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如何在困境中建构生命意义:基本心理需求的遮掩效应*
2021-11-04诸晓况志华
诸晓,况志华
(1.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2.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
近年来,医患纠纷呈显著上升趋势[1],暴力伤医事件频发[2,3],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医生执业环境面临前所未遇之困难处境[4]。然而,医生以人的生命为工作对象,社会责任重大,其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不仅影响自身的职业使命感[5]和职业满意度[6],还影响其对病患的救助[7]和医患间的关系[8]。但之前的研究大多将生命意义作为中介变量[9,10],很少探讨生命意义的建构过程。张荣伟等认为,个体心理需求未满足感才是生命意义构建的根本动力[11]。
基本心理需求是近年来心理学界非常重视的新概念,它来源于自我决定理论,指个体先天的、内在的、必须的心理需要,分为胜任需求(competence)、关系需求(relatedness)和自主需求(autonomy)[12]。研究表明,基本心理需求是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行为、烟酒依赖、网络成瘾之间的中介变量[13-15],可以积极预测心理健康、良好关系和生活意义感[16]。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以往研究发现其生命意义处于偏低水平[17,18],他们如何在负性事件层出的困境中拥有较高的生命意义感,其内在作用机制是本研究探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负性生活事件会影响医学生的生命意义;基本心理需求是医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和生命意义的中间变量。希望此研究结果可以为医学生提升生命意义提供方法,为医学院校的生命教育提供模型,为“健康中国”的医疗服务提供依据[19]。
图1 医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生命意义与基本心理需求的理论模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现场作答和网络答题两种方式,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4月-5月的江苏南京市和安徽合肥市两所医学类院校,五个年级各2-3个班级,共617名医学专业本科生作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605份,问卷有效率为98.06%。其中男生196人,女生409人;大一年级185人,大二年级128人,大三年级64人,大四年级159人,大五年级69人;男生196人,女生409人;以班级排名前25%、25%-50%、50%-75%和75%-100%作为成绩优秀、良好、中等和差等的标准,由学生自评成绩水平,其中优秀70人,良好211人,中等250人,差等74人。
1.2 研究工具
1.2.1 生命意义感量表(MLQ)[20]。采用Steger等人编制的生命意义感量表(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MLQ),该量表分为两个分量表,各5个条目,分别为意义体验(the presence of meaning,MLQ-P)和意义寻求(the search for meaning,MLQ-S)两个维度。问卷采用Likert 7级评分制,得分越高,生命意义感越强。在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 Alpha值为0.872,意义体验和意义寻求问卷的ɑ系数分别为0.836、0.862。
1.2.2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21]。采用刘贤臣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C),该量表共包括27个条目,涉及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生活适应及家庭问题6个方面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采用Likert 6级评分制,各因子得分为所含条目分数之和,累计各事件得分为总应激量,得分越高表明应激量越大。本研究施测前对此量表进行了修订,将自填项目第27题修改为“新冠肺炎疫情”,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调整了因子结构,使其拟合性更好,本次测量中的问卷ɑ系数达到了0.919。
1.2.3 基本心理需求量表(BNSG-S)[22]。采用Mary M. Johnston和Sara J. Finney修订的基本心理需求量表(Basic Needs Satisfaction in General Scale,BNSG-S),该量表由16个项目组成,分为胜任需求、自主需求和归属需求三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3~7个项目组成,其中5个项目为反向计分。问卷采用Likert 7级评分制,分数越高,代表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本研究中,总量表的ɑ系数是0.857,三个分量表的ɑ系数为0.681~0.752。
1.3 统计学方法
(1)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共同方法偏差,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2)使用SPSS插件PROCESS v3.3程序(by Andrew F.Hayes)和自抽样方法(Bootstrap)验证模型的中介效应。
2 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控制与检验
在程序控制上,被试全程是匿名作答;各个问卷不标注中文名称,采用英文缩写,以减小被试对测量目的的猜度;各个问卷的选项分别采用同意程度、符合程度或影响程度等差异化的表达;线上和线下问卷的项目顺序有所调整;每个问卷的计分方式也不尽相同。在统计控制上,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对全部测量项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未旋转的因素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有10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首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9.476%,小于40%的临界标准,可认为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2 医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基本心理需求和生命意义的现状
表1显示,医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基本心理需求和生命意义不存在显著性的性别差异;基本心理需求和生命意义在年级和成绩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医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和生命意义随年级增加而逐年降低,至大五年级略有回升;医学生成绩越好,其基本心理需求和生命意义越高。
