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断裂与整合:场域视角下随迁老人的体育参与与社会适应

2021-11-04闫虹宇冯晓丽

山东体育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场域

闫虹宇 冯晓丽

摘 要:依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场域的改变、惯习的滞后以及场域与惯习的不匹配是致使随迁老人出现社会适应问题的重要成因。体育参与不仅能够使随迁老人强健体魄,还能为随迁老人搭建平台,促进随迁老人改变惯习、适应新场域。应当从个人、家庭、社区三个方面着手,促进随迁老人进行体育参与,从而使随迁老人走出社会适应困境,推动创造老年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场域;随迁老人;体育参与;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1)04-0074-05

Rupture and integration: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the elderly with relo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eld

YAN Hongyu1,FENG Xiaoli2

(1.School of Sociology and Law,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0, Shanxi, China; 2. School of Sport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0, Shanxi,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Bourdieu's field theory, the change of the field, the lag of the habitus and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field and the habitus are important causes for the social adaptation problems of the elderly with relocation. Sports participation can not only strengthen the body of the elderly, but also build a platform for them to change their habits and adapt to the new field.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to promote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 of the elderly, so as to make the elderly out of the plight of social adaptation and promote the creation of a friendly society for the elderly.

Key words: field; the elderly with relocation; sports participation; social adaptation

收稿日期:2020-12-19

作者簡介:闫虹宇(1997- ),女,山西忻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通讯作者:冯晓丽(1972- )女,山西临汾人,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银发浪潮正在向我们袭来,在老年人群体中,还有一类特殊的老年人群体,他们离开家乡,跟随子女迁至新的社会环境,这一群体就是随迁老人,这一社会群体由于离开熟悉的地方生活,在社会适应诸方面都面临着许多问题。根据《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报告(2019)》[1]的数据显示,中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截至2018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达到2.49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7.9%。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87亿左右。在创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探寻随迁老人社会适应的实现路径,势在必行,意义深远。

1 流动的老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来自农村家庭的子代逐渐在城市中组建家庭、定居生活。子代的城市化使城乡之间愈加频繁的人口流动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色: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作为家庭成员离开了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熟人社区从农村进入了城市,成为了流动的老年人,即随迁老人。

1.1 现代性的后果

城市化作为现代性的内涵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城市化的推力使社会的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都发生着改变。家庭作为社会最基础的单元也在这种推力中发生着改变。在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流入城市,而更多的老人则留在农村,现代性的推动使得一个家庭的成员分散在了不同的共同体之中。随着子女们在城市中定居生活,原来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则被接入城市生活,成为随迁老人。对于随迁老人这一概念的界定,学界目前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陈盛淦、吴宏洛[2]认为随迁老人为年满55周岁以上,拥有农村户籍并长期生活在农村,后跟随在城市定居的子女一起生活半年以上的老人。王雪、董博[3]将随迁老人定义为从农村进入子女所在城市并在城市定居生活的农村老年人。通过对随迁老人相关文献的梳理与汇总,本文将随迁老人定义为年满60周岁,为照顾子女及其后代或养老,迁出原居住地,跟随子女一起生活的老年人。

1.2 健康与流动

老人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从心理到生理上都会有一个调适的过程,并充斥着一种“断裂的紧张”。老人从熟人社会进入城市,从自身的社会网络中被抽离出来,迫切需要在新的环境中重建自己的社交网络。体育参与则是老人重建社交网络融入新环境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参与的方式,随迁老人可以更快消除与城市社会的隔阂,可以加快其社会适应进程。《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体育健身活动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便捷、经济、有效方式,也是老年人保持健康、延缓衰老的理想途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是全民健康,这需要突出解决好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4]。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是对随迁后居住地场域的再适应,体育参与能够促进随迁老人的身心健康,搭建随迁老人沟通交流的平台,增强随迁老人的社会互动,是随迁老人进行社会适应的有效途径。

1.3 惯习与场域

在《实践与反思》一书中,布迪厄阐述了“场域”这一概念。关于场域理论,是指行为者的每一个行动均被其行动所发生的地域所影响,而这里的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场域与惯习是该理论两大重要构成因素。隨迁惯习根据场域空间上的变化分为随迁前惯习和随迁后惯习,随迁前惯习是指随迁老人在随迁前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观念、意识和心理等。随迁后惯习是指随迁老人在随迁至新的社会环境后形成的观念、意识和心理等,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随迁老人都会在随迁后转变原有随迁惯习,形成新的惯习,将随迁前的惯习带到随迁后的场域中,就会使场域与惯习不匹配,从而出现社会适应的诸多问题。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本文将随迁场域划分为随迁前居住地场域与随迁后居住地场域两个场域。随迁前居住地场域是指随迁老人在随迁前原有的社会环境中的网络关系,随迁后居住地场域是指随迁老人迁入新的社会环境后新形成的网络关系。从布迪厄场域理论的视角来看,随迁前后场域的改变、惯习的不适应以及由此产生的场域与惯习间的不匹配是随迁老人社会适应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2 断裂——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

