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民歌的活态传承及价值拓展:基于艺术高校的参与思考

2021-11-04史倩

音乐世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活态传承

〔摘 要〕从以四川民歌为代表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及发展趋向来看,艺术高校在其传承机制以及当代呈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艺术高校所拥有的诸多资源优势不仅可以为各方构设起学界与民间资源的优质交互平台,寻找到一条兼顾四川民歌“传”与“创”的科学发展途径,亦可由此对四川民歌探索构设起一个活态传承及当代呈现的合理发展体系,并最终助其在当代实现多维度的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

〔关键词〕四川民歌;活态传承;艺术高校;非遗保护

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中,高校发挥的作用愈发显得重要。近年来,四川本地多所艺术高校在参与四川民歌的非遗教育、研究、传承发展等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不仅与地区形成积极互动,开展了许多相关的学术活动,加快非遗的整理与保护工作进度,也通过新的艺术创作、舞台呈现形式让传统民歌焕发了新的活力,这些均对四川民歌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生存及未来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川民歌等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衍至今已逾千年,留下了如《太阳出来喜洋洋》《康定情歌》等诸多优秀作品。但要注意的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传统四川民歌在当下已然面临着社会文化环境的转型、物质生产方式的革新、大众审美观念的复杂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多重因素的不利影响,导致原有传统的传承保护机制已经很难在其原生文化环境中得以活态性延续。尽管政府、商界、社会公众的参与对其传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其中更需要艺术高校参与其中,承担起相应的“非遗重任”,以其具有的专业的研究经验、理论方法、资源平台进行助力。

當前,中国所兴起的“非遗热”和“传统文化热”促使艺术高校开始对四川民歌的活态传承及当代呈现展开研究,诸多举措也促使许多非遗走出了原生环境,进入“学院派”的艺术视野。质言之,艺术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不可或缺、愈加重要,这样的“非遗+高校”模式不仅顺应了未来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关系着四川民歌等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更对其参与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当代振兴工作的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文化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区域高校积极参与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活动显得尤为重要。从四川民歌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来看,以艺术高校的角色去审思其文化形态的活态传承及当代呈现能够发挥艺术高校的更大作用。艺术高校对四川民歌而言不仅“专业对口”“经验丰富”“实践性强”,而且拥有政府、商界、公众所不具备的天生资源优势。这在很多实践案例中均可窥见。

艺术高校对四川民歌所能够发挥的第一个重要作用便是结合平台优势实现“活态保护”。这是高校必须要承担的重要工作之一,更是其应当承担的社会文化责任。这里所谓的“保护”,指的是通过大量的田野工作、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以文献与资料整理、数据与数字化保存的方式将四川民歌予以系统、科学、长远的保护;这里所谓“活态”,指的是摒弃单一的、束之高阁式的僵化保存形式,在保证真实记录的基础上寻求一种“见人、见物、见生活”式的文化活态保护形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原生文化环境尽可能多地得到整体性、真实性传衍。譬如,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曾多次深入到阿坝州、凉山州、甘孜州等地,对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民歌进行了系统整理,抢救性记录了多首濒临失传危机的传统民歌,对其歌词文本、旋律、配器、演唱形式乃至原生文化系统等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整理保护;民族声乐系部分教师在这类材料的基础上予以更为细化的专业研究,尤其是对这些民歌中所涵有的音色、发声技巧等较难用文字记录的演唱形态进行了解读,由此让更多传承人和学习者以更高效率得以研习及传衍,让四川民歌真正“活”起来。通过这样的形式,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四川民歌的音乐及演唱形式,还能够从中感受到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让非遗保护工作所能实现的价值空间得以拓展,让四川民歌得到更多维度的全方位保护。

