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新液辅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Meta分析❋
2021-11-04禚昌红张道伟司国民
禚昌红, 张道伟, 司国民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2.寿光市中医医院,山东 寿光 262700;3.山东省立医院,济南 250021)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多指在胃肠黏膜发生的炎性缺损,病变可深达黏膜肌层或者更深层次,其常发部位多为胃、十二指肠等[1]。临床本病常以上腹痛为典型症状,其疼痛多反复或周期性发作;而PU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在各个年龄段中,以20~50岁的男性居多且多易复发[2]。目前针对PU的药物主要包括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药物等;康复新液作为一种纯中药生物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PU的临床治疗中。本文运用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康复新液辅助治疗PU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旨在提供更多循证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计算机系统检索维普、万方、中国知网、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再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补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中文检索词包括“康复新液”“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溃疡”“随机对照试验”,英文检索词使用“Kangfuxin Liquid”“gastric ulcer”“duodenal ulcer”“peptic ulcer”“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检索时间限定为自建库至2019年5月。
中文检索式#1:消化性溃疡 OR 胃溃疡 OR 十二指肠溃疡;#2:康复新液;#3:随机对照;#4: #1 AND #2 AND #3。英文检索式#1peptic ulcer OR gastric ulcer OR duodenal ulcer ;#2:Kangfuxin Liquid;#3: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4:#1 AND #2 AND #3。
根据各数据库检索特点在中国知网检索策略上进行修改,此外手工检索临床试验论文报道或综述中的相关参考文献。
1.2 文献纳入标准
研究类型:临床上关于康复新液辅助治疗PU的随机对照试验,无论是否采用盲法;文献研究对象诊断标准符合公认、权威的标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口服治疗,而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康复新液口服治疗;结局指标:主要指标:临床疗效,次要指标:胃镜疗效、复发率、Hp根除率、不良反应等。
1.3 文献排除标准
非PU的随机对照试验,如动物实验研究、综述类、会议论文、基础研究以及Meta分析类等文献;数据不完整或者错误、重复发表等文献。
1.4 文献质量评价
文献质量的高低与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有关,故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条目,包括随机方法、隐蔽分组、盲法等[3]。由两位研究者使用Revman5.3软件中设定的文献偏倚风险评估表格进行风险评估(低风险、未知风险、高风险)。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统计,其中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使用相对危险度(RR)、加权均数差(WMD)表示,两者均以95%可信区间(CI)表示;采用I2检验行统计学异质性分析,如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满足条件需为P≥0.1、I2≤50%;若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满足条件则为P<0.1、I2>50%;采用漏斗图分析是否存在发表偏倚。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图1示,通过对数据库检索初步得到相关文献156篇,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层层筛选,最终纳入12篇符合标准的文献[4-15]。
图1 文献筛选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表1示,共纳入12篇文献,其中治疗组患者591例,对照组590例,共计1181例。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比较
2.3 文献质量评价
图2示,纳入的12项研究均提到随机分组,仅有1项[6]使用随机数字表法,余未提及具体分配方法。所有研究均未提及对受试者和研究者及结局评价者施盲,也未提及分配隐藏;1项[6]研究提及未出现失访情况,其余研究未提及脱落及失访情况。
图2 纳入研究文献各种偏倚所占比例
2.4 Meta分析
2.4.1 临床有效率分析 图3示,纳入研究共12项,总病例数1181例,异质性检验为(P=0.62,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5,95%CI[1.11,1.20],P<0.00001),结果提示临床有效率常规西药联合康复新液治疗PU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图3 临床有效率森林图
2.4.2 胃镜疗效分析 图4示,在12项研究中,有6项[4-9,15]统计治疗胃镜疗效情况,异质性检验为(P=0.61,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胃镜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1,95%CI[1.05,1.16],P<0.00001),结果提示在促进溃疡愈合方面,常规西药联合康复新液治疗PU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图4 胃镜疗效森林图
2.4.3 复发率分析 图5示,在12项研究中,有6项[5,7,9,11,13,14]统计治疗复发率情况,异质性检验为(P=0.72,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8,95%CI[0.25,0.57],P<0.00001),说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常规西药联合康复新液治疗PU相对于单用西药治疗在降低复发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图5 复发率森林图
2.4.4 Hp根除率分析 图6示,在12项研究中,4项[5,6,9,10]统计Hp根除率情况,异质性检验(P=1.00,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3,95%CI[0.96,1.10],P=0.38>0.05),故结果提示,常规西药联合康复新液治疗PU相对于单用西药治疗在Hp根除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因样本量较小,需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证实。
图6 Hp根除率森林图
2.4.5 安全性评价 图7示,在12项研究中,10项[5,7-15]统计不良反应情况,多涉及口干、口苦、腹泻、腹痛、恶心、皮疹等,程度均较轻,一般停药后症状可自行消失;异质性检验为(P=0.98,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4,95%CI[0.77,1.69],P=0.50>0.05),故结果提示,常规西药联合康复新液治疗PU相对于单用西药治疗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由于样本量偏小,仍需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图7 不良反应森林图
2.4.6 敏感性分析 对临床有效率、胃镜疗效等Meta分析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逐一排除各研究后,异质性检验结果无显著差异,即结论稳定性较好。
2.4.7 发表偏倚 图8示,对纳入12项研究的临床有效率进行绘制“漏斗图”分析,图中显示点状分布基本对称,表示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不大。
图8 临床有效率漏斗图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频发病,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其发生率明显上升,目前本病的病因主要认为与胃酸分泌异常、Hp感染、非甾体抗炎药广泛应用等因素有关,此外应激、不良生活习惯等也可诱发消化性溃疡;而在诱发胃溃疡发生的病因中,Hp感染不容忽视,其可引起胃黏膜慢性、持续性、非可控性炎症,进一步向癌前病变及癌变方向演变[16]。
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因素与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机制,其中防御因子减弱在溃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17]。因此,在应用抑酸及抗Hp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增强黏膜屏障的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消化性溃疡的愈合质量;此外质子泵抑制剂在胃溃疡治疗中的应用,降低了胃溃疡的发病率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18]。
康复新液是美洲大蠊干燥虫体分离提取物精制而成的动物中成药,具有通利血脉、养阴生肌之功效。现代药理证明,康复新液具有抗炎消肿、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血管和肉芽组织生长以及修复各种溃疡和创面的作用[19]。有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对康复新液机制进行了研究。如胡婷婷[20]等发现,康复新液对实验性胃黏膜损伤有保护或促修复作用,其机制与降低应激反应、抗氧化损伤、调节胃肠运动以及改善黏膜供血等作用有一定的关系;陶柱萍[21]等研究发现,康复新液可降低乙醇诱导的溃疡损伤指数,升高超氧歧化酶(S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从而改善胃黏膜损伤。康复新液因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如颜晓军[22]应用康复新液联合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胃溃疡患者60例,与单用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治疗对照,能更好地改善上腹痛症状,促进溃疡面愈合。
本研究共纳入12项关于常规西药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发现,与单用常规西药比较,联用康复新液治疗能提高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有效率,促进溃疡黏膜的愈合,降低复发率,而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故康复新液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本研究丰富了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但本研究同时也提示,在幽门螺杆菌的根除中,康复新液无改善作用,或者有可能与样本量偏小有关,或者与康复新液本身作用机制有关,因此仍然需要进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此外本系统评价尚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纳入的研究质量评价不高,所有研究均未提及盲法及分配隐藏,降低了系统评价的推荐等级,容易造成偏倚,故有可能对本研究的结论造成影响。故应在遵循循证医学要求的前提下,进行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系统评价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随访结果,为临床决策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