通过对以往学者的相关文献的回顾和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对于随迁老人的相关研究已经渐渐重视,但相比其他随迁人群而言仍然较少。对随迁老人的困境的介入,有学者开展了以个案和小组方式展开的介入工作,其理论依据多以需要层次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为主导。本文通过场域理论视角探讨随迁老人社会适应的困境及其成因。根据场域理论,本文提出“随迁场域”和“随迁惯习”,作为分析随迁老人社会适应问题的核心功能概念和分析框架。

2.1 流动的场域

具体而言,随迁是复数行动者从一个场域流向另一个场域的过程,这种流动既是地理空间上的,同时又是日常生活上。本文将这种场域的流动称为“随迁场域”。随迁场域是一个历时性的场域群,它由“随迁前”与“随迁后”两个根植于不同生活逻辑与社会记忆的子场域构成。“随迁前场域”是社会成员在前居住地经过漫长的社会建构形成的。“随迁后场域”是社会成员在现居住地构建形成的。这两者虽然同属一个“场域群”,但是历时性的存在,导致其对随迁老人的影响既有联系又有差异。首先,两者作为场域都蕴含着一种附带着一定权力(资本)的客观关系网络。其次,这种附着权力的客观关系网络又都是根植于具体的生活逻辑和记忆。但是,由于随迁这一行为产生的历时性影响,导致随迁老人对“随迁前”与“随前后”两个同属一个场域群的子场域有着不同的熟悉程度。

2.2 凝固的惯习

惯习是一种凝固在个体结构深处的、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因此当个体从一个场域流向另一个场域后,个体经久积淀而成的惯习却在这种流动中保留了下来。笔者将这种凝固的惯习称为“随迁惯习”。随迁惯习是在随迁场域中处于客观关系网络结点的行动者用来处理社会适应基本问题的生成性策略,包括在随迁后每个环节表现出来的具有倾向性的各种观念、意识和心理。它有两个维度:解释与实践。随迁惯习既是随迁老人解释自身所处场域的逻辑来源又是激发社会行动的意义所在。随迁惯习跟随迁场域一样也是一个复数单位,它包括随迁前与随迁后两种惯习。同随迁场域一样,它也蕴含着由于随迁行为导致的“历时性断裂”,也正是这种“断裂”导致了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在随迁前居住地的子场域中,随迁老人处于熟悉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且人际关系网络简单;但是,随迁这一行为的发生,把随迁老人从他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离出来,并且移植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随迁老人的生活环境由熟悉转为陌生,以往根植于前居住地场域的生活逻辑和社会记忆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而断裂,这种断裂往往表现为心理层面的迷茫与焦虑。但是对这种心理的迷茫与焦虑却需要社会层面的支持与关怀才能够解决。因此重建随迁老人的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随迁老人价值观念的转变与否是其社会适应的重要一环。

2.3 艰难的社会适应

随迁场域与随迁惯习之间的关系是各个子场域与子惯习的关系。一方面,随迁前场域型塑随迁前惯习,随迁前老人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交网络,形成了特有的生活逻辑和价值观念,同时随迁前惯习也在营造着随迁前的场域,它有助于把场域构建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行动者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由于随迁行为的发生,在随迁行为发生前与后的场域与惯习之间存在着断裂,当随迁老人进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生活环境中时,以往的熟悉的场域被一个陌生的场域取代,由于惯习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自主化过程,所以在新的环境中,随迁老人并没有产生适用随迁后场域的新惯习,也就是说随迁老人被从熟悉的充满意义与情感的生活环境中剥离了出来,进入了一个陌生的、暂时没有意义与情感的环境中。因此,随迁老人很容易出现心理的焦虑与迷茫,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通过追寻过往的惯习来解释新的场域以求得安慰。这种追寻的过程的展开就是随迁前惯习对随迁后场域赋予意义与价值的过程,尽管存在一定的“适应偏差”。所以,随迁前惯习尽管不是全部但也是部分地营造了随迁后的场域。在这种营造过程中,新的适用于随迁后场域的新惯习在随迁前惯习的基础上就形成了。在现代化进程中,随迁老人的子女由于各种原因到其他城市发展,随迁老人出于养老与照顾后代的需要,随迁到新的社会环境,随迁老人的位置变化,其客观关系网络随之发生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随迁惯习的变化,但由于很多随迁老人不愿意发生变化,其社会适应就会出现诸多问题。

3 体育参与成为随迁老人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

为探究体育参与是否对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产生影响,对山西省忻州市的随迁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取电子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532份,回收问卷513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有效问卷492份。

对随迁老人所参加的体育活动的种类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调查数据显示,总被选择次数为822次,其中,“健身器材”被选择的次数为275次,占总选择次数的33.5%,“球类运动”被选择的次数为162次,占总选择次数的19.7%,“健步走”被选择的次数为136次,占总选择次数的16.5%,“广场舞”被选择的次数为196次,占总选择次数的23.9%,“其他活动”被选择的次数为53次,占总选择次数的6.4%。可以看出,随迁老人体育参与的形式展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一定程度上符合了随迁老人的需求。

