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景德镇 从艺术节到私人工坊
2021-11-04Kyle脚步不停
Kyle脚步不停
在我一直以来的印象里,景德镇似乎只与陶瓷有关。
其实除了遗址、博物馆和市集,这里还有许多宝藏等你发现——新平村老奶奶的瓷宫,寒溪村的大地艺术节,东埠村的古街古码头, 瑶里镇的青砖黛瓦马头墙。
正如几千年来的陶瓷文化一样,所有艺术形式都深深浸润在这片土地中,与当地人的生活不可分割。
7月的江西闷热多雨,我们呆在景德镇的那几天不是艳阳高照就是电闪雷鸣,宛如被关入蒸烤箱中,在两种地狱模式中来回切换;而“怕不辣”的江西菜,也让我们用餐时也难逃大汗淋漓的下场,着实狼狈。
好在景德镇的风物实在治愈人心,无论是陶瓷创意市集上的艺术家们的巧思,还是浮梁县小村庄里接地气的艺术设计,都为这次旅程的人文艺术氛围拉满了分值。
浮梁小村看艺术:把艺术写在大地上
其实很多人来景德镇的初衷都离不开陶瓷,毕竟这里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中国瓷都”。但这次旅行中最让我们惊喜的反而不是景德镇那些大大小小的陶瓷博物馆,而是那一份随着陶瓷浸润在这片土地上、又重新生长起来的艺术氛围。
白居易笔下的一句“前月浮梁买茶去”,构成了古今许多人对浮梁这座茶瓷之乡的想象。而在前往浮梁县瑶里古镇的路上, 新平村的“瓷宫”已经成为网红的拍摄景点。
“瓷宫”是当地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奶奶自己收集碎瓷片、自己设计建成的,虽然外观比起天津的瓷房子显得些许粗糙,但朴素的审美和单纯的理念让这栋“小宫殿”显得格外亲切。
老奶奶多年來的坚持让人感受到了这里充满乡土气息的艺术创作原动力。而这种动力是扎根在这片大地上,源源不断的力量。
艺术就盛放在这片土地上,在瓷片间,在稻田里。
在寒溪村,这种力量的表现更为突出:这里刚刚举办了名为“艺术在浮梁”的大地艺术节,艺术顾问是被称为“ 日本大地艺术节之父”的 北川富朗。
使用本地材料、讲述本地故事,这是一场主张“在地性”的地域型艺术。所有22个艺术项目散落在田间地头、村口巷尾,如今也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给这座平凡的村庄带来了新意。
从茶园观景台望去,整个艺术展从乡土文化中生发出来,又星罗棋布地散布在村庄的各个角落。
寒溪村的居民多是来自浙江淳安的移民。他们白手起家的生活史与个体经验,成为了艺术家们重要的灵感来源。
艺术家们在村子里驻扎采风了几个月,把整个村庄的历史翻了个底朝天,才把这场大地艺术节策划得充满人间烟火和乡土本味。
艺术家马良的“青梅竹马照相馆”,壁画师文那的“签人计划”,TANGO的泉有米酒酒馆,又为略显严肃的艺术展增加了不少俏皮的乐趣。
艺术家们的设计都完美地融合到了村庄的生活中。
尽管一场艺术展刚刚谢幕,但这里的日常生活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村庄里的楼房配上远处的青山,不需要艺术家的帮忙,也自成风景。
瑶里古镇看人文:时间暂停的古镇古村
“东江神女东埠街,吊脚木楼江沿排;商船载运高岭土,舟船日夜蔽江来。”
有“瓷骨”之称的高岭土产自瑶里的高岭山,从东埠古码头运出后,和浮梁茶一起走向征服全世界的茶瓷之旅。
在古代,浮梁四大古街的货物各具特色,其中东埠古街、古码头便是高岭土的航运起点。
曾经无比繁华的村庄,如今只剩下一条砰嗵作响的青石板街,和一条横跨瑶东河的漫水桥。
走在石板路上,仔细看可以发现几百年来运送高岭土的独轮车轧出的独特痕迹。村里的古街上还保留着五一灯会的装饰,老人家们依旧围坐在一起唠嗑聊天。
