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众行为需求的城市公园视觉元素提取与设计研究
——以昆明海埂公园北部滨水绿地改造设计为例

2021-11-04张心宇李煜白天

农业与技术 2021年20期
关键词:树池滇池游人

张心宇李煜白天

(1.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2.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引言

大众行为,可以理解为普遍人群的行为特征,这种行为特征不仅包括人在空间中的行为需要,还包括人在使用空间时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征。对不同空间中的人群的行为习性和心理需求的了解,是体现人性化设计的前提。视觉元素是指由点、线、面所组成的物质,此三者之间相互搭配重组所构成的带来不同视觉感受的元素。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城市公园的出现,千园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公园建设时缺少考虑大众的行为习性、心理认知度和游人所想要的效果,对人们在视觉方面的考虑也有待提升,打造具有独特性的园林也就成为设计者们必须要考虑的重点。

1 场地概况

场地位于海埂公园北部滨水绿地,占地5.19hm2,现状为一片空旷平坦的草地,装配有临时性简易儿童游乐设施及部分可移动性商铺。场地整体利用度低,过于空旷且没有可直接休息性的座椅或凉亭,不能满足游人的游憩需要。园内游人在周末时数量较多,工作日人数较少,冬季和春季到此观看红嘴鸥的外来游客较多。

为了使海埂公园北部滨水绿地改造工作合理顺利地进行,笔者分别在2020年12月31日(周四)和2021年3月7日(周日)实地调研考察海埂公园,观察不同性别、年龄等人群行为。通过观察,周末游园的人数较多,环湖路上也多了许多摆摊的商贩,也有不少组织活动的团队。滇池沿岸采用硬质驳岸,水势较大,因而会打湿靠近驳岸处的路面,使得岸边设置的休息座椅不能达到休憩之用;整个场地因为缺少休息的座椅和亭子,游人只得践踏草地,使得草地受损严重。

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不同类型的游客进行了调查,调查人数为33人,其中,男性为17名,女性为16名;年龄段在7~65岁不等;分别对其在游园目的、入园位置、来园频率、入园时间段、到园方式、场地现状不足之处、现状满意度及期待入口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问卷结果见图1。

图1 问卷调查结果

2 视觉元素的提取

整体场地的设计是从南宋马远的《十二水图》中获取的灵感,从水图中可以感受到水的不同形态、美感和韵律。将不同的水体形象抽象化构成了场地主要道路的形态。入园首先看到的雕塑水景是结合了西山与滇池的意象,将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视觉冲击的视觉元素。入口两侧的浅水池和树池座椅的结合是由浪花及水波纹带来的灵感,入口铺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朵朵的浪花像天空中洁白的云朵,浅水池深度仅有20cm,水底是鹅卵石铺地,能带来清凉舒适的感受。整个景区的制高点是滑板区的高空廊架,从上空看廊架仿佛是一只正在飞向滇池的海鸥,站在廊架上俯瞰滇池和西山的美景也别有一番风味,见图2。

图2 元素提取

2.1 基础性视觉元素

对于视觉元素,在园林设计当中的基础性视觉元素的应用是现阶段园林设计当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方式[1]。点的运用如灯的设置,不仅是照明工具,也可以起到美化景观的效果;笔直的线条和蜿蜒曲折的线条也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面的元素是通过点、线元素的重复形成的,水面低于地面的良好应用可以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提升游赏者的好奇感。

2.2 色彩视觉元素

园林景观中的色彩应用首先要考虑与整体环境色调的统一协调,并且要有色彩的主次之分,对明度、彩度、色相都要考虑