表1 负性生活事件、基本心理需求和生命意义的统计学差异(¯x ± s)
2.3 医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基本心理需求和生命意义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的各测量变量的相关矩阵详见表2。结果显示,负性生活事件与基本心理需求呈负相关;生命意义与基本心理需求呈正相关。年级与基本心理需求、生命意义负相关;成绩水平与负性生活事件正相关,与基本心理需求、生命意义显著负相关。
表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矩阵(r)
2.4 中介模型检验
首先,将所有测量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根据温忠麟和叶宝娟推荐的中介模型检验程序[23],选择PROCESS中的模型4验证中介模型:自变量为负性生活事件,因变量为生命意义,中介变量为基本心理需求。因年级和成绩水平与多个变量相关显著,故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负性生活事件对生命意义的路径效应不显著(β=0.05,P﹥0.1),但负性生活事件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基本心理需求(β=-0.164,P﹤0.001),且基本心理需求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生命意义(β=0.578,P﹤0.001)。
表3 负性生活事件对生命意义的中介模型检验
根据模型拟合,对构建的中介效应模型进行Bootstrap检验,重复抽样5000次,各路径的95%的置信区间详见表4。按照温忠麟的新的中介效应检验流程[23],结果显示:总效应不显著,间接效应显著,且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两者异号。因此,医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生命意义之间并非起中介效应,而是起遮掩效应(β=0.410,se=0.123,95%CI=[0.168,0.652]),间接效应与直接效应的比例的绝对值为1.9。
表4 负性生活事件对生命意义的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的Bootstrap检验
3 讨论
3.1 医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和生命意义在年级、成绩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的统计学差异分析显示,大一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和生命意义感最高,之后一路走低,在大五年级时才有所回升,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较一致[24,25]。可见医学新生刚入校时,新鲜的大学生活满足了基本心理需求,对心仪专业的期望带来较高的生命意义感;之后,繁重的医学课程学习、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和职业发展前景的不明朗,导致医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受挫,生命意义感下降;大五年级的医学生进入到了临床实习和升学就业阶段,社会实践让他们对自身和病患的生命意义有了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有着比较明确的目标和对成就的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或补偿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
此外,医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和生命意义与其成绩水平呈正向的线性关系,说明彼此是相互促进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需求满足和生命意义调动了内在心理资源,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好成绩,而成绩好又能满足胜任需求和提升生命意义感。
3.2 医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生命意义之间起遮掩效应
遮掩效应和中介效应的区别在于:自变量可以通过中介变量对因变量产生作用,控制中介变量的话,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效应会变小;而遮掩效应正好相反,控制遮掩变量的话,则会增加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效应。
本研究的相关分析和模型检验结果显示,负性生活事件对生命意义的消极影响并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受到遮掩变量——基本心理需求的抑制所致。也就是说,如果医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困境对其生命意义感的负面作用会大大地增加。这与近期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6]。
由于人生挫折的不可避免性,应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自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上:人际关系良好、生活自主性强、工作胜任力高的医学生,他们的心理需求满足程度更高,可以在困境中承受痛苦并努力自我拓展,从而获得人生的意义感[27];而缺少人际支持、不能自主决定、效能感低的医学生,他们基本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在面对如新冠疫情、医患矛盾等人生困境时,难以承受压力而导致生命的无意义感等[28]。
生命意义之于医生,既意味着对病患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也是对自我生命的保护和珍爱。因此,生命意义是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心理资本。本研究揭示了其与负性生活事件、基本心理需求之间的关系,对于医学生的生涯规划、危机应对和生命教育,具有理论和实践的价值。理论上,本研究验证了以基本心理需求是否满足为核心的生命意义形成机制模型的正确性,和自我决定理论在生命意义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实践上,医学院校可以通过促进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来激发医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提高他们的心理抗逆性,如创造自主环境以培养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控力,改变控制和高压的管理方式,鼓励学生制定个性化的目标,等等,从而使医学生获得心理成长,提升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