一位老奶奶指着墙上的洪水线告诉我们,去年的这个时候东河发了大水,我们身边这沿河的整排屋子都被淹了。如今的河水依旧滔滔,村子里的生活早已恢复如常,几百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大桥走车,漫水桥走人,一些古老的记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保留。
瑶里古镇,正是我想象中山村古镇的宁静模样。这里是徽浮古道上的重镇,所有的老房子也都晕染着徽派建筑的气质。
曾经“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而如今的瑶里村再也看不到窑火,只有斑驳的青砖黛瓦马头墙,还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华。
由于地处深山, 瑶里古镇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村口庞大的游客服务中心建筑据说已经建了好几年。但正是这样的机缘,让古镇保持了天然无雕饰的最好状态。镇上没有什么专供游客的杂货铺子,只有怡然自乐的黄发垂髫。夏日的河边,总是属于孩子们的天地。
创意市集淘宝贝:看看艺术家的后院
来景德镇游玩,给家里带几件好玩的陶瓷作品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除了传统的国贸陶瓷市场,每周末的创意市集是更吸引年轻人的淘货好去处。
提前做好功课的我们在周六上午早早地来到了位于景德镇雕塑瓷厂的乐天创意市集。在雕塑瓷厂的大门外,摆着许多次品工厂件的小摊,其中甚至还有我在淘宝上种草过的商品,这里的价格只要一半。
相比起来,市集上的商品更充满了艺术家们的灵气:从碗碟到摆件,从复古到个性,这里的作品充满了艺术家的创想。
在集市上我们还遇到了在陶瓷大学读书的韩国小哥哥,还有在野商店的主理人小野婆婆。自称“景漂”的他们好像是漂泊无依的游子,却是精神富足地过着理想主义的生活。
乐天市集上的陶瓷树和蘑菇让我一见钟情地买下,后来还机缘巧合地来到了创作这些作品的艺术家的工坊参观。简易的四层小楼没有粉刷,电窑、气窑却一应俱全,陈设艺术家作品的小橱柜也精致可爱。
艺术家小姐姐说,她在读雕塑专业时曾来这里练习陶艺,之后便不可救药地与陶瓷、与景德镇产生了联系。这几年来虽然没挣到什么钱,却也一步一步地朝着理想往前走着。
在三宝陶艺村,我们一路从最深处的矿坑遗址往回走,三宝村最精华的地方就在于陶瓷墙和陶瓷斑马线这一小块,可以拍拍照片。
村里墙上还有壁画家文那的画,后来在寒溪村也看到了她的作品,我们都非常喜欢。
博物馆里看陶瓷:千年瓷都的窯里烟火
景德镇必不可少的一站就是各类陶瓷博物馆和遗址,这也是我为什么放到最后写的原因。作为“千年瓷都”的景德镇,有太多的历史等待着你去阅读和发现。
在景德镇的博物馆中,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这里不仅有设计新颖的博物馆建筑,陈设和说明也更清晰明了。
俯瞰御窑厂遗址里的御窑博物馆,建筑造型模仿瓷窑,很有创意。博物馆内部的陈设,也相对比较简洁现代。
登上龙珠阁俯瞰御窑厂的全貌,想想当年这里轰轰烈烈地烧制官瓷的场景,不由得感叹时移势易。
我们还参观了中国陶瓷博物馆,可以看到陶瓷的整部编年史;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因为天太热这次没有去,但可以看到从宋代到清代的古窑。这些博物馆大多在17:00到17:30就早早闭馆,一定要合理安排好时间行程。
从充满窑烧烟火气的千年瓷都,到现代艺术蓬勃发展的希望之地,景德镇已经从那个曾经的陶瓷小镇,变成了村庄里都充满着艺术气息的小城。
这里有属于名士风流的茶、陶瓷和梦想,也有同样属于土地和雨水的寻常生活,更有从中生长出来的本土艺术。
下次,也许你也会发现不一样的景德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