当然,艺术高校对客观现实的整理保护固然重要,但由此也需要形成相应的活态保护理论,从更深层的理论维度予以梳理、监督、思考,让活态保护成为实践指引。从许多非遗保护实践案例来看,艺术高校可以对当前存在的部分保护问题进行思考厘辨,并借由艺术批评及文化形态分析的理论语境对其进行分析探究,这不仅可为四川民歌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提供较大助力,也为其活态传承当代振兴打开更多的思路。从知网等国内主流学术搜索引擎中可以发现,对四川民歌的研究文章多达数千篇,其中有相当比例是由国内知名艺术高校学者所撰写的,这些理论研究对四川民歌的非遗保护产生了重要价值。《四川民歌采风录》《四川民歌选》《四川新民歌歌曲选》《彝族传世民歌》《藏羌原生民歌的创新研究与应用》等大量四川民歌谱例及学术专著的出版,让数量众多的四川民歌在艺术高校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整理、记录,而这些宝贵文献资料对四川民歌非遗保护工作产生的积极作用也是明显的。我们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应用思维切入,把四川民歌在教学中予以活态应用、在学术中予以活态思考、在艺术创作及表现上予以借鉴等等。

所以,若想将四川民歌“活态保护”,艺术高校必须打开活态化的非遗保护思路,而不能拘泥在传统单一的工作思维之中,在对其进行客观记录的同时,更应结合四川民歌本身的文化环境对其进行整体性保护、多维度保护并将其予以活态记录、综合呈现。质言之,艺术高校不仅要对四川民歌的文化形态进行抢救性整理保护,也需要对四川民歌中那些活态化的文化形态予以保存应用,更需要借助艺术高校优质的平台信息交互及资源优化配置来实现应有的多维度价值。在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以原汁原味保存的基础上,艺术高校需要适度发挥艺术创作创新、信息传播交互等方面的优势,对四川民歌文化传承机制与艺术创新体系发挥更为具体的实践价值,最终实现活态性的非遗保护目标。

从非遗的角度来看,四川民歌所能够实现的更多的是其历史、文化、社会价值,强调的是其原汁原味的真实性;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四川民歌则是当代艺术创作及综合呈现的重要来源,强调的是其丰富多变的审美价值。除了需要对四川民歌予以活态保护,我们也需要将其予以综合呈现——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让传统民歌从“输血”变为“造血”,将其以生产性自救的方式予以生存发展;顺应时代及大众审美需求,以艺术创新丰富其内涵及表现形式,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之中,艺术高校可以更好发挥自身的“艺术”学科优势,以更为细化、专业的角度推动四川民歌的非遗保护理论及表演实践的双向互动,让相关研究可以发挥更多地缘优势和实际价值;加强学术交流,打破不同专业的高校、专家学者、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之间的隔阂,以文化视野涵盖演唱、创作、呈现、艺术史、艺术美学等研究领域,进一步完善与丰富四川民歌的民族声乐研究体系,以期在和谐共存的非遗发展法则中为四川民歌实现更多维度的文化价值、市场价值与科学理论价值。

如果说文化部所提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见人、见物、见生活”是关注于其活态保护视阈,那么,艺术高校则需要在此基础上予以拓展,真正“让创作落地、让作品普及、让非遗活态”。艺术高校在面对四川民歌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与“创”之时,可秉持“异人、异地、异品”的平行式发展模式,让非遗的活态传承及当代呈现在并行不悖的两个方向上各自作为,这样既避免了高校对于四川民歌传承机制的过度介入,保持了其文化的原生性和真实性,也可进行多元的艺术创作及呈现的创新发展,为其引入文化创意和产业资源,使这些四川民歌在得到生产性自救的同时获得更多活态生存空间。同时,艺术高校可为非遗传人和艺术创作者、演唱者确立了正确的传承理念和保护知识,也为非遗的活态传承、当代艺术创作及呈现提供了创新发展思维(但要必须保证尊重非遗的原生性,不能过度干涉影响到其传承人和传统传承机制)。譬如四川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黄虎威教授的代表作《巴蜀之画·四川民歌主题钢琴组曲》,便是根据传统的四川民歌所改编创作的钢琴作品,其中不仅较好保留了本地音乐的审美特征,同时也让钢琴这种西方乐器表现出了极为独特的本土文化意味,成为了经典的系列钢琴作品;再如四川音乐学院根据黄龙溪地方特色渔歌、船工号子等音乐元素打造出的一张地域文化品牌——大型原创实景音乐剧《天府水乡·黄龙溪》。我们不仅能够在这些音乐活动中听到原汁原味的传统音乐,也能够通过四川音乐学院所布设的现代化的舞台设计、丰富的地域民歌编排、信息化的艺术鉴赏方式吸引到了更多观众参与其中,不仅让传统民歌得到了更好的传播和发展,这也对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在整个过程之中,艺术高校最直接实现其综合价值的途径便是人才培养。除了传统的演唱技法训练、音乐文化研究之外,艺术管理、文化创意、导演等多个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四川民歌的相关研习之中,并借助多个专业领域对四川民歌产生积极作用,进而完成其价值维度的丰富及发展空间的拓展。在实践中,民族声乐等专业的学生、教师以及非遗传承人可以在同一平台上共同探讨四川民歌的应用维度,以四川民歌资源为源反哺课堂教学、共同探索民歌作品如何在高校中更好发挥其综合价值,并以四川民歌为源,在现有教学体系中引入非遗保护及艺术创新的双重思维引导,加强教学活动上对非遗“原生性”及“真实性”的理解,最终寻找其中的活态的机制传承和合理的当代呈现途径。与此同时,让所有人在创作及呈现中找准“传”与“创”“度”,建立多维度的研习体系,找到人才培养机制与方法,最终培养出一批理论与应用能力俱佳、具有文化责任感的新时代综合性民族声乐人才和理论研究人才,为四川民歌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挥更多价值。

