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探索
2021-11-05任立华
任立华
广东科技学院,广东东莞523000
1 课程改革研究现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主干课程,是全院本科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传统的《原理》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学生上课睡觉、玩游戏、做其他作业,人到心未到。课程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配方”陈旧: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不快,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不强。第二,“工艺”粗糙:教学方法单一,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教学手段陈旧,没用充分利用各种新兴的自媒体APP。第三,“包装”过时:教学模式保守,局限于课堂教学,不注重课堂的延伸发展。
2 “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改革
通过课程改革实践,探索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立体多维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中融入新方法、新手段,并融合了时代元素,克服了原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探索了以下几种形式。
2.1 新闻播报
新闻播报栏目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有效教学环节。因为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会有各种问题存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通过学生自己制作新闻播报,搜集整理新闻线索,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看待、辩证认识和理性分析社会问题,弘扬社会上的真善美、鞭策假恶丑的现象,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为学生掌握,并更有力量。教师要发挥即时评价、正确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懂得原理、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以往的教师经常拿一些陈旧的案例作为讲课的辅助案例,称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找寻新的案例,如果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发动学生去找新闻线索,这是最鲜活的案例,这也是最鲜活的教学内容。所以,思政课教师一定要用好具有即时性、价值性、哲理性的新闻播报这一教学环节。
新闻播报这一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需要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新闻播报”任务,作好引导、定好标准。新闻线索要具有“即时性、有价值”;新闻稿要制作成PPT 形式或者微视频形式;理论分析要联系实际,哲理性要强。同时,教师还要跟上即时评价,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学生的创意是无限的,他们用美图秀秀在新闻图片上插上哲学原理,制作合成微视频等。他们的主动思考和制作的过程就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的过程。师生都可以对线上正在进行的“新闻播报”实时发表和接收动态,同频共振、教学相长,拉近了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距离,烘托了课堂氛围,课堂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2.2 大学生哲学微电影
短视频平台自从问世以来就深受网民喜爱,2021年中国短视频用户将达8.09 亿人,抖音、快手成超级应用平台。思考为什么30 秒、60 秒或者三两分钟的短视频如此受到人们的青睐?究其原因,就是短平快、很实际,能够抓住人们的兴奋点。微电影这种形式运用到课堂,就是在最短时间、以最精彩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思考、达到教学目标。课上几分钟的微电影作为教学中基本原理讲解的辅助,更多功夫还是来自于课下教师的引导如何制作微电影,学生的主动创造性选题、拍摄、剪辑。
微电影这种教学形式体现了“以学为中心”。教师提前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微电影主题,提出标准,布置任务给学生。学生组成微电影小组,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观察思考身边的问题,寻找拍摄题材,写成剧本,自编自导自演,拍摄成微电影,在课上进行展示。通过微电影的制作和展示,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培养哲学思维能力、体验成长。学生们搜肠刮肚找素材、绞尽脑汁写剧本、翻遍教材找理论,反复进行拍摄,用心剪辑作品。在拍摄过程中的不仅体现的是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辩证认识和理性分析能力,还体现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作品影响带动其他人的正能量传递精神,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微电影的创造过程中,还会出现很多课堂上遇不到的团队组织问题,锻炼了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个人荣辱与组织荣辱关系问题。学生们在不断行动中试错、纠错、成长。微电影这种教学形式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3 创新性、接地气、多样性的实践活动
演讲比赛、情景剧、社会参观、考察、调研、时事论坛、线上公众号等项目都可以成为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枢纽和桥梁。演讲比赛,以爱国、青春、理想等为主题,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关心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个人的政治素养,提高大学生演讲能力与口才。大学生时事论坛,以“把握时事动态、关注社会热点、引导思潮导向、激发爱国热情”为宗旨,通过论坛的形式,为广大师生了解时事政治提供窗口和交流思想的平台,培养学生彻底的批判精神。红色之旅,通过体验和体认的方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变教师灌输说教为学生参与体验,体验感悟之后回归课堂,寓教于活动。服务社区,把课堂带到社区,把学生带到社会,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下体认职业道德,培育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服务社会意识。用所学所长的专业知识,服务社区百姓。线上公众号可以承载学生所有线下活动,扩大社会影响。
2.4 构建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立体多维教学模式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课程,构建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立体多维教学模式,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课上有小演讲、新闻播报、辩论等;课下活动以学习团队、学生社团为载体进行组织;校内举办演讲、辩论、校园话剧、哲学微电影等比赛活动,校外有红色之旅、社区服务;线上的微信公众化平台及时传递线下活动情况,扩大参与度。实践项目内容要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社会热点。教师在开学之初为学生提供菜单式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爱好选择实践项目,组建学习团队,制定方案,合作完成任务。实践项目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学情,使每名学生都能参与实践。师生共同评价,实现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教学内容项目化,实现把时间还给学生、分数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 “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考核评价
评价要从两个方面注意,一个方面是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教师制定的评价考核方案一定要突出过程考核评价,这是这种教学模式得以进行下去的分数保障。另一方面要注意发挥师生共同考核,突出学生之间的互评。考核的目标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教师要制定评价标准,作为实践导向,也是学生评价其他团队作品的准则。其次,教师要把握知识的准确度,为学生实践作品做好理论把控。最后,利用好线上评价APP 的功能,扩大学生的参与度,也要防止学生的个人好恶影响评价结果,教师要做好引导。评价是指挥棒,积极正向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进取的积极性,主动以正能量带动其他小组和个人。在学生评价环节,如果教师把控不好,学生就会不珍视过程性考核的分数,而是过程性考核流于形式。所以,考核评价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4 “以学为中心”课程改革的创新点
4.1 教学内容项目化
教师转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进行教学设计,为每一教学任务开发一个实践项目。课上安排小演讲、新闻播报、辩论等内容,以学生搜集的案例丰富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参与改变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课下安排以学习团队为载体的学习、实践等活动,延伸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校内举办演讲、辩论、情景剧、哲学微电影等比赛活动,校外参加红色之旅、社区服务、考察、调研等社会实践,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线上的微信公众化平台、课堂派等APP 形式及时传递线下活动情况,扩大课程影响力。
4.2 团队活动课程化
学生学习团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教学要求完成任务,自己设计、组织、实施、实践活动项目。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主动学习、思考、创新,实现自我提升及同学之间的优势互补。学生以自己的作品作为课程的教学案例,传递正能量,有效改善了传统课堂上教与学的被动关系。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思想觉悟,体验道德情感,认知哲学道理,提升政治素养。学习团队体现了伙伴教育。
5 课程改革的哲学思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意义来自于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和意义的生成。教学目标要从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教学过程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遵循认识发展的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于无穷”。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认为道德生成与生长要回归人本、回归基础、回归生活、回归实践。
课程改革就是在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途径,把学生拉带入教育的时空,实现潜移默化得教育。“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