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才流动新动向新特征与新动能
2021-11-04袁方成
袁方成
【关键词】城市 人才流动 人口 地方政府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备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与强大的内需潜力,是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前沿区域。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人力资源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在推进城市治理更新、驱动区域产业创新、激活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引擎作用。
城市人才流动聚集的方位脉络,对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影响。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以来,“人才强国”正式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目标之一。伴随2016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不少地方自主性引才聚才政策不断创新,其中多数强调要着力吸纳45岁以下、学历在本科或专科以上的高、专、精、缺人才,旨在以“人才新政”提升优质人才聚集力、增强城市竞争力。“人才新政”在引才聚能过程中作用显著,但也存在如“重单次补贴,轻薪酬预期”的结构失衡问题,“重学历轻应用、重理轻文”的行为主体角色错位问题,制度规范滞后、政策效用单一等竞争性、壁垒性问题。2019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为城市人才流动提供新的政策指引,强调构建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格局,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既要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拓宽人才城市间流动空间;也要为基层人才、技术技能人才拓展社会性流动空间。在“十四五”时期,需注重在大局视野下深化推进城市人才工作良序开展。
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把握我国城市人才流动的新趋势新动向、新局势新动能、新阶段新路径,有助于明晰我国城市发展与人才流动的基本关系与重点走向,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城才”政策短板弱项,为实现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兴变革动力。
城市人才流动的新动向和新特征:聚合中开全域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同步进入新阶段。面向新起点,城市人才流动趋势承上启下,总体呈现“跨域多核加速集聚、青年群体化身主角、行业跨界拓土纳新”的格局特征,在聚合中实现人才流动方向的“边际扩展”。
第一,因势利导,跨域多核加速集聚。人口流动情况是人才流动的宏观镜像,集中反映了人才跨域流动的一般性规律——跨域多中心流动成为新趋势。2021年5月,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主要数据发布。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量为141178万人,其中,东部地区人口接近总人口数量的四分之一,为39.93%;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各占比25.83%、27.12%,东北地区人口占比不足一成(见图1)。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人口向經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
图1 2020年“七普”区域人口数量占比统计
根据2010年、2019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的城区人口数据清单,以我国的现行城市规模标准进行区分统计,可观察到,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始发年份相比,2019年我国城区人口数量体现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及以上规模城市“加速集中靠拢”趋势。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数量同比增长23个,属同期增幅最高(见表1)。其中,除一线城市外,成都、西安、郑州、杭州、重庆、长沙、武汉、佛山、苏州等新一线城市成为我国流动人口“大面积落地”的多所新巢,人口增量与增幅较为庞大(见表2)。
表1 2010年、2019年各等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
表2 2010年、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人才流动在人口流动的一般性规律下,同步呈现两大现实态势:
一是加速向重点都市圈与城市群靠拢汇流。2017年-2020年人才跨域求职数据显示,60%以上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见图2)。其中,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6.4%、3.8%、0.1%,两大“三角”地区成为人才流入的集中区域。京津冀、长江中游地区人才整体“净流出”,占比分别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