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阵磨枪破宿命
2021-11-04郝清亮
郝清亮
不断地输球,不断地被骂,没有愈挫愈勇,只有屡战屡败,如此循环往复,似乎成了中国男足的一个宿命!
说是宿命,其实是实力不行,技不如人。12强赛前4场1胜3负,依中国足球目前在亚洲的实际状况,这算得上一个正常结果,之所以舆论鼎沸,左指右骂,是因为大多数球迷心中还有幻想:“万一这次……”,这是国足出征每一次大赛时球迷的普遍心态,自己的“孩子”嘛,总希望他能争点气。然而骨感的现实总是将幻想击得粉碎,即便如此,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当下,很多人还是忍不住要唠叨唠叨,各种建议,各种出谋划策,在出线已很渺茫的情况下,寄希望国足能临阵磨枪,即便不快,那劈出去的一道寒光,至少也要让对手产生几分畏惧,没准能亡羊补牢,打破宿命呢!
前4场比赛,战略战术上基本完败,对对手没有正确的评估,对自己没有客观的定位。第一场与澳大利亚,自视过高,以为能和对手掰掰手腕,结果20分钟后就被打回原形了;打日本和沙特的上半场,又极端不自信,甘愿认怂,摆出5后卫的防守阵型,主动放弃进攻。没有正确的战略分析,就不会有正确的战术选择,没有正确的战术选择,就不能做到以我为主,无法做到以我为主,导致的结果就是变、变、变——平时练的打不出来,平时磨合的阵容安排不出来。4场国际大赛,只有4名队员打满360分钟,在世界足坛实属罕见。
因为疫情,无法看到对手真实面目,无法找到高质量的热身对手,可以算作一个客观借口吧。但现在,小组队伍全部亮相,各个对手的家底也基本清楚了,被我们认为亚洲超一流的日本也没有强大到不可战胜;而被认为小组鱼腩的越南,也曾惊出我们一身冷汗;即便是对还没有交手的阿曼,也应该有个清晰客观的认识。既不能高估对手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自信。足球比赛,进攻与防守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绝不是局部区域人数的增加或减少,就能防或者攻,一定是以我为主,思想统一,整体推进,个别微调,所谓知彼知己,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对手不同,而对自己大动干戈,阵型前后不一,人员不断变化,是大赛兵家之大忌。但愿教练组能够吸取前4场的教训。
大赛当前,队伍的整体实力和队员个人能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承认与对手实力上的差距,绝不是要丢掉信心、决心、直面困难的勇气和敢于向前的精神。奥运赛场,任何项目最后的决赛,都是高手之间的较量,信心和勇气有时比实力更重要,所谓两强相争勇者胜。很遗憾,在前4场比赛中,没有看到我们队员在与对手的较量中有舍我其谁的决绝,在落后时没有展现出足够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回想一下, 在与沙特比赛的上半时,我们有多少次回传给守门员?又有多长时间是在后场无谓的倒脚?不顾一切地突破过人又有几次?反而是下半时上场的几位归化球员,带着不服输的斗志和与对手拼到底的决心。但几个人的精神似乎也带不动全队啊!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其实就是体育比赛中的拼搏精神。这种心理层面的东西,是可以临阵磨枪,快速补强的,但愿教练组在这一个月苏州备战阶段,能够找到有效的方法,快速鼓舞全队的士气,激发全队的斗志。
到目前为止,本届国家队最大的争议就是对归化球员的使用。归化本身就是一种临阵磨枪的做法,希望在短时间内提高国家队水平,但如果藏着掖着,不用或者不敢大大方方地用,归化就是去了意义。打日本和沙特下半时的事实证明,多上归化球员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排除某种暗示或者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用多少?如何合理科学地用?还是很考验教练组智慧的。新华社发文称,只要穿上国家队战袍,所有球员都应被一视同仁——国家队应该秉承这样的使用原则。
大赛当前,讨论中国足球深层次的問题毫无意义,就事论事,就赛论赛,抓住前4场比赛中暴露出的重点问题,集中解决,方能在短时间内收到成效,才有可能打破宿命,在没有希望时看到一点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