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第一砖”:苏州御窑金砖

2021-11-05叶志明

江苏地方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御窑金砖苏州

◎叶志明

(江苏苏州 215000)

苏州御窑金砖是我国窑砖烧制业中的一朵奇葩,诞生于苏州市陆墓镇御窑村,是明永乐年间营建紫禁城皇宫建筑的专用特型砖。明清以来一直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被誉为“天下第一砖”。

一、钦工物料:御窑金砖的历史

故宫金砖墁地

苏州的制砖历史悠久,尤其是城北陆墓镇(1993年改称陆慕,2002年撤销并入元和镇,今为元和街道)的烧窑业非常发达。据光绪二年吴县横山(今属苏州高新区)出土实物资料,早在梁大同元年(535)城北陆墓就有砖窑,并烧制出仿铜雀瓦五万多片。宋朝时陆墓老镇西的御窑村烧砖已很有规模,当地村民烧制砖瓦的传统世代相袭。由于陆墓一带土质上乘,色泽金黄,而且含胶体多,“黏而不散,粉而不沙”,适宜制成细腻坚硬上等的大方砖,陆墓附近许多村庄都以烧窑而命名,如砖场、北窑、南窑、乌窑里、俞窑、御窑头等,俞窑(即后来的御窑)一带被苏州府选为烧制细料方砖的场所。

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北京紫禁城。苏州香山帮的首领蒯祥,设计宫城并指挥营建,正统年间又营建三大殿、承天门(天安门)等,蒯祥一生得到明成祖及仁宗、宣宗、英宗、代宗等好几个皇帝的礼遇和器重,被尊称为“蒯鲁班”。他将香山工艺(园林建筑)渗透到皇家建筑中,使皇家建筑宏伟壮观,金碧辉煌。“香山帮”的技艺随着一座座大型代表作的诞生,其地位迅速在皇城由受宠到受尊,并在全国盛行。由于北京紫禁城的建设需要大批用砖,经苏州香山帮工匠的推荐,陆墓砖窑被工部看中,决定“始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于是,这里烧出的砖被定为皇家建筑专用,从此,陆墓成为皇宫建筑的专供“金砖”产地。朝廷特派官员到苏州陆墓监制金砖,因御窑村土质优良,做工考究,烧制有方,所产金砖特别细腻坚硬,“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永乐皇帝将烧制“金砖”的双窑连体窑赐名“御窑”。

苏州御窑所烧制的“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的雅称。对于“金砖”的提法,古籍《金砖墁地》有这样的解释:“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金砖’。”《中国古代建筑辞典》(中国书店1992版)解释为:“最精致的一种地面砖,金砖尺寸多为一尺七寸至二尺见方,在铺墁前要刨磨加工,铺墁后还要烫蜡见光。金砖是大型方砖的雅称,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因专运北京‘京仓’,供皇室御用,所以称为‘京砖’,后逐步演化,统称为‘金砖’。”

除了上述从“京砖”演变为“金砖”一说外,“金砖”一词由来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御用身份和繁缛的工艺及昂贵的造价。在明代,京砖的价格非常昂贵,一块砖要卖50两银子,远远不是一般富庶家庭能够消费得起的,因而人们用“金砖”来代指它。当时,民间有所谓“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金砖”即由此而得名。事实上,民间百姓乐于对紫禁城的金銮殿展开想象,说金銮殿的地面都是用金砖铺成的,从字面意思和绝大多数人的理解来讲,一块造价以黄金计量并专用于铺设故宫和皇室园林的地面方砖,显然,这金砖就是用金子制成的砖。

苏州御窑为明朝北京紫禁城烧制了大批优质金砖。到嘉靖时大兴营建,“嘉靖十六年(1537),作七陵,造内殿、醮坛。”“是时,营建最繁,近京及苏州皆有砖厂。”(《明史·食货志·烧造》)明朝王鏊《〔正德〕姑苏志》:“窑砖出齐门外六里陆墓镇,坚细异他处。工部兴作,多于此烧造。”陆墓成了当时中国烧制各种建筑砖瓦的重镇。现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内的地面均为御窑所产方砖铺墁,这些大方砖上尚有明永乐、正德,清乾隆等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样。

