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学视角下的西双版纳州巴坡村村寨景观研究

2021-11-04峰,徐博,张

现代园艺 2021年21期
关键词:基诺符号学村寨

肖 峰,徐 博,张 云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

在符号学视角下,村寨景观是由众多符号依照特定结构组成,是人类思想、历史文化的信息载体[1]。文化景观属于符号学领域,村寨景观也属于该领域。村寨景观“符号”是以村寨景观中的各种功能实体,如地形、建筑、水体、植物等为载体,表达一定“意义”的非语言符号形式[2]。

国内风景园林领域关于符号学的研究已较为丰富,符号学在少数民族园林景观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如赵上瑜等[3]依照皮尔斯符号分类学的三分法,对符号学在彝族新园林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毛靓等[4]从语义学、语构学和语用学3 个角度对黑龙江传统村落的符号学特征进行分析,但对直过民族进行符号学研究还较为缺乏,直过民族是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5],这些民族的园林景观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以符号学角度对基诺族传统村寨——巴坡村进行园林景观的研究。

1 研究概况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概况

基诺族是最后被命名的单一少数民族,也是云南省9 个直过民族之一,其语言为基诺语,没有文字,过去多以刻木、刻竹等来进行统计和叙事,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6]。

研究对象巴坡村(图1)位于基诺族乡,是一个传统的基诺族村寨,随着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建设开发了基诺山寨景区。该景区是全国唯一一个最全面、最集中地展示基诺文化并以此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是西双版纳州基诺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之一,也是了解基诺文化最重要的窗口。

1.2 研究方法

符号学诞生于20 世纪初期,最早是由现代符号学的奠基人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和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提出,后由莫里斯(Charles William Morris)在其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完善,三位学者的相关理论对符号学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7]。在景观研究方面,最早在1980 年布罗本特(Broadbent)等学者提出相应的研究建议,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景观的能指与所指关系[8]。

本研究根据符号学理论,按照皮尔斯符号分类学的三分法,对西双版纳州巴坡村的景观符号进行二级分类。第一级分类:依照分类标准划分为景观图像符号、景观指示符号、景观象征符号;第二级分类:根据符号的功能特性和背景意义对3种符号类型进行更加细化的分类研究(表1)。将景观图像符号划分为抽象图像符号和具象图像符号;将景观指示符号划分为功能指示符号和场地指示符号,将景观象征符号划分为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象征符号。

表1 巴坡村景观符号系统分类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景观图像符号

2.1.1 抽象图像符号。抽象图像符号就是指对内容形式进行提炼,总结出来的代表一定文化特征的图像符号,村寨中大多表现为图案图腾,如族徽和乡标,既可以表现民族精神,也能反映出基诺族的文化。

以基诺族的族徽(图2)为例,基诺族的族徽由现代设计师根据基诺族相关符号元素设计而成,在整体上呈一个圆形的大鼓状,中心由15 个如同太阳放射状随机排列的大鼓侧立面所构成,在大鼓两侧有2 个鼓槌,这不仅歌颂了基诺人民是从大鼓中走出的民族,也是对刀耕火种生活方式及文化的传承;鼓身围绕中央的月亮花环与四周辐射状的鼓脚所构成的太阳图案,构成了基诺人民对于自然崇拜的精神内核,与鼓体本身也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寓意。因此,基诺族族徽便成为了基诺族的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民族象征。

2.1.2 具象图像符号。具象图像符号是指在村寨景观中通过具体事物形象描绘的图像符号,村寨中以建筑装饰和民族服饰居多,如基诺族服饰的头饰、上衣、基诺大公房等。

以基诺族男子传统服饰上衣后背装饰图案(图3)为例:(1)日月花饰基诺语为“波罗阿波”,意为团花,是一个整体造型呈正圆形,直径大约10cm,用红、黄、绿、白等象征着彩虹的颜色的丝绒,绣于18cm 方形的黑布,彩线条由中心呈放射状向外展开,有的锐利明朗,好似太阳放射光芒,有的又线条平缓含敛,像月光般柔和。日月花饰旁往往还加绣有兽形图案或几何形花纹进行点缀。日月花饰是基诺族男子成年的标志、爱情的象征。日月花饰整体上的方圆结合,是太阳、月亮以及大鼓形象的演化,不仅表达了基诺人对太阳、月亮等大自然的崇拜,也是对祖先崇拜意识的反映。(2)彩色横条纹是基诺族男子无领对襟白砍刀布小褂、小褂前襟、胸部、臂、腕部等位置的彩色条纹装饰图案。这些彩色条纹宽窄不一,色彩丰富,有的以红、褐、灰为主调,有的以蓝、绿、紫为主色调,在多种色彩中,加入宽度不一的黑、白中性色,它们排列紧密,色彩和形状类似彩虹纹样。与日月花饰对自然的崇拜不同,彩色条纹则源于民间故事传说:一位祖先老奶奶将彩虹裹到一位受磨难的姑娘身上,使她幻化成了美丽的仙女。基诺族人希望彩虹可以如同传说一般消除身上的灾难,便把彩虹绣到服装上。民族服饰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的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的象征符号和身份标志[9]。

