐组声部使用“猱”的手法更为明显,人声咏唱效果更显著,如鲠在喉,无法名状。在“吟”的使用中,作品更多地使用弦乐演奏中常见的颤音来表现(第36~43小节)。

2.4 琴调调式的使用

琴歌《阳关三叠》记谱为bB宫C商调式。《悲喜同源》用C调记谱,有调性,浪漫主义民族乐派写法,整部作品听起来更像一部清唱剧。音乐伊始,小提琴solo奏出C调五声性质主题句,直接唱出琴歌《阳关三叠》的首句——“清和节当春”。之后,小提琴加密的和弦连接使音乐来到bB调,然而,在结尾却又回到开始的五声性的C调上(第9~19小节)。随之,弦乐组的大提琴声部移高大二度,再次奏出“清和节当春”的旋律(第11~14小节)。之后,运用模进的手法勾勒出琴歌《阳关三叠》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旋律,调式处于离调中(第25~34小节)。马上,小提琴solo娓娓道出乐曲的主题旋律,确定了bB调调式,给人一种遥远却熟悉的感觉(第36~49小节)。在竖琴的分解和弦伴奏下,音色温润而感伤起来,小提琴solo奏出琴歌第一段尾句(叠)“宜自珍”的旋律(见乐谱第51~52,Solo Ⅵ)。然而,此句的尾声却又与琴歌的首段尾声在旋律与调式上相契合-“do-bsi-do”,落在C商上(见乐谱第55~58,Solo Ⅵ)。之后,音乐进入发展部,“sol-bmi-fa”的旋律在各声部,如弦乐组小提琴声部的“sol-bmi-fa”、木管声部英国管的“do-bla-bsi”以及长笛声部的“re-bsi-do”都有出现,但调式有所不同。之后,小提琴solo的四分音符三连音使乐曲的调性在bB与bE调间“游离”。之后,在独奏与乐队的竞奏中,乐曲的调性不断地变化,音乐的听觉色彩五彩斑斓,变化多端。音乐的整体速度、情绪也从开始的缓慢、寂寞变得越来越快速而亢奋。

当乐曲第二次出现主题时,是由单簧管奏出的,在E调上(第290~302小节)。小提琴solo好似被召唤,接着奏响主题,在D调上(第301~315小节)。主题第三次出现,首先由铜管组的小号吹奏而出(第491~497小节),之后,经过一段小提琴非主题句的主导、各声部模仿、变形发展后,在第530小节,小提琴再次奏出主题旋律,乐曲最终结束在bD调上,落于bE音上(合bD宫bE商调之义)(第530~553小节)。

此外,乐曲还在第149~150小节采用全音音阶的进行,大段采用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六连音节奏的分解和弦的音乐进行,并在不同的调式上“游离”,进行不断地离调发展,但始终是有调性。

纵观其调式的布局:bB→C →bB→b(B(bE,交替)→E→(G,单簧管)D→(G,小号)bD。所采用的bB调与琴歌相一致,音乐的情绪亦十分相似,虽然最终结束于bD调上,但落音在bE音(商音)上,似乎与琴歌的bB宫C商调暗合。

3 曲式结构问题

3.1 “三叠”结构问题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入乐后,被称为《渭城》或《阳关》,流传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国古代文人送别时常引用的千古绝唱。唐刘禹锡《与歌者何勘》曰:“旧人唯有何勘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到了北宋,《阳关》已传为多种不同的唱法。“宋人因其唱法有三叠,甚突出,乃改称《阳关曲》或《阳关三叠》”[2]。目前所流传的是清代张鹤《琴学入门》所录《阳关三叠》版本,是将原诗前后加入长短句重复发展为三段的“三叠”形式。

3.2 《悲喜同源》曲式结构特点

《悲喜同源》在整体结构上,采用三段式,主题完整出现三次,也正好合“三叠”之义。小提琴solo一开始便在弦乐组的拨弦中,“唱”出琴歌《阳关三叠》的首句“清和节当春”,接下来,弦乐组的大提琴与小提琴solo接续完整地演奏出琴歌《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但可以明显地发现,作曲家将琴歌原有的“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主题旋律做了变动,但从听觉效果来看,还是很相似的。

之后,音乐进入第一次的展开,音乐的色彩随着不同乐器组的组合不断变化,情绪从温柔(Tendrement)逐渐转为亢奋(Loco),小提琴solo在乐队的轻声延留、长音的持续伴奏下演奏出琴歌主题的变奏旋律,其音乐进行、调式均与主题旋律相似(第54~66小节)。随后,是一连串的四分音符三连音为主的音型模进乐句(第67~81小节)。音乐到达最高点bA后,再次出现“宜自珍”的旋律(第82~88小节)。随后的小提琴solo采用八分音符三连音、十六分音符六连音、七连音等节奏在不同调式上一路“飞奔”,在木管、铜管、打击乐、弦乐组的音阶式以及同样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音型节奏下,小提琴solo与乐队的竞奏出现第一个高潮(第225~240小节)。倏忽间,音乐进入伤感美(The Beauty Of Suffering)的段落,弦乐组奏起具有主题旋律元素的旋律,一拍一音,如朗诵古诗那般,声声切切。

