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音乐教师资源优势,实现音乐支教常态化
2021-11-04刘柳郭洮孜
刘柳 郭洮孜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生活水平在逐年改善,但教育配套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尤其是美育教育在农村地区开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调研和了解,从而在实践中研究出适合乡村小学美育教育的方法。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具备优秀的艺术教育教学资源,将学校优质的课程资源与教育理念带入地区小学,将促进所在地区小学的美育工作,同时发挥高校音乐教师资源优势,也可能带来高校与地方“校地合作”的新机会。笔者选择以帮助地区小学建立管乐团的形式作为实践,逐步探索高校教育资源与地方学校合作开展音乐教育的策略与路径,进一步探索普及音乐教育、管乐团建设和完善基础音乐教学的活动。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师;音乐师资优势;音乐支教常态化
加强美育工作是国家近年来大力提倡的一项教育改革举措,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有关会议中几次提出“五育并举”的要求,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各类学校对除课业外的教育活动有着极大的需求和重视。美育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作用,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陶冶学生的情操。
精准脱贫政策下,教育扶贫具备基础性地位。教育扶贫是指从文化和精神层面给予贫困地区以支援,不光是物质上的帮助,在文化方面还需要加强交流和输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生活水平在逐年改善,但教育配套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尤其是美育在农村地区开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调研和了解,从而在实践中研究出适合乡村中小学美育工作的方法。四川大学锦江学院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具备优秀的艺术教育教学资源,将学校优质的课程资源与教育理念带入地区小学,将促进地区小学的美育工作,同时发挥高校音乐教师资源优势,也可能带来高校与地方“校地合作”的新机会。
在美育工作中,音乐作为一种较为通俗、利于传播、方便参与的文化,容易被农村地区接受,且学生能在音乐实践中体会到根植其中的教育意义和文化内容,从而真正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学生对美的认识,调动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探讨发挥高校音乐教师资源优势,开展小学管乐团共建项目实现音乐支教常态化,选择以帮助地区小学建立管樂团的形式作为实践,探索出高校教育资源与地方学校合作开展音乐教育的策略与路径,并努力实现普及音乐教育,进行管乐团建设和基础音乐教学的活动。同时改变音乐教育氛围,使学生具有创新思维,为地区美育教育做出贡献。
(一)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体系现状
(1)国内大部分中小学以音乐课为主要教学手段,音乐课以课本唱练为主,欣赏为辅。部分城市学校已经开展了丰富的音乐课程,如合唱团、管乐团、民乐团等,以开展课后服务的方式请专业院校的师生进行授课。
(2)乡村小学或因教学设备、或因师资、或因经费的不足导致音乐类课程开展效果达不到预期,甚至部分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上好音乐课成为一句空话。乡村学校大多面临音乐教育长期缺失的状态,主要原因为:其一、乡村学校中缺少专业院校毕业的音乐教师,学生无法受到系统的音乐教育。其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课程容易被其他课程挤占,乡镇上又缺乏音乐教育培训机构,使学生无法得到音乐实践机会。其三、受家庭经济和教育状况影响,推广美育有一定难度。
(3)中国专业音乐院校体系一律以五线谱教授为主。中国除一些大城市在小学音乐课上学习五线谱,绝大部分城市和农村的中小学在音乐课上只学习简谱。目前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的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中,使用简谱和五线谱混合教学,较有利于学生学习管乐吹奏。
(4)我国近些年来对乐团学习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逐渐在举办各项管乐赛事,比如上海之春音乐节等。但中小学优秀的管乐团依然以沿海城市和北上广等特大城市为主,四川成都现在管乐团发展状况良好,已有表现突出的几个学校,但周边县市尚在起步阶段,有一些地区还没有开展管乐学习。
(二)国外校园管乐团发展现状
目前在国际上,管乐团是各个国家的校园文化中很常见的活动形式,尤其是在美国和日本每年有大量的管乐合奏比赛,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每个学校的音乐教育设备、场地、师资都配备齐全,且学校与家长都非常重视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由于国外对管乐团的组建与教学都相对国内较早,所以目前管乐团发展水平依然是以日本、欧美国家较高。基本每个县州都会有一支代表队,并且根据地方文化发展出乐队特色。群众基础较高,音乐教育也是学校重视的一部分,基本每个学生进校后都有机会选修一到两门乐器,并有大量实践机会。校园管乐团的水平均比较高,并且在室内管乐合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管乐行进乐团,形式多样,将舞蹈与吹奏结合,深受学生和群众的欢迎,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管乐合奏形式。
我们将借鉴于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组建模式,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当地的城乡校园管乐团发展内容。
(三)校地合作管乐团共建教学模式
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发布的第一个学校美育文件。2019年6月13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统筹整合资源,建立高校支持中小学体育美育协同发展机制,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在部分高校试点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就进一步提升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笔者开展“发挥高校音乐教师资源优势实现音乐支教常态化——高校与小学共建管乐团项目”的研究背景在于国家利好政策的颁布,教育部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为切实推动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努力让美育惠及每一个学生,将进一步深化面向人人的美育理念,健全面向人人的育人机制,不断创新美育实践活动形式,重点关注农村、边远和贫困地区,扩大学生美育活动覆盖面,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笔者是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的教师,发挥教师自身管乐专业特长的同时日常管理和指导多个高校音乐类社团,结合自身高校音乐教学工作经验,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利用地缘优势以校地合作的形式开展音乐教育精准扶贫项目彭山实验点,以项目推动为抓手,探索如何发挥高校音乐教师资源优势开展小学管乐团共建项目,实现音乐支教常态化。
