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民: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奋斗者
2021-11-04李玲
李玲
青春不惧,奋斗不止。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16岁少年,在京城荆棘丛生之路上坚毅前行,风雨无阻,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奋勇拼搏,逆风翻盘。奋斗中所有的无畏与际遇都是他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的见证,也是新时代青年蓬勃向上的风貌和气象。
和刚到北京时那股敢闯敢拼的莽劲相比,40岁的于立民看起来沉稳了不少,但慢条斯理的话语中,仍难掩开拓创新的热情和创业者步步为营的拼劲。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进程中,他是青年创业先行者,也是产业服务实践者,为通州建设添砖加瓦,为企业发展铺路架桥。“在通州发展迎来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中,在城市副中心建设和发展中,积极奉献智慧力量,为努力实现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宏伟蓝图,继续奋斗!”
改变!为明天拼尽全力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的一所中学,北京市通州区青联委员于立民同其他委员、团干部、清华大学教师代表,共同参与由团通州区委组织的对口教育帮扶。于立民走进课堂,跟孩子们分享自己走出家乡的故事。同为赤峰人,向家乡的孩子们讲自己的奋斗历程时,他饱含未曾有过的期望。看着孩子们稚嫩、充满求知欲的脸庞,他想起了16岁的自己。
1998年,于立民初中毕业,周围很多同龄人去外地打工,他决定,去北京闯闯。火车停靠在位于西直门的北京北站,摸摸兜里只有300块钱,得去找一份工作。跟随着人流,于立民在一个公交车站驻足,“哪路车来了,就上哪路车”。“115路”,于立民至今记得踏上北京的第一辆公交车。
东三环呼家楼站,他下车,走向报刊亭,想找找报纸上的招聘信息。“我儿子的饭店招人,要不要试试?”报刊亭的阿姨见状问道。管吃管住,每月300元薪水的帮厨,成为他到北京后第一份工作。“简单点的,比如烧饼,难点的,像糖耳朵”,于立民在团结湖南市场做起回民小吃。
不久后,他動起了开饭店的念头,在光华路租了一间小店,做起自己的生意。然而,与隔壁老店“紫光园”门庭若市相比,这家小馆子由于投入资金不够,无法继续运营,逐渐萧条,只好作罢。这之后,朋友曾让他卖保健品,这不是于立民想做的,他陷入了迷茫。
有一天,他无意间听到北京日报社招人的消息,“傻里傻气就去了,消息属实”,误打误撞,他被招聘到报社食堂工作。又有一天,为人实在、干活勤快的于立民被经常来食堂就餐的一位邮局领导注意到,又一次误打误撞,他被招进北京邮政报刊发行局市内科,驻北京日报社工作。
在报社工作有一个好处,每天可以免费看报纸。于立民最期待的就是《北京晚报》每周四的励志人物故事栏目,故事后面有编辑点评,一个个真实的奋斗者故事和精彩点评,赋予他精神养分和进取能量。
报社的空气总是充满文化的味道,这激发于立民求知的动力。一天,他鼓起勇气,拿起电话,拨通报社一个内线号码,对方是那位点评人物故事的编辑老师。于立民有些忐忑地道出内心的矛盾与不安,“我想去读书,考成人大学,但……”
“学费是你几个月工资?”
“大概两个月或三个月”。
“这个钱如果没有了,你能生活吗?”
“能”。
“你有学习的想法非常好……”
原本觉得自己“学不下来”,想要放弃考学念头,在编辑老师一番鼓励后,于立民“觉得没有想象那么难”。
于立民像一只奔波在京城南北两头的“夜猫子”。每当夜晚10点,他准时从东单搭上北京日报社班车,11点,到达北京日报社在通州的办公区,开始一天的工作。而两小时前,他刚刚从位于北二环和平里的学校教室走出来,熟练地骑上单车,往东单班车站点奔去。晚上三个小时课程,还没有完全消化,需要在回程的班车上,让大脑再温习回顾一遍。当班车从繁华的长安街驶向通州,通明灯火渐渐消失,于立民的心也慢慢静下来。
2000年,北京日报社印务中心从东单迁至通州光机电产业基地。“道路还没有修好,公交线路很少,几乎见不到人”。深夜,当世界沉睡时,于立民并没有感到疲惫,“夜班,习惯了”,他如往常一样,开始《北京晚报》41到56版在各邮局的分发工作。凌晨五点下班时,天色已经亮起来。
2006年,边读书边工作的紧张生活终于结束。不到一万元的存款让于立民生活拮据,穷则思变,这一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火热,他决定离开北京邮政报刊发行局,一头扎进地产行业,到一家位于通州区的产业园开发企业,主要从事地产项目招商工作。
全情投入与勤学钻研是财富密码
从第一桶金的故事里,不难看出这个青年人面对困难时开拓进取的坚韧劲。
某央企下属研究所,是于立民所在地产项目的目标客户,当这个目标锁定时,他还没有对方任何联系方式。四处打听后得知,研究所正在招聘保安,“保安一定可以获得内部通讯录”,于立民去参加招聘,如愿获得所长联系方式。得知事情真相后的所长,不可思议之余,也对这个年轻人的执着精神心生敬意,同意给他一次介绍项目的机会。短暂的保安生涯就此结束。而这次机会,于立民准备全力以赴。