二、金砖的制作工艺

金砖制作选用的泥土是苏州阳澄湖畔特有的黄泥,这种泥土质细腻、黏性强,陆墓御窑的先民发现了此土是制作金砖的上好原料,并由此创造了烧制金砖的精湛工艺。这种特殊的土壤、特殊的工艺竟然“变土为金”,制造出令人惊叹的御窑金砖。

《天工开物》窨水图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描述:“又细料方砖以砌正殿者,则由苏州造解。”张问之的《造砖图说》更是详细记载:“自明代永乐中(1413),始造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砖长二尺二寸,径一尺七寸。其土必取城东北陆墓所产。”《〔同治〕苏州府志》记载:“在齐门外六里,因陆宣公墓为名,居民多造窑。”《吴门补乘》说:“陆墓窑户如鳞,凿土烧砖,终岁不绝”。可见苏州是当时烧制各种古建筑砖瓦的重要产地。在明代的制砖过程中,产生了专门的制砖工匠,技术比较复杂的烧窑工作由经验丰富的“陶长”负责,而主管则由知府直接管理,形成了一支专职专营专供皇家建筑之用的庞大人才队伍。

由于制作技艺的独特性与精密性,金砖制作经历代无数工匠的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工艺流程与操作方法,从选土练泥、踏熟泥团、制坯晾干、装窑点火、文火熏烧、熄火窨水到出窑磨光,完成这整套工序,往往需要一年半时间。其工序之多、工艺之繁复精密、制作周期之长,为砖瓦制造业所罕见。一块金砖凝聚了无数匠人的智慧与心血。今天,金砖制作依然沿袭传统的手工制作,工序多达近30道,环环紧扣,一道不达、前功尽弃。其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选土。“其土必须取城东北陆墓所产干黄作金银色者”,造砖取的是陆墓当地土质细腻并有黏性的泥土,这种黏土的密度、结构强度、伸缩性、透水性都很大。首先要打探洞,探测土层结构,泥土厚薄,储存的深度和广度,鉴别土质的优劣,取样定点。取离地表一米以下的土(浆泥),在当地称“起泥”,先挖去表土,就能挖到无杂质、不含沙的黄色黏泥了。

2.冻土。选好土之后,还要经过掘、运、晒、捶、磨、浆、筛七道工序才算完成,然后在露天堆放一段时间(一般需半年),经日、雨、冰雪作用,任凭风霜雨雪侵蚀,使其团粒结构受到破坏而分解,俗称“冻土”。经历了“冻土”环节的黏土,颗粒内部会发生化学风化,黏土的质细而黏性强,可塑性高,容易成坯翻踏。

3.熟化。经自然“冻土”环节后,黏土中水分分布均匀,提高了可塑性,并溶解一部分可溶盐,减少了杂质,使其技术性能得到改善。然后在阳光下晒到完全干透为止,再用粗碓、中舂、细磨的方法,使之成为细粉,用筛子筛去其中的砂石,在“掘而运,运而晒,晒而推,推而舂,舂而磨、磨而筛,凡七转而后得土”的长达8个月后,才能把生土熟化。

4.涤滤。在专设的水池中,把精选无砂碛的泥土,注入水池,和清水搅拌成泥稀浆糊状,稍后待泥渣子沉淀,上面泥浆糊放入到另一个泥池过滤。经过反复沉淀及多次过滤后,这样的泥浆颗粒小,纯度高且无杂质,能确保成砖后的高密度及坚韧性。将涤滤后“澄浆”取出,滤去水分晾成垛状,便成了合适的制砖泥料。

