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源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
2021-11-04杭州制氧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徐佳俊劳利建
杭州制氧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徐佳俊 劳利建
1 背景
按照巴黎协定的约定,其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具体到碳排放量的指标,经过推算,到2050年全球必须实现碳的0排放甚至负增长,而实现这一目标就意味着氢能源必将被广泛地运用在各行各业中。
2 氢能源的应用
在过去50年中,氢能源曾有两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和90年代气候变化逐步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以往大家曾经热衷于讨论用氢燃料取代化石燃料的可行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环境问题愈发紧迫的今天,氢能源产业的应用逐步走向成熟。
1)氢燃料电池。韩国现代的第二代NEXO氢燃料电池汽车在2019年正式发售。2020年6月,日本丰田联合了中国国内六家汽车厂家(第一汽车、东风汽车、广汽和北京汽车等)成立了联合燃料系统研发公司,专注于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研究,而丰田自产的氢燃料电池汽车—Mirai的升级版也预计在2020年发售。氢燃料电池系统具有零排放、续驶里程长、燃料加注快的典型特点,在汽车产业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此外,除了汽车领域,氢燃料电池系统对远洋航运也有重要作用。远洋航运产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的2.5%左右,如果需要实现减排目标,必须要寻找新的能源供应方式。根据美国绿色运输委员会(Council on Clean Transportation)对往返中美两国之间的航线研究,这些航线均具备采用燃料电池驱动的可行性。
2)采用氢气代替天然气作为民用也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其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利用现有的天然气供气管道。根据英国一家公司的评估,目前的天然气管网能够兼容最大20%比例的氢混合燃料气,并且只需要经过一定的升级改造,管道气管网就能同时兼容天然气和氢气。在一些西方国家,如澳大利亚、英国和德国目前均在尝试这一理念。2020年5月份,德国的管道气运行公司公布了一项计划,将升级改造总计1200km的天然气管道,该项目预计2030年完工。
3)在工业中代替原本采用的碳元素及其化合物作为还原剂。这一潜在应用主要在于炼铁产业,采用氢气代替原有的CO还原氧化铁,从而避免CO反应成为CO2最终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目前世界著名的几家钢铁公司,如阿塞洛-米塔尔和LKAB以及瑞士大瀑布电力公司均已立项验证这一方案的可行性。
3 氢能源的不足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氢能源系统的建立也要面对重重困难。
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在于氢能源的能源密度虽然具备一定优势(以质量计),但由于氢的密度较低,如果以体积计算,氢的能量密度反而不如目前市场上的任何一种化石燃料,见图1。
图1 能量密度
如图1所示,以质量计算时,氢的能量密度是天然气、石油的三倍左右,是氨和甲醇的六倍,但当以体积计时,唯有压缩氢或液化氢的能量密度比常用的锂电池和锌-镍电池略高一点。这就意味着以氢气作为驱动的效率其实并没有期望中那么高。根据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Committee on Climate Change)的估计,考虑同样来源于风电的前提下,一辆采用电池驱动的汽车可以将风电输出功率的86%转化为汽车的动能,而一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以目前的技术水平仅40%~45%。此外,氢燃料电池汽车也不能像普通电动车一样可以在家充电,而是必须去加氢站。而加氢站的安全风险大,工程难度高,目前仅在美国、日韩等少数国家才有配置。
在这种情况下,目前电动车的普及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氢燃料电池汽车。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仅有112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使用,主要在日韩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而对比之下电动车已经有510万辆,并仍在飞速增长。2019年,仅国内电动车的销售量就达到了120万辆,占总汽车销售量的4.7%。而在欧美国家这一比例更高,如挪威一半以上的汽车销量都是电动车。对比之下,氢燃料电池汽车在2018年的销量仅仅4000台。