接下来,在“痛苦中的温情”中,节奏开始“比较自由”甚至“几乎无节拍”(第255~277小节)。之后一句中,交错地采用延留音,加上节拍的自由,音乐听起来让人感受到悲伤至极的窒息。随后,小提琴solo出现了一段加速的华彩乐段,使得音乐得以再次振作起来,向下发展。随之,木管组单簧管略带低回,如洞箫般地奏响琴歌《阳关》的主题旋律(第290~302小节)。同时,小提琴也重拾起那段熟悉的旋律(第302~311小节)。之后,小提琴solo在主题动机的基础上,音乐进行不断展开、变化,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节奏型再次出现,持续处于离调状态。从第430小节开始,音乐迎来第二次高潮,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均开始使用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进行,一直到487小节,音乐一直处于疯狂的状态(Madly),小提琴solo充满活力,与乐队竞奏。直到小号奏出主题旋律,如拨开云雾,明亮的铜管音色将音乐带入第三部分(第三叠)(第491~497小节小号主题旋律)。小号两处装饰性的滑音,既有古风,又彰显出现代音乐的音色特征,是古代遗音还是现代爵士风,似乎每个听众的感受都有所不同。似乎是小号的主题旋律没有“讲”完,木管组的双簧管为其续写了乐句,在相同的调性上,音色则不同,高远而飘渺(第497~500小节双簧管旋律)。小提琴solo接着在主题旋律的基础上,对主题动机进行变奏式的发展,一字一音式,如吟诵诗歌一般(第500~513小节)。直到第530小节,小提琴solo又完整地奏出主题旋律(第530~553小节)。在渐渐远去的彩色记忆中,音乐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耳畔。纵观全曲曲式结构,共为三个段落(三叠),如下:

第一叠 第二叠 小段华彩 第三叠

小提琴+大提琴 单簧管+小提琴 小提琴solo 小号主题旋律

主题旋律 主题旋律 +音乐展开

+音乐展开 +音乐展开 +小提琴主题旋律

4 配器特点

4.1 乐队编制的基本情况

木管组:3支长笛(第三为倍低音短笛)、2支双簧管、英国管、3支bB调单簧管(第一为倍低音单簧管,A调)、3支大管(第三为倍低音大管);

铜管组:4支F调圆号、2支C调小号、1支bB调小号、2支长号、1支倍低音长号、1支大号;

打击乐组(4位乐手):钟琴、马林巴(四又三分之一个八度)、颤音琴、木琴、2架小军鼓、低音鼓、吊钹、沙锤、铃鼓;

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低音提琴(按要求使用五弦)、小提琴solo;

其他:竖琴、钢琴。

4.2 《悲喜同源》的配器特点分析

《悲喜同源》是一部小提琴与管弦乐队的作品。弦乐组与小提琴solo在音乐进行上多采用模仿、模进的手法,和谐一致。木管组采用双簧管和单簧管作为主要的旋律性乐器,其音色真挚、深沉,更接近作曲家想要表达的乐思。铜管乐器在这作品中,多起到声部和弦支撑的作用,但第三部分(第三叠),铜管小号以solo形式奏响主题旋律,将作品的色调大幅提“亮”,表现出即将放下“忧伤”“沉寂”,在褪色的记忆中走向那一丝光明,音乐结束之时亦是放下之时、打击乐器的选择依然延续20年前《逝去的时光》的配置。竖琴出现时,小提琴的声线更加温润,颤音琴、马林巴、木琴清脆而洪亮,色彩性明显。小军鼓与低音鼓在乐曲高潮时起到重要的作用。整体来看,整部作品依然更侧重于木管乐器的音色展开,木管除了与弦乐、铜管、打击乐音色的配合外,还有多处主题旋律(不完整)的呈现。这部作品还加入了英国管,其声音更接近中国管子的声音,奏出的旋律如诉如泣,符合作品的乐思。

5 结语

管弦乐作品《悲喜同源》,名称具有强烈的标题性。作品采用中国传统音乐古琴琴歌的旋律作为主题旋律加以变化发展,并且在技法上融合古琴的演奏技法,在调式上借鉴中国传统宫调体系,曲式结构也与《阳关三叠》的“三叠”结构相契合,体现出作品的民族乐派的艺术创作特征。配器方面则以木管音色为主,铜管、弦乐以及打击乐器起到色彩对比与点缀的作用,小提琴solo与乐队采用模仿、模进的手法,和谐一致。配器更多体现西方现代音乐的特征,即音色色彩搭配,更多强调听觉感受。悲与喜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两种重要情绪。作曲家用音符来表现古代文人“西出阳关无故人”深厚之情谊。曲终前小号的主题奏响时,也给听众一个答案:悲喜同源,乐音前行。

注释:

①本文所采用的陈其钢管弦乐作品《悲喜同源》乐谱均来源于Copyright 2017 by Boosey Hawkes Music Publishers Ltd.

猜你喜欢

阳关三叠弦乐同源
浅谈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培养
——以《阳关三叠》为例
两岸年味连根同源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阳关三叠”怎么唱?
走西口弦乐四重奏
从《阳关三叠》中探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艺术特点
《阳关三叠》曲谱版本研究
虔诚书画乃同源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八)——第八弦乐四重奏oP.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