5.练泥。古法的练泥也很特别,往泥堆里掺入水,把水牛赶进去,错趾踏成稠泥。如今练泥的过程已经机械化,但仍保留着人力踏泥的环节。练泥时把泥块堆到场地上,先用铁锨斩泥,将泥块一片一片地扦开,斩细泥时浇水,然后是人们赤脚在泥堆里反复踏踩,把烂泥练熟,如同揉面粉为面筋,把泥巴揉熟。俗话说“踏黄泥”,将细泥以稻草帘覆盖。次日扒开泥堆后用树弓切泥。反复切闷,称为封泥(俗称“闷泥”),再以稻草帘覆盖。如此这般反复斩闷5—6天,泥堆具有了极强的黏性后,踏上去像糯米年糕那样,可用手搓得很长,这样便可晒干备用了。这种依靠人力和牛蹄重复踏过的泥称之为泥筋,俗称“千斤泥”。

6.醒泥。将“千斤泥”放置一段工夫以消弭泥的内力,使其物理性回源,减少制坯的伸缩系数。

7.制坯(制模→装模→脱模)。《天工开物》记“造方墁砖,泥入方匡中,平板盖面,两人足立其上,研磨而坚固之”。在板模中(常用杉木,不易变形)做成砖坯模框,制坯之前,要在地上洒一层细沙,以防泥与地面粘连。从醒好的泥上取下泥团,经过重复摔揉加工,最初用力摔入砖模中(泥团的大小和用力的大小既要保证砖模的四角四棱填满填实,又要保证不能因泥团太小而添泥,否则砖坯入窑后烧不成一体)。用铁线弓刮去多余的泥,撒上草木灰盖面。这个过程俗称“掼砖坯”。

制坯劳动强度大,手脚并用,待把泥料装入板模后,须赤脚踏实,使框内泥坯无气孔。这时候,才可“以铁线弓戛其面”。再用石轮来回磨平,然后用比木框大的木板覆盖其上,连木框一起翻转过来,再表面打光、修整,才可脱模成坯。

解开模框后,两人抬起泥坯,使它竖立在地面上,晾干1个月,待上面的泥坯硬了,再将下面的泥坯翻到上面来。隔几天翻转一次,这样反复5—6次,晾得砖坯坚硬发白,才能装窑。从制金砖坯到烧窑和出窑总共花时1年6个月。

8.阴干。砖坯制成后,将它直立在室内通风处晾干,要避免风吹、日晒,以防止变形、开裂,过几天要上下翻转。由于可塑性高的黏土干燥收缩值大,一般为5%~12%,干燥时如脱水快,收缩也快,易产生内外不均匀收缩而出现裂纹和变形,很难使砖大小一致,“阅八月而后成坯”(宋应星《天工开物》),因此制坯完成后,还要经过校准、拍手、倒头、拍光、砖侧的刻字等工序,然后需8个月时间阴干,待到晾到砖坯表面坚硬发白,才能进窑烧制。

9.模印。在砖坯晾干30天左右,可在金砖的一侧模印,模印后的砖坯在翻转时要小心,不能损坏砖侧的铭文。铭文是一种实名制信誉承诺,是方砖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套严格的质量跟踪与监督体系,保证了金砖制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模印内容一般以年月、尺寸、承办人等铭在砖的侧面,如:“嘉靖拾二年春季分造二尺方砖”“江南苏州府知府任兆炯、知事张虎文管造、知事范树仁管造”。

10.装窑。装窑需要力气大的人才能胜任,一块二尺二寸金砖重量近200斤,两人抬一块金砖,十分辛苦。一般大窑能装一百块左右的金砖坯,最多不能超过三百块,装一窑约需3天。金砖烧制对窑内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只有窑心部位才能烧制,每层砖块需按专门的方法迭在窑中央,摆放时砖与砖间隙要整齐、有序,以利于风道、火道的迟滞,不留死角。方砖的四周得用普通砖瓦贴近在窑炉周壁,将金砖围护好,以防窨水时水滴直接滴到金砖上,避免产生白色斑点或斑纹。据方志记载:御窑金砖或三五而选一,或数十而选一,对其质量要求特别严格,所以每窑产优质金砖数量很有限。

