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寻梦非遗,竹上道人生
2021-11-04张天一阁杜娟
张天一阁 杜娟
“像仙女下凡!”“水面竹竿舞蹈太棒了!”近日,贵州省遵义市独竹漂传承人杨柳,借助一根长长的竹竿,在水面上如履平地,翩翩起舞的视频,获得了276.8万的点赞,其视频还火到国外,在YouTube上被纷纷转载,让外国网友惊呼原来“一苇渡江”和“轻功”在中国都是真的。
在视频中,身穿汉服的杨柳在水面上作出各种舞蹈动作,时而曼妙轻盈,时而美丽灵动,她有时候是轻纱遮面的神秘女侠,有时候是翩翩起舞的白衣仙女,让人深深沉浸在她的魅力中,引得网友们纷纷为其点赞,还有网友为她作诗感慨“窈窕独竹漂,白鹤凌江潭”“一杆点得青山退,独木载得红衣归”。
独竹漂既不是轻功,也不是传说故事,而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发源于赤水河流域,是先民为了渡河而创造的一种交通工具,如今虽已退出日常生活,但仍是贵州当地一项颇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从小学习独竹漂的杨柳,以坚守和创新唤起了这项古老非遗的新活力。如今,杨柳在抖音上收获了97万粉丝,而她从事的独竹漂也随之走入大众视野。
童年与独竹漂结缘
今年24岁的杨柳,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市。小时候的她,身体比较瘦弱,为了强身健体,担任遵义市游泳协会会员又是当地第一批独竹漂爱好者的奶奶,动了让她练习独竹漂的念头。
7岁时,杨柳跟着奶奶开始练习独竹漂。独竹漂的竹子不分大人小孩,规格基本相同,她个子小、体重轻,压不住竹子的浮力,很难在竹面上站起来。虽然学得比其他人慢,但奶奶为了培养她的兴趣,教得很耐心,杨柳也把独竹漂当成了自己的玩具。
为了夯实基本功,从7岁到10岁,奶奶每年夏天都带着杨柳到湘江,顶着烈日进行练习,不停地摔跤、落水、爬起来、站上去。如此循环往复的训练,给杨柳身上留下了许多伤痕。“很辛苦,冬天冷、夏天晒,也动过放弃的念头,童年的记忆就是不停掉水、爬上竹竿、又掉水,在无数次的掉水中,练习了3年,才逐渐掌握了基本技巧。”杨柳回忆到。这也令她内心起了挣扎。她问自己:要不要放棄?
“那个时候奶奶告诉我,做一件事一定要坚持,只要你做好了一件事,未来干什么都会容易些。”这句话杨柳记在了心里。
在学独竹漂的同时,杨柳还喜欢跳舞。小学毕业后,她进入当地一家舞蹈学校学习民族舞。然而,由于身材瘦小,她一直没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只能为同学们做一些放音乐一类的后勤工作,久而久之,她就成了同学们口中无法上台表演的“小杨DJ”。这样的落差令杨柳感到沮丧,奶奶察觉后跟她做了一番交流,并给她一个建议:如果舞蹈专业方向不好走,那么把舞蹈元素加入到独竹漂中,会不会是新的出路呢?
用舞蹈传递独竹漂之美
受到奶奶启发的杨柳,开始尝试将舞蹈与独竹漂表演结合。
在竹竿上保持平衡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说在上面跳舞了。除了足尖鞋是石膏做成,遇水容易化这些问题,如何将动作表现得优美也成了大难题。
“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足尖鞋要融化,我就用塑料袋、塑料胶或是塑料薄膜把脚缠住,这样可以减缓一些芭蕾舞鞋进水。至于练习动作,一遍不行就十遍,十遍不行就百遍,总能练熟,受伤是难免的,但是伤口总会痊愈。”回想起练习的日子,杨柳也不得不感慨太难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杨柳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中,她终于成功将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与独竹漂完美结合。
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独竹漂?杨柳认为,仅靠单纯的水面滑行表演很难让人产生兴趣,但如果加入现代人喜欢的舞蹈元素,不但能让世人欣赏到它美的一面,也能让传统文化得到衍生与创新。因团队内部意见不一致,2018年,杨柳决定“单飞”。单飞后的她,尝试过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在冰面凿出的水域上表演;遭遇过与突然蹿出水面的水蛇面对面“同台”表演……面对种种难题,她不惧挑战,逐渐趟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路。
2019年底,在朋友建议下,杨柳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个短视频。“以前不懂传播,以为想让更多人关注独竹漂就得做更多线下演出,但线下演出只能让特定区域的观众了解我们,就算跑再多地方,传播也是有限的。”杨柳说。
短视频让杨柳与她的独竹漂打破了地域边界。几年来,关注她的人不断增长,目前已近百万。有网友称她是:“绿水青山,仙子画中行。”有网友为她赋诗:“丽人竹上舞,竹行水中央。沿风敲水落,一竹载轻裳。”有网友为她点赞鼓劲:“文化传承是一种信念,感谢有你这样的人仍在坚守,加油!”
立志创新传承非遗文化
据了解,独竹漂又称独竹舟,俗称划竹竿,是发源于赤水河流域的一种独特的黔北民间绝技。表演者脚踩一根直径大约15厘米左右,长约8米以上的笔直楠竹作水上载体,手拿一根直径约5厘米、长约4米的笔直小竹竿当桨,左右交替,在水上划行,或驾舟乘风破浪搏击激流险滩,或轻拈竹竿稳立舟上悠闲荡舟水面,颇有“一苇渡江”之妙。
2011年,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独竹漂第一次被列入运动项目。2020年,赤水独竹漂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杨柳表示,她作为独竹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学会这门技艺之后,就在思考,如何去宣传,让它为更多人熟知。
从奶奶手中接过传承的接力棒,杨柳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念:一定要坚持创新。在她看来,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人们不感兴趣的问题。
短短的时间里,杨柳的粉丝成倍增长,更让她坚定了要把这件事做下去的决心,“从我做自媒体以后,我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同时,也有很多朋友在评论区留言,问我独竹漂的诀窍,赞叹这门技艺的精巧,表示想要一起加入,这也是我做自媒体的初衷。”
从过去的交通工具,到现在添加了舞蹈、融入了汉服、戏曲等元素的表演,独竹漂在杨柳脚下正不断迸发出新意,既拓展了独竹漂的美,又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之美。
未来,杨柳想建立一个独竹漂训练基地,在那里有一片安全、可供教学的水域,可以让更多不同年龄的人体验、学习独竹漂,感受这项古老非遗的魅力。她还希望能把学习独竹漂的人才聚合到一起,挖掘不同景区的文化资源,通过独竹漂的形式进行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让大家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我现在还年轻,有的是机会。可能今年不成功,明年不成功,但只要在创新的这条道路上,我觉得总有一天我能做到。”杨柳说。
“寻梦非遗,竹上道人生。”在杨柳B站和抖音号的简介上,写着这么一句话。与独竹漂相依相伴的17年里,杨柳经历了悲欢离合,失败成功,满满的都是她与竹子的故事。“回首过去,有当时努力的我,才有了如今的我。”在独竹漂上找到自身价值的杨柳,继续在传承的路上追寻梦想,期待有一天能将独竹漂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