表2为被调查随迁老人体育活动的参与情况。从调查结果得出,有96名被调查随迁老人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占总被调查人数的19.5%,有194名被调查随迁老人有时参与体育活动,占总被调查人数的39.4%,有155名被调查随迁老人很少参与体育活动,占总被调查人数的31.5%,有47名被調查随迁老人几乎不参与体育活动,占总被调查人数的9.6%。由此可见,有将近半数的随迁老人很少或不参与体育活动,在日后应在调动随迁老人的积极性上下功夫。

体育参与是否是随迁老人进行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基于此,将被调查随迁老人的体育活动参与情况与其社会适应情况进行交叉分析,得出的结果见表3。

根据表3,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且认为自己已经适应社会的随迁老人有79人,占总数的161%,其中认为自己还未适应社会的占34%,有时参与体育活动的且认为自己已经适应社会的随迁老人有113人,占总数的229%,其中认为自己还未适应社会的占165%,很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且认为自己已经适应社会的随迁老人有73人,占总数的148%,其中认为自己还未适应社会的占167%,几乎不参与体育活动的且认为自己已经适应社会的随迁老人有16人,占总数的33%,其中认为自己还未适应社会的占63%。通过数据得出,经常或有时参与体育活动的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情况要比很少参与或不参与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情况要好,也就是说,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影响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因此,应当推动随迁老人的体育参与,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创造老年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4 整合——随迁老人的体育参与

41 个人层面

要想解决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问题,首先就要调整随迁老人自身的惯习,并且处理好自身惯习与随迁后居住地场域的关系。按照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惯习与场域相互形塑,惯习具有开放性,惯习可能在一定时期内滞后于场域,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惯习在被场域形塑的同时又作用于场域。因此,随迁老人进入新的场域后,首先应该改变自身原有的一些惯习,使其适应当前场域的需求。而随迁老人之前大都来源于农村,农村社会环境相对闭塞,随迁老人的社会互动局限于乡土,娱乐活动较少,进入城市之后,面对陌生的场域,因为陌生的人际关系与环境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而体育参与则可以为随迁老人搭建一个适应新场域的平台。通过体育参与,随迁老人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更重要的是在体育参与的过程中结交新朋友,构建新的社会交往网络,在体育参与中可以放下自己对新场域的戒备,慢慢融入新场域,从而慢慢降低社会适应困难的程度。

42 家庭层面

随迁老人的家庭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为随迁老人创造温暖舒适的生活空间,并为其提供更多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与经济支持,帮助其尽快适应新场域,消除社会适应困境。此外,场域是具有斗争性的,随迁老人进入随迁后居住地场域后,当地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会对随迁老人产生排斥,因此,随迁老人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但是随迁老人也应该有资源争夺的意识,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4.3 社区层面

随迁老人能够走出家门通过体育参与的方式适应社会,既是其自身思想观念转变的体现,也是其改变自身原有惯习,适应社会新场域的重要一步。社区要从推动随迁老人社会适应的角度出发,促使其进一步转变健身观念,促进其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为随迁老人体育参与创造良好的氛围。社区是随迁老人活动的重要场所,随迁老人的体育参与与社会适应要以社区为依托,同时,社区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促进随迁老人改变自身惯习,转变其健身观念,使其适应新场域等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定期为随迁老人举办讲座,普及体育锻炼的好处与形式,促使其惯习与新场域相适应。(2)定期举办各种随迁老人的体育竞赛,吸引其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同时还可以增加随迁老人与本地居民的沟通交流,消除文化隔阂,促进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3)鼓励随迁老人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发挥随迁老人的余热,使其在家庭之外展现自己的价值。

5 结束语

在创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的进程中,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随迁老人群体越来越庞大,未来他们将会面临更加多元更加复杂的现实问题,社会各界必须的关注和重视这些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体育参与越来越成为随迁老人适应社会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参与,随迁老人不仅可以强健体魄、促进自身再社会化,还可以更快更容易地改变自己的惯习,逐渐弱化适应社会过程中的障碍适应新场域。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任重而道远,各方应共同发力,促进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从而推动创造老年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2]陈盛淦,吴宏洛.随迁老人的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晋阳学刊,2016(2):97-104.

[3]王雪,董博.城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状况研究[J].护理研究,2018,32(17):2690-2692.

[4]柳静.“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随迁老人体育参与影响因素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5):163.

[5]王建平,叶锦涛.大都市老漂族生存和社会适应现状初探——一项来自上海的实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2):8-15.

[6]高振峰,魏婉怡,朱邱晗.体育参与与农村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一项基于B市L社区的探索性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9,40(6):64-70.

[7]李理,蒋宏宇.社会融入视角下随迁老人体育参与及其保障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0(5):118-123.

[8]曾卫平,戴志鹏.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空间分层与体育参与路径构建[J].长沙大学学报,2018,32(5):150-153.

[9]王松.体育对随迁老人社会网络重建的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6(4):116.

[10]李良明,杨爱华.随迁老人休闲体育参与促进其社会融入的作用及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2):209-210.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场域
德育场域视域下中小学德育工作问题分析及优化建议
查无此人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中职《体育与健康》教学纲要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关于“男孩危机”现象的调查研究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