11.封窑。装完窑把窑门用泥土封住。

12.观火。明代开端用煤烧,初点窑用的是“小火”,行话称其为“热窑”。热窑一天后才转为“中火”,要“防骤火激烈”,初以煨火(即文火或慢火)烧,以麦柴、稻草、砻糠等,以文火熏烧一个月。然后以紧火(快火)烧,为了使窑内温度逐渐升高到摄氏100多度,以“片柴烧一月,松枝烧四十天”,而窑温逐步升到摄氏800度以上,这是所谓氧化期,最后为烧结期,此时窑内温度已很高了。其要领为自始至终不能断火,要烧得均匀。而后熄火闷窑,立即从窑顶灌水。

13.焙烧。这一工序是制砖的关键所在,进出窑要四个多月。由于金砖密实要求高,烧结要良好,不然就不能达到均匀焙烧的目的,易产生变形。陆墓窑一般由火塘、窑室、烟囱三部分组成。窑室高度大于其平面长度,为倒焰窑。窑顶用近似三心圆曲线窑卷,可使窑室内温度尽量一致。砖坯入窑放置也很讲究,这主要是为了让火焰能在窑室内回流,使各排砖均匀受热。不断变换燃料是为了让窑内温度逐步提高。

古法大金砖

用糠草烧主要是使砖坯内掺合水逐渐挥发掉,温度约在110摄氏度左右。换成劈柴后,温度提高到摄氏350度到850度之间,这时,坯内矿物分解,剩下的碳质被氧化烧尽。经过这一阶段烧制后,坯已是不再溶于水的脆性制品,孔隙率大,这一阶段为氧化期。此时换能产生高温的松枝等燃料,使黏土中的易熔颗粒熔化,注入坯的孔隙间,使坯体变得密实,体积收缩,强度增大,这一过程称为烧结,温度约摄氏900度以上。当砖坯在高温烧结时,减少入窑空气,把窑顶透气孔用泥封死,使燃料不完全燃烧,这时坯体中红色三价铁(Fe+++)被还原为青灰色的二价铁(Fe++),火焰中大量的游离碳素又可通过坯体的气孔渗透入内。继续升温到摄氏1000度左右,直到还原作用完成。烧火要掌握火候,缺火则曰嫩火砖,遇风雨易散;过火则变形厉害,只能作墙脚。

14.窨水。整个烧窑费时70天左右。烧结完成后,闷窑熄火,进行制砖工艺独有的一道工序——窨水。将火塘和窑顶用砖封死,然后在窑顶预留的水槽内放水,槽中的水得保持一定体积,在窑顶让水慢慢渗透窑中。掌控放水的快慢速度,这是焙烧工序成败的关键,渗水快了砖易“伤”,出窑后发脆;慢了则砖的颜色发黄发红;漏水则会使金砖出现白斑,成为次品。因此窑工需不停地给顶池加水,绝对不能急躁,要耐心地窨水3天。

窨水的原理是由窑顶渗入的水,在窑内遇高温转化为蒸汽,蒸汽压力保证在窑温逐步下降的情况下,窑内不会出现“负压”,使得窑外的空气不能进入窑室,让窑内的还原气氛可一直保持到冷却,防止坯体中低价铁重新被氧化,这一过程又叫“转锈”,使烧红的方砖变成青黛色。

15.出窑。窨水3天后把窑顶和窑门翻开冷却两天两夜后就可出窑了。出窑的时候,打开密封的窑口,进入尘雾弥漫、异常呛人的窑腹内,虽然已往窑中浇水降温了多天,但窑中温度仍可达60摄氏度,长时间烧制过的金砖更是炙热难当。一块块金砖又烫又重,工人们在搬运时须做好防灼伤的防护准备。

电站锅炉炉内燃烧产物对受热面的传热以辐射为主、对流为辅。燃烧产生的烟气具有光学厚度,高温烟气的辐射能在空间所有方向上被吸收与反射[10-11]。在BRL设计参数下,燃用设计煤种,对于固定炉型,炉内理论燃烧温度不变。由能量守恒定律,炉内辐射换热量越大,炉膛上部受热面烟气所携带的热量越少,此烟气温度越低。把进入炉膛上部受热面前的烟气温度定义为屏底温度,则屏底温度反映炉膛辐射吸热量与尾部受热面对流吸热量比例的变化。