总之,借由艺术高校的参与,以本地区非遗的活态传承及当代呈现锲入研究,可以为艺术高校的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参考借鉴,并真正使这些艺术高校成为四川民歌活态传承和当代合理呈现的重要助力,拓展其价值空间。通过艺术高校的资源优势,政府、媒体、商界和非遗传承人、社会公众等多方面可以完成关于四川民歌的信息交互、资源共享、有效整合、系统研究,进而助力于这些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实现大众文化自信及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而合众聚力,在实践中实现艺术与审美多元性、传承民族集体文化精神、实现更多产业价值等目标,并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要注意的是,艺术高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并非是唯一能够发挥作用的组成部分,在现实中还需要与政府、商界、社会公众等共同协作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介于民间和高校两个不同角色立场之间来看四川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当前可以看到很多成功经验,但容易在部分实践案例中时常面对着许多两难权衡的处境。

从实践案例中看,艺术高校对文化本身的过度介入、对艺术创作的过度创新探索等方面与四川民歌之中的原生性和真实性之间产生了一些“发展悖论”,也对其传承机制造成了一定影响:譬如有的艺术高校在做艺术创作、舞台呈现等创新研究的时候过度侧重于创新和改革,强调以西方音乐思维、时代及大众审美思维来指引相关的创作,有的学校开设关于四川民歌相关课程的时候加入了过多侧重于非原生文化领域,也忽略了四川民歌中的演唱特征、配曲等整体文化元素,这样的方式可能会对非遗的原生性和真实性造成负面影响;有的高校在校内积极引进民间艺术家讲座、开设四川民歌进校园和民间音乐鉴赏课等活动,但在实践中偶有过于强调高校本身的作用而忽略了传承机制的活态规律的情况发生,在很多案例的不经意间也出现了将四川民歌当做束之高阁式的“形象工程”、校园文化建设的“面子工程”之情况;有时四川民歌的非遗传承机制会过度依赖艺术高校的作用、强调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和突破性而忽略了自身原生活态的传承机制,这些现象都非常容易导致非遗的保护主体和发展主体取代其传承主体,也容易产生文化的过度异化、僵化、复刻化——这些情况有悖于四川民歌本身的发展规律。

诚然,艺术高校对四川民歌所能实现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中的一些问题也需要予以重视。所以,如何权衡好“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之间的“度”,也是其未来生存发展中必须要思考与权衡的重要理念。在这之中,艺术高校是否能够对四川民歌这类非遗的傳承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艺术高校又应如何协助平衡非遗的活态传承机制与当代呈现间的关系?这些都还有待时日考证,更需要公众对此予以审思,也需要艺术高校在此权衡之中找准自我参与的角色定位,为非遗工作寻找到更为适宜的实践方式。

本文系2019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西南音乐研究中心青年项目“四川民歌的活态传承及当代呈现:基于艺术高校的参与思考”(xnyy201902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史倩,女,四川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活态传承
三大战略中的豫文化产业发展与非遗保护研究
家族传承保护“非遗”的职教路径研究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遗保护”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
浅谈北京玉雕工艺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传承
“一带一路”建设带来非遗保护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