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办事“打招呼”现象的根源及其治理

2021-11-04熊秋红

人民论坛 2021年30期
关键词:根源治理

熊秋红

【关键词】政法队伍教育整顿 打招呼 根源 治理

【中图分类号】DF8 【文献标识码】A

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第二次新闻发布会8月30日在京举行。自2021年2月底以来,历经5个月,全国第一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及“回头看”在市县两级集中开展,取得明显成效。中央政法委秘书长、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一新表示,要持续推进顽瘴痼疾整治,在确保市县两级政法机关顽瘴痼疾清仓见底的同时,深挖症结根源,在第二批教育整顿中实现标本兼治。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中列出了需要重点治理的六大顽瘴痼疾,其中排在首位的是违反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的行为,俗称“打招呼”现象。办事“打招呼”是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政法领域也不例外,“打官司”有时变成了“打关系”,老百姓一方面对此习以为常,另一方面又极为不满。就案件当事人而言,往往是当自己能够通过关系找到办案人员进行“疏通”和“关照”时,会庆幸自己能够享受此“待遇”;而当自己求助无门,只能寄望于办案人员公事公办,而又担心对方可能找到关系请托说情时,便对这种“打招呼”现象无可奈何乃至深恶痛绝。领导干部出面“打招呼”,借助手中的公权力干预司法,造成司法不公,侵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是断然不能接受的,因此该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中办、国办、中央政法委、“两高三部”等先后出台“三个规定”,建立领导干部、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干预司法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等的接触交往行为,为防止对司法活动的内外部干预划定“警戒线”、设置“防火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打招呼”现象的蔓延。但是,该现象仍然存在禁而不止的现象,成为一个难以根治的问题。“打招呼”现象为何成为一种顽瘴痼疾、应当如何杜绝,是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中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打招呼”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打招呼”现象在中國社会生活中可谓司空见惯,遍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升学打招呼、求职打招呼、晋升打招呼、评审打招呼、看病打招呼,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就政法领域而言,司法人员办案过程中各种形态的“打招呼”现象屡见不鲜。既有通过上下级关系、亲戚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直接打招呼,又有通过第三者间接打招呼。

有学者将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分为“因私”的腐败性干预和“因公”的治理性干预两种情形。①从打招呼的目的上看,也可以分为因私打招呼和因公打招呼两种类型。因私打招呼,包括财物请托、情色请托、空手请托等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案件就成为了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导致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因公打招呼,包括领导干部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为了地方经济发展而打招呼,或者为了维护本部门、本系统或者特定群体的利益而打招呼,表面上看情有可原,但却可能造成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侵害相对方的合法权益。因私打招呼,往往伴随着公权私用,有损司法的权威和尊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是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中需要治理的重点问题。因公打招呼,情况则较为复杂,涉及党管政法、政法机关与其他机关的关系、政法机关内部关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多种因素,如何划定过问与干预、干预与领导、干预与监督、干预与协调之间的界限,需要单独进行研究。②

“打招呼”现象具有多重危害性。其一,它使司法人员不能秉公处理案件,直接损害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司法人员掌握国家的司法权,必须客观、中立、不偏不倚地处理案件,但是,“打招呼”现象却使司法的天平向一方当事人倾斜,破坏了裁判者中立原则,将会导致司法不公甚至产生冤假错案。其二,它是产生司法腐败的温床。“打招呼”听上去温情脉脉,是一种“友情帮忙”行为,但要使“打招呼”产生实效,一般情况下免不了利益驱动,需要将金钱、情色等利益作为“润滑剂”,如此这般,便严重破坏了司法的廉洁性,污染了司法公正的“源头水质”。其三,它破坏司法的权威性,动摇法治的根基。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打招呼”现象侵蚀着司法公正的堤坝,可能导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司法公信力难以确立,人民群众无法对法律和法治产生信仰。正是基于“打招呼”现象的严重危害性,因此,在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中将其作为“重中之重”予以治理。

“打招呼”现象的根源探析

在谈到中国与外国的差异时,人们常说,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关系社会,奉行“有熟人好办事”的原则,规则往往让位于关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常常左右着各项活动的方向和最终结果,办事“打招呼”现象是关系社会的外在表征。关于政法领域“打招呼”现象的根源,可以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从历史原因看,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以人情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结构根深蒂固,影响深远。人情观念在中国具有极高的社会认同度,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当中,成为一种民族特质。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各种社会关系都被纳入家庭关系的体系当中,而人情成为维系家庭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处理家庭伦理关系的行为模式延伸到处理其他社会关系之中。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关系为本位的社会,《孟子·滕文公上》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构成中国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在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不仅公私之间缺乏清晰的界限,而且整个家族荣辱与共,利益共享,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人情观念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有相通之处。由于人情观念的影响,导致请托之风盛行。《尚书·吕刑》中有关于司法官吏“五过之疵”的规定,所谓“五过”,是指“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即畏权势、报恩怨、媚内亲、索贿赂、受请托。为了打击司法领域的请托行为,保障司法官吏秉公处断案件,唐代法律对请托罪作了规定,如规定:只要向主司求曲法之事,即构成犯罪;有媒介的请托(财物请托和情色请托)处罚重于空手请托;监临势要③实施的请托处罚重于非监临势要实施的请托;主司许者,连坐主司,所枉罪重者,主司以出入人罪论等,虽然立法规定看似非常完善,但实施效果不佳。④

猜你喜欢

根源治理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追课本知识本意,溯解题思维根源
CBA和谐赛场环境的意义与对策研究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国有老企业劳资纠纷现状及根源分析
An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Babbitt’s Failure in Rebel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