金砖颜色以青灰色为最好,砖太脆、太硬不易雕琢,太灰白则不经久耐用。成砖出窑时,须对焦砖、裂砖、变形砖严格剔除。一窑成砖中,能挑出六七成左右的方砖正品算是幸运了。

16.打磨。刚从窑里搬出来的“金砖”还只能算是璞一样的半成品,要让它成为光彩照人的玉,还得花一番心血细致的打磨、切片,才能成为细料金砖。“金砖”的打磨是运用极其简单的工具,在一个圆形的水槽里进行,一边磨,一边冲水,不仅要让“金砖”表面变得平滑,还要让它使用时间愈长,反而愈加光亮,甚至可以当镜子用。打磨之后的“金砖”,要一块块地浸泡在桐油里。桐油不仅能使“金砖”光泽鲜亮,还能够延长它的使用寿命。

17.检验。出窑的砖,“或三、五选一,或数十而选一,必面背四旁,色尽纯白,无燥纹无坠角,叩之声震而清者,乃为入格”。凡有燥纹,坠角及未烧透者均不“入格”,由此可见金砖制作之精细和艰难。合格的金砖表面还需用一层软蜡密封,四周用稻柴绳捆缚,以避免碰撞。

砖色以青黛为最佳,太清或色过深质地便硬。出窑成砖抗烈度一般为650至860度较理想,不能太脆太嫩,太脆刀刻易进,太嫩入刀易碎,软硬适度方合格。

三、御窑金砖的当代传承

金梅泉(右)与第六代传人金瑾(左)

清王朝灭亡后,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一度流散陆墓民间。“文化大革命”期间,金砖烧制工艺中断。1984年,《参考消息》转载了《明镜快报》一则消息称,海外侨胞目睹故宫地面坑坑洼洼,以为国内金砖工艺失传。时任陆墓镇党支部书记曹福南致书故宫博物院,呼吁抢救金砖制作技艺。此后故宫博物院派人专程到苏州达成重制金砖意向。1989年,苏州陆墓御窑砖瓦厂基本恢复金砖制作技艺,生产新制金砖,并将铺墁地拓展至修复的复古建筑,首批200块用于苏州玄庙观三清殿地面铺设。1990年,御窑砖瓦厂为北京故宫提供金砖样品,随后为故宫修复地面提供5950块金砖。

2006年,御窑金砖制作工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陆墓御窑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苏州陆墓御窑金砖厂成了唯一的责任保护单位。由此,拉开了相城区启动陆墓古御窑保护工程的序幕。同时苏州市也出台陆墓古御窑保护框架意见,并把泥质相近的北桥街道灵峰村西部地区选为新的御窑金砖生产基地,使御窑金砖形成“南研发展示、北生产烧制”的格局。御窑金砖厂厂长金梅泉招聘部分老窑户的后代,通过言传身教,使他们掌握制造金砖的基本技艺。2010年3月,金梅泉在古御窑前举行传承仪式,将祖传一百多年的制砖工具“碰板”和三枚制砖印章交给长女金瑾。金瑾接掌御窑砖瓦厂,正式成为御窑金砖制作的第六代传人。