虽然理论上氢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比目前常用的锂电池高,但从目前汽车厂家公布的数据情况来看,这一优势并不明显。以目前丰田旗舰车型Mirai为例,其续航官方数据仅为502公里,而其储氢罐为121升;本田Clarity车型储氢罐141升,续航官方数据为565公里。由于其储氢罐体积远大于汽油车,氢能源汽车的内部空间反而更加逼仄。相比较而言,目前Telsa的入门车型Model 3的基础版续航为468公里,增强版续航为668公里,车内空间也更大,实用性上优势非常明显。在氢燃料电池本该更具优势的大型长距离运输行业,其高能量密度的特点在技术指标上依旧没有体现。以目前韩国现代的一款氢燃料电池重型货运卡车为例,其续航仅400公里,而对比Telsa发布的重型货运卡车Semi的官方续航数据高达800公里。
采用氢能源代替天然气的方案也同样面临挑战。由于民用天然气主要用于日常加热:烧水、采暖、烹饪等等,以英国为例,其每年消耗的天然气热值约在880T(1012)WH,是其电网输送电量的两倍,如果考虑全部采用电加热代替,就意味目前的发电能力及电网载荷远不能满足要求,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升级和扩建。虽然相比较而言采用氢气代替天然气需要的管网升级花费比较少,但考虑到氢气的来源,比如来自水电解,考虑到水电解装置50%~70%左右的效率,发电量的缺口反而会进一步加大。
4 氢气的制备
和现有的化石燃料不同,氢并不能直接从自然界中取得,氢的制备同样需要高额的设备成本和能源消耗,目前主要的制氢方式包括:
1)目前主流的制氢方式是通过蒸汽转化(CO+H2O=H2+CO2),但其过程会释放大量的CO2。目前全球几乎所有7千万吨氢均来源于此工艺流程。和氢能源本身给人的完全绿色环保不相称的是,通过这个流程每生产1吨H2,将排放5~7吨CO2到大气中。这样的氢其实并不能真正称为绿色能源。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通过这种方式制氢的成本平均在10元人民币/千克左右。
2)为了实现环保目标,针对目前的氢气转化流程的更新方案中增加CO2的回收装置—CO2通过回收系统被回收压缩后埋到地下或者深海中,虽然其中无法避免会泄漏一些进入大气,但总体符合环保理念。挪威能源公司Equinor于今年7月宣布将在英格兰北部建立迄今为止最大的制氢工厂,即采用此种蒸汽转化+CO2回收的工艺流程。日本规划中的主要制氢方案也是采用此类工艺:在澳大利亚的产煤区制氢,CO2就地深埋,再将氢压缩或液化后运回消费。这种制氢方案的成本根据原料的差异变化较大,在15元人民币/千克~25元人民币/千克之间。
3)真正完全的“绿色制氢”目前仅是水电解制氢。水电解后产生氢气和氧气,不产生其他的环境污染。而水电解制氢的成本随电价波动幅度较大,通常在18元人民币/千克~35元人民币/千克,是三种制氢方式中成本最高的。
即使如此,水电解制氢的发展潜力却是最大的。在设备投资成本方面,在过去的五年中,水电解制氢设备造价平均下降了40%,尤其国内生产厂家的成本优势更加明显。以标准型50Nm3/h水电解制氢装置为例,国内厂家的预算约100万元人民币/套,而欧美品牌的造价约为600万元人民币/套,未来设备成本持续走低是必然趋势。
运行能耗成本方面的趋势则更为乐观。目前随着风能、太阳能发电的逐步普及,其规模效应已然凸显。在过去的10年中,此类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已经下降了85%(见图2),已经远低于传统的燃煤发电。
图2 发电成本
这就意味着电解制氢的成本在这一趋势下具备进一步降低的可能。根据目前的趋势估计,到2050年,电解制氢的成本可以进一步降低到5元人民币/千克~12元人民币/千克,明显优于其他的制氢工艺。
5 结束语
氢能源将在未来的能源规划中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 (Hydrogen Council)的估计,到2050年,氢能源消耗将占全球能源总消耗的18%。各国政府对氢能源的关注度正在明显提高,德国6月10日宣布了一项70亿欧元的资助项目,旨在奠定其国际氢能源技术的领导地位。欧盟透露的另一项计划中,规划了一个40GW的绿色氢气站。我国政府规划到2030年,全国将有100万台氢燃料电池汽车,而日本计划到2050年氢能源的成本将下降到目前的1/10。
虽然氢能源具能量密度更高,与现有基础设施有一定兼容性等优势,作为目前仅有的完全环保的燃气,其完全取代化石燃料目前的地位却不太现实。经过上文的分析,氢能源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电能而已,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其效率必定比直接利用电能更低。就目前的趋势来看,仅在那些电能力所不能及的领域,才是氢能源真正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