基诺族服饰不仅是身份的标志,还是基诺族色彩运用的代表,其中红色代表太阳,给人以生命和希望;白色代表月亮,象征着安静、纯洁;黑色代表夜晚,象征着神秘;黄色代表金色的光芒,象征着太阳或是彩虹的光辉灿烂;蓝色代表海洋和河流,象征着生命的源泉[10]。

2.2 景观指示符号

2.2.1 功能指示符号。功能指示符号在巴坡村中多用于日常的生活中,有着特定的意义与功能,能够直观表现出基诺人民的日常生活习俗的组成部分或是构件等。常见的功能指示符号如木刻和狩猎的警示牌等。木刻如今还可见于村寨和景区中,而捕猎警示牌因狩猎活动被禁止后残存较少。

以狩猎警示牌为例,从资切①和沙晓桑②口述中了解到一般分为2种指示牌:一种为基诺语“阿搓”(图4),另一种为基诺语“阿粗”(图5)。“阿搓”是一种分叉的枝条所制的捕猎指示牌,枝条插入土中或捆扎在树上,将分叉的长枝段指向狩猎范围位置,或在长枝段位置用其他的枝条捆扎成“V”形,形成类似于现代指示牌中的箭头符号,这种指示符号较为简单,一般用于工作量较小的狩猎活动;而“阿粗”捕猎指示牌就较为复杂,其整体的造型与原始的寨门类似,用竹子做成类似于“口”字形的门洞放置于中央,门上悬挂达流,门两侧放置带有倾角的且高度约为1m 的竹签子或竹竿子,以示意其不进山,同时也表示其该位置有捕猎夹或者其他狩猎的工具,警示前去的人,该种捕猎指示符号较为复杂,一般用于工作量较大的狩猎活动,同时也带有基诺族对于自然敬畏的感情色彩。

2.2.2 场地指示符号。场地指示符号则是指对空间进行划分界定的具有指示性的符号,例如边界、院落及相应建筑物、构筑物等。

以划分边界的寨门为例,巴坡寨的寨门,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如今的巴坡村的寨门分为2种:(1)作为村寨居民主要通行通道的寨门(图6),功能以村寨居民通行为主,整体上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上基本均为现代复合型材料所制,顶部整体造型是传统基诺民居建筑屋脊“扩补”③形式,屋脊正中间为象征着家庭健全和睦的神圣装饰物“彩坡”④,而屋脊“那帕”⑤和“者贝”⑥位置为暖色调族徽,门楣部分村名居中,两侧为基诺大鼓装饰图案,而门柱部分前端为基诺传统日月花饰图案,后端为基诺建筑上辟邪、招魂用的“天梯子”图案;柱子整体色彩上,前柱以蓝色为主色调,弘扬基诺族祖先飘洋过海、繁衍后代的民族精神,后柱以暗红色为主色调,既是民族服饰上的色彩,也是基诺族质朴生活方式的表现。

(2)基诺山景区进出2个寨门。此类型的寨门与前面所提及的村寨居民使用的寨门不同,是为营造景区特色而修建。为提高景区的特色化、民族化及现代化,在整体的造型设计上加入了汉族等多民族现代设计理念。入口寨门(图7)整体的造型上为了将大鼓这一象征符号体现出来,设计成一个开口鼓体,在鼓体的外缘为太阳发散的装饰,预示着基诺族对太阳的敬畏,同时也暗喻基诺族祖先玛黑玛妞正是在鼓里生存下来的传说,意味着穿过鼓门见证基诺历史和文化的景区主题思想。出口寨门(图8)相较于入口寨门,造型更为复杂,设计上采用多组大鼓和牛角装饰,烘托景区对于游人的留恋会如同大鼓声响般的荡气回肠。无论是巴坡村传统的寨门的变迁,还是景区寨门对于基诺元素的运用,都反映出了巴坡寨村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同时,将民族文化通过寨门这一符号传达给其他各族人民,也起到了传承和保护的作用。