开展此项目之前,我们调研了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交响乐艺术委员会指导的四川省成都市彭州致和小学音乐教育扶贫合作项目和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定点帮扶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凤仪镇小学。收集了关于乡村美育、乡村音乐教育、教育扶贫、中小学的管乐训练等相关方面的文献。
经过多次联系彭山区多所中小学校长,通过校方选拔音乐律动感强、节奏感知力好的部分学生代表,作为授课教师的笔者与学生家长一一取得联系进行沟通,同时在校方的支持下协调授课场地、时间、器乐,最后确定了与当地合作学校是彭山区两所当地小学。
组建彭山实验小学、彭山第二小学两支小学管乐团。
其中彭山区实验小学前身为彭溪镇中心小学是一所乡村小学,生源构建较为单一,以农村学生为主,近两年由于城乡规划与校园扩建更名,目前在校學生有1800多名,但多数学生是以往居住乡村和近期新迁的,在音乐普及与教育上有值得探索的地方。该小学近几年刚起步学生的艺术活动教育,校方非常重视发展新思路和新课程,与我们达成了合作研究,目前已稳定教学一年多时间,学校被评为眉山市艺术特色示范校。
彭山区第二小学是城区学校,该校是四川省艺术特色学校,已有常年的艺术课程实践,但在管乐发展方面还有可提高的地方。目前已经在该校三年级做了一次普及的音乐会,使全校的学生了解了管乐团的效果,激发了全校学生学习管乐的兴趣。
彭山区实验小学,以农村学生为主,学生和家长的音乐素养不高。在授课之前笔者身为管乐课的主讲教师,通过校方的配合一起选拔出音乐律动感强、节奏感知力好的部分学生代表作为乐团的成员。乐器技巧课采用“一对多”的教学模式,采用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加上吹奏接龙的小游戏,师生配合重奏,学生之间多声部演奏小片段乐曲,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吹奏热情。乐理课采用“二对多”的教学模式,一位老师在讲台上主讲,另一位老师为辅在教室间穿梭随时发现孩子们不足进行补充讲解,使用简谱和五线谱混合教学,乐理知识配合器乐读谱、唱谱、试奏教学,三维一体的手把手授课方式,授人以渔的方法方便在有教师的课堂上打牢基础,同时方便学生课后自主视奏练习,更好巩固课上乐理知识点和乐器演奏技巧,打破乡村校园以往的单纯模仿式教学,即学生根据个人理解模仿教师,乐谱死记硬背的旧模式。
彭山区第二小学是相对靠近城区的学校,在学生美育教育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校园音乐氛围还是有一些优势的,在乐团组建前期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和在选拔有音乐素养学生的时候相对容易一些。但是音乐基础仍然非常薄弱,唯一值得欣喜的是在课后练习主动性上相对良好,家长有监督意识,学生也有练习热情,同学之间有互帮互学的练习氛围,演奏水平提高明显,促进课上多学、课后勤练正向循环。
阶段性汇报演出激发学生表演欲,促进课上学习和课后练习热情。利用六一儿童节和学校的重大活动期间,组织管乐团在全校师生面前汇报演出,孩子们成功的表演,使全校的学生了解了管乐团,激发了全校学生学习管乐的兴趣,也增强了管乐团成员学习管乐的热情。
笔者在开展高校与小学共建管乐团项目的过程中,探索发挥高校音乐教师资源优势实现音乐支教常态化的工作中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和调整方案,运用了调查法、文献分析法、观察法、实践法。
调查法:开展此项目之前,我们调研了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交响乐艺术委员会指导的四川省成都市彭州致和小学音乐教育扶贫合作项目和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定点帮扶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凤仪镇小学。收集了关于乡村美育、乡村音乐教育、教育扶贫、中小学的管乐训练等相关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在项目开展前通过学情分析、研究教材、优化授课方式避免类似问题产生或减少。
文献分析法:笔者认真学习研究了《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深刻意识到本项目开展的必要性,制定此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实践意义准确地响应了“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政策,同时搜集和阅读了大量的有关乡村美育、乡村音乐教育、教育扶贫、中小学的管乐训练的指导文献,查阅了和对照分析了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相关书籍。找准小学生的学习音乐兴趣所在, 找准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现状和问题所在。
观察法:在开展高校与小学管乐团共建项目研究中,通过观察法,我们理性地明白:当前乡村小学生美育教育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校园音乐氛围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对乡村小学生美育教育音乐课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索,更好地发挥高校音乐教师资源优势,实现音乐支教常态化。改革教学模式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和调整,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法:在高校与小学管乐团共建项目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大胆提出使用简谱和五线谱混合教学,乐理知识配合器乐演奏读谱、唱谱、试奏教学,三维一体的手把手授课教学模式的各种设想,采用实践法,不断尝试、探讨、研究, 调动了学生课上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课后勤奋练习乐器的自主性。
1. 依托高校音乐教师的资源优势和小学校方支持的力量,为本地区两所小学提供持续性定向精准帮扶和音乐支教志愿服务,建立了可以复制模仿的高校与小学管乐团共建项目模式,音乐教育培养人的想像力、感知力、理解力和鉴赏力,也就是音乐培养人对于美认知的能力。
2. 引导高校教师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以公益之心哺人育人,用高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引领社会风尚。
3. 开展好小学管乐团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掌握演奏技巧、识谱视奏、乐团合奏的能力,训练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管乐团体。推动帮扶地区小学音乐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音乐教育,实现音乐支教常态化。
4. 营造大环境里良好的音乐氛围,使高雅音乐进入家庭娱乐活动中、学校文体活动中、社会大众日常活动中,呼吁全社会重视学生的音乐基础教育,愈来愈多地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