金瑾接过“碰板”后,即组建团队,启动了“重制御窑古金砖,传承古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在经过近两年时间和数千种资料的搜集积累之后,他们在河北省《〔咸丰〕庆云县志》中找到了明代工部郎中张问之的小传,在小传的后面有一篇记录古法制砖工艺的附文《请增烧造工价疏》。张问之曾在苏州陆墓三年,督造五万枚金砖。《请增烧造工价疏》是嘉靖十三年(1534)张问之进呈给嘉靖帝的详细说明金砖制作复杂工序的图文并重的一份奏折,也是金砖烧造史上唯一记录金砖制作古法工艺的资料。遗憾的是,他的《造砖图说》收入清乾隆年间编就的《四库全书》存目后,原本不知所终,至今已散佚无存。由于金砖烧造在1911年清代宣统之后就已经停止,金砖制作技艺也因此而流散并封存民间一百年之久,明清金砖究竟是如何制作的,它的工艺流程到底是什么,如何炼泥、制坯、阴干、焙烧、窨水等都成了重制明清原味金砖难以避开又必须面对的难题。金瑾和工匠们以及文化学者等一起,对张问之奏折中所述的金砖制作工序逐一解读,并实践试验和对照研究,思考并尽力理解每一道工序的功用、特点、分寸等。在此项目发掘研究试验的基础上,模仿明清版画的风格,复原了嘉靖本《造砖图说》,使得金砖传承有了可凭可据的脚本。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等专家考察后予以充分肯定,认为可用于故宫等皇家建筑原工艺、原材料、原结构、原型制要求的修复;工艺家们认为古法金砖不仅可用于古建筑修复,还是砖雕工艺的上乘材料,更是一种文化工艺的供养收藏品。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处李永革处长说,二十多年来,再也没找到比苏州御窑的新制金砖更耐磨更密实的砖。而现在,苏州御窑厂的两代传人继续坚守传统工艺阵地,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恢复了明清古法,以近30道工序、历时一年来练烧金砖,制作出已经跟明清老金砖一样的细料砖,这对传承中国古老的工艺和文化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功德。

关于“御窑”“金砖”“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金瑾在其主笔出版的《御窑金砖》《造砖图说》两部专著中,理清了金砖的肇始、发展、消亡过程和历朝历代的烧造情况,澄清金砖的历史概念和现代内涵。除此之外,金瑾还主持了《金砖制作天道人事图》的创绘,在金砖六百年的烧造史上,第一次将金砖制作做了文化理论和生命精神的高度提升,即“顺天道,尽人事,方土窑而出金砖”。三种资料的整理成书,为“非遗”做实了核心依据。

2016年,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开馆,展示皇家御用的自明朝永乐至清朝宣统年间的1266块“金砖”。室内展陈分为开物、成器、致用三个篇章。以一块金砖的视角,详细描绘了金砖从生产、运输乃至成材使用的过程。开篇列举金砖制造的9道工序,通过时间轴的推移,讲述了金砖“由土变砖”的神奇过程;中篇通过展陈格局的布置,构筑姑苏与京城的对望,将金砖从相城到京城的漕运旅途进行分段解读;终篇通过对史料和实景的展示,诉说金砖在京城致用的故事。

金砖边款黑梓木纸镇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为了筹备纪念故宫建成600周年并“将紫禁城交给下一个六百年”,故宫邀请全国古建筑专家对苏州御窑金砖厂进行多次考察,确认其技艺传承完整有序、具有唯一性,所产金砖符合故宫对古建筑修缮材料的要求,于2018年初正式向苏州御窑金砖厂授予“故宫官式古建筑基地”铭牌。

金砖的非遗传承,看起来是在复原古法,实则在实践优秀文化遗产的精神核心。作为非遗传承人,金瑾一直在思考“继承传统和关注当下”的双向并举,既要为当下的砖瓦市场提供优质的古建砖瓦材料,也要探索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为精准传播、创意产业的未来寻找新思路或新方向。创新需要深深地根植于传统,创新是生命在当下的独特呈现。如今,金瑾的文创团队已开发数款金砖文创产品,如金砖尺方、金砖纸镇、金砖壶承、金砖书镇、金砖茶台、金砖摆件、金砖文化砖等,屡屡获奖,广受好评。开发金砖文创产品,不仅可以让金砖厂产品多维度、多品类,在对外探索多样化合作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拓展经营和销售古法金砖及其文化衍生品的渠道和方式,寻找更多有深度的合作机会,如通过展会或其他的各种活动,把传承和创新做强。

猜你喜欢

御窑金砖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景德镇御窑生产制度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模式
窑里金砖的演绎
迎金砖会议
皇帝的瓷器破了怎么处理?
明御窑瓷五百年一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