2.3 景观象征符号

2.3.1 非物质文化象征符号。非物质文化象征符号是指巴坡村寨中以非物质形态组成的具有特殊文化象征寓意的景观符号,常见的非物质文化象征符号如基诺大鼓舞、阿嫫腰北传说、特懋克、奇科布谷等。

以基诺大鼓舞(基诺语“厄扯埚”“司土埚”)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作为一种动态的古籍,是最具民族特色和文化的象征符号,该舞蹈是在基诺族“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仪式活动中拓展和发展出来的具有文化性和艺术性的集体性舞蹈[11]。在巴坡村大鼓舞一般只在特懋克节(打铁节)、祭献家神“铁罗嫫嫫咪遮”和卓巴、卓色上新房3种情况下才能进行。以基诺族最为隆重的节日特懋克节为例,节日当天在基诺山寨的太阳广场上,伴随着村寨长老卓巴敲响大鼓声后,穿戴一新的村民们便开始了一年中最为重要的剽牛仪式和祭大鼓活动。仪式后,“七长老”依次而坐,由卓巴念祭鼓词并敲响大鼓,带领各族人民跳起欢快的大鼓舞,奏唱辞旧迎新的歌曲。在欢快的舞蹈中,既表达了对基诺创世女神阿嫫腰北的敬仰,同时也是对基诺文化的传播、对族群记忆的延续和对外界事物的相互联系。

2.3.2 物质文化象征符号。物质文化象征符号是指巴坡村寨中以物质形态组成的具有特殊文化象征寓意的景观符号,常见的物质文化象征符号如达流、五神柱等,以“卓巴房”中的五神柱为代表。

五神柱是“卓巴”这一基诺族村寨第一寨老所居住的传统建筑“卓巴房”中的最具标志性、象征性构筑物。通过桑切口述及杜玉亭先生的研究了解到,卓巴房的五神柱分别是指生命柱(家神柱)、野兽柱(兽神柱)、大鼓柱(寨神柱)、水牛柱(神女柱)和黄牛柱(父神柱)等,各柱子的空间布局情况(图9、10)装饰形式及象征意义大致为:

(1)野兽柱:位于建筑门堂的东侧,该位置摆放着各种被狩猎回来的动物骨头,其骨头越多象征着家中男人勇气越强、能力越强,对抚养家庭的责任心越强,一般女子不允许在该室活动。

(2)大鼓柱:位于西侧,柱子上悬挂着寨老所用的大鼓,不能放置其他的杂物,一般多为祭祀祖先和卓巴、卓色上新房时使用。

(3)水牛柱:位于建筑门堂东北侧,是为了祭奠女神以色咪拷(贝壳姑娘)设置的柱子。因在祭祀时将水牛栓在一楼该柱的位置、二楼进行祭祀活动而得名。

(4)黄牛柱:位于建筑门堂西北侧,是专属于神职家长的柱子,作为上新房时使用的装饰构筑物。由于进行仪式活动时将黄牛拴在一楼该柱位置、在二楼开展相应的活动而得名。

(5)生命柱:建筑的中心构筑物,位于建筑中部的火塘附近,是于育龄妇女之用的柱子,在基诺语中也称为姑爷柱,该柱名称来源有2种说法,一是人们认为造人女神把人的魂置于母腹时必经此柱。所以,产妇分娩后必须在此住到婴儿脐带脱落,然后移到正厅住满1 月,其间不能进自己的居室,还要按造人女神的意旨遵守数十条禁忌。二是来源于基诺民间故事:两个相爱的人由于家庭原因不能相爱,女子被锁在屋内,男子出于对女子的喜爱,致使男子只能选择天黑从屋檐处爬入,从火塘旁的柱子滑入该建筑于爱人相见并发生关系,在天亮前从该柱子返回到建筑外,正是因为如此,女子有了后代,有了新的生命,便把该柱子称为生命柱。

五神柱的设置是基诺族以卓巴为轴心的基诺族寨老(长老)制政体基本结构的体现,同时也是基诺族万物有灵和多神崇拜的的集中体现[6]。

3 讨论与建议

3.1 符号学视角下巴坡村景观研究的讨论

随着国家对传统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特色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国民经济的稳步提高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促使许多民族村寨被开发,然而缺乏正确、恰当的方式方法,景观符号的提取和利用不当,常常造成民族村寨景观符号系统使用混乱的现象,致使部分民族村寨景观受到一定的破坏和影响。