在这次招商中,于立民有个不可小觑的竞争对手,为充分了解对方情况,知己知彼,他说服自己的公司总经理同自己一起赶赴竞争对手的项目摸底考察,并详细总结列举出两家公司项目优劣势。充足的准备、详细的对比分析、充分的讲解汇报,让他在产品展示会议上赢得尊重。
旗开得胜!2006年12月,入职地产公司当年,于立民就拿下了他的第一大单,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选择一个火热的赛道,投入一份火热的事业,于立民浑身都充满无法阻挡的冲劲。“2007年3月开始考驾照,2007年3月买第一套房子,2008年1月买第一辆汽车,5月买第二套房子”,“年年都是销售冠军”,一路上,他披荆斩棘。靠着跟自己死磕的劲儿,从招商员到主任,再到经理、总监,于立民追求的不再是温饱线上的丰衣足食,而更多转变为一种成就感。
商场如战场,胜负角逐总是充满火药味。有一次,客户带着另外一家竞争对手一起参与最后一轮签约前的谈判,对手各处“找茬”,谈判陷入僵局,于立民一度陷入崩溃。前来谈判的有三人,客户公司董事长和夫人,还有那名来“捣乱”的同行。急中生智,“我安排了一名女同事陪同董事长夫人,另一名同事陪同竞争者,把人给岔开了,等我们从总经理办公室出来的时候,意向性协议都签完了”。
不过,商业竞争中不全是策略,还必须苦练真才实学,掌握不同行业特点,具备快速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
不断钻研各种行业知识,让他和各类企业客户交流增添不少默契。他积极掌握领会国家和通州区政府各项大政方针政策,为客户无偿提供咨询服务和宝贵建议,为企業发展清除障碍,解决问题,以专业服务和诚信为人,在行业积攒良好口碑。
奋力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
积累、沉淀、超越,七年深耕,于立民俨然成为一名产业地产运营专家。2013年,创业时机成熟,一家产业地产综合服务专业机构——北京中创天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创天柏”)诞生。持自有启动资金100万元,在通州区马驹桥90平米的一间办公室,于立民开启创业新征程。
中创天柏围绕产业园区和企业两类核心客户,一方面为产业园区提供产品定位、租售代理、物业托管、项目运营、投融资等专业服务,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土地交易、办公生产选址、项目立项等一站式解决方案,聚焦并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
除了真诚,于立民注重专业度。这种专业度体现为招商引资过程中的资源整合能力。比如对整个业务的熟悉程度,对政策文件的掌握程度,与各行政部门打交道过程中的沟通能力。“公司40余人全部是产业地产领域出身,招商团队人均去化面积达3万平米”。
中创天柏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与入驻企业建立长期信赖关系。于立民说,“通州产业园区众多,价格相当、房屋使用功能都具备,核心竞争力在于服务效率,最考验能不能留住客户。提高产业园运营效率是我们的使命”。
引进一家高科技企业时,有三家同行竞争,“项目落地需要经得亦庄管委会同意,这并不是件容易事”,“行政审批我来负责办,我办下来你租,办不下来你可以不租”,实打实的承诺获得客户信任。最终,项目很快得到相关部门批复并落地。
有一家芬兰公司想注册公司名字“阿特拉斯”,被工商总局反复驳回,“阿特拉斯是丹麦一座山的名字,用英文表达是Atlas,翻译成中文是阿特拉斯,这个企业要做的是……”于立民一一解释清楚后,注册名字获得批准。
实实在在为客户解决问题,“挺难的”,“有无助过,但没动摇过”,无论遇到多么棘手的难题,于立民始终不忘提高自身价值和服务水平。
目前,公司运营产业园园区面积五万平方米,入驻企业90余家,涵盖电子、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电子商务、汽车4S店等行业。
在通州打拼奋斗这些年,于立民感受着这里的变化,见证通州改革发展的强劲生命力,他的事业根基、生活重心已深深扎根通州。
如今,承载北京城市副中心职能,通州正提升发展,在这里奋斗,青年将会有更广阔的天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于立民说,“当前,通州发展迎来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作为通州区青年联合会常委、工商业联合会会员、青年创业者协会副会长,把个人成长自觉融入副中心建设进程,做正能量的传递者,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在城市副中心建设和发展中积极奉献青春才智,努力实现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宏伟蓝图,我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