本研究从符号学的视角,在景观图像符号、景观指示符号、景观象征符号3 个层面上对西双版纳州基诺族巴坡村村寨景观符号构成进行解读和研究时发现,通常情况下,各类景观符号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景观图像符号可以包含景观象征符号的内容,景观指示符号类型中也可以有景观图像符号的表达[12]。巴坡村中的景观图像符号通过具象或抽象的图像来表达基诺人民对于自然的崇拜之情、对于祖先的崇敬之意,既能美化环境又能赋予村寨基诺文化气息。景观指示符号在人文和精神层面有效地指示村寨空间属性以及具体的功能作用,使游客和村民更好地认知村寨空间。景观象征符号形式与内容的表达有世俗的某种约定关系,通过这种世俗约定的景观符号来表达村寨的文化内涵,从而完美地将艺术与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13]。

3.2 巴坡村景观符号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随着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在外来文化与基诺族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坡村基诺文化。通过符号学对村寨景观进行研究分析,初步发现部分原有景观符号被外来的文化同化或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失去了景观符号的原真性等问题。本研究结合对巴坡村现状分析,从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出发,提出在保持村寨景观整体风貌、基诺族文化保护传承、村寨景观空间修缮与调整、旅游开发与利用等符合巴坡村景观符号保护与传承的4 点建议。

3.2.1 保持村寨景观整体风貌。通过对村寨的色彩、建筑风貌、空间布局等景观符号进行整体性的协调统一,有效保持村寨的自然景观特征、人文景观特征,包括共同构成的历史、科学、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特殊价值,在保护好自然环境的同时也保护了村寨的文化资源。

3.2.2 基诺族文化传承与保护。通过对巴坡村景观符号进行提取,对相应的图案图腾与文化活动等进行梳理分析,构建以村寨为依托、景区协同参与的“基诺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平台”的公共文化空间,如体验馆、展示馆等,并加入一定的公众参与项目,使游客感受独特的基诺民族风情,体验真实的基诺族民间文化,感受浓郁的基诺族文化氛围,丰富景观空间和延续民族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遗产。

3.2.3 村寨景观空间修缮与调整。对巴坡村中的原始村寨景观空间部分不予改动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对部分区域破损的建筑物、构筑物等景观符号等进行修缮与调整,在保留原始景观风貌、完善部分缺乏景观符号区域的同时,将一些现代生活的需求引入村寨景观空间,使村寨景观在历史环境保存与现代生活需求之间达到均衡,以改善和提高基诺族村寨景观的文化价值与符号意义。

3.2.4 旅游开发与利用。对巴坡村的旅游资源与景观符号系统进行整合分析,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策略,如将商业活动的区域划归于景区部分,既能提供配套设施,又不破坏旧寨原始风貌;旧寨部分以保护和展示基诺族景观符号为主,如设置相应的展示馆等;完善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如游客中心、公厕和指示牌、垃圾桶等景观小品等,实现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基诺族对于数字的应用,以奇数为多,其中以7、9运用较多,7 象征着女人的灵魂,9 象征着男人的灵魂,是对祖先的崇拜之情,而数字15 为现代设计师对于太阳放射自由排列组合运用所制。

注释:

①资切,男,基诺族,原西双版纳州基诺族基诺山乡文化站站长。

②沙晓桑,男,基诺族,西双版纳州基诺族基诺山乡文化站站长。

③“扩补”,意为屋脊,其装饰十分重要,它是与族籍、地位和生命等符号密切相关的神圣点。

④“彩坡”,意为头发,装饰在“帕卡”上扬两角和交叉下夹角处的用笋壳和茅草扎成的饰物,即基诺族头发剪成三撮毛的标识。

⑤“那帕”,意为耳环,装饰在“帕卡”下垂两角的饰物,基诺人穿耳眼戴耳环的标识。

⑥“者贝”,意为人在的地方盖起来,装饰在屋脊下房屋两端山墙位置的三个月牙形标识,月牙的弯口一个向正上方,其余两个各向左右,呈三角形放置,为吉祥、护佑符号。

猜你喜欢

基诺符号学村寨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全国应用符号学与多模态研究论坛征文通知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翻译符号学的三域问题剖析
做一回基诺人
锅巴粥
基诺山“森林交换”的环境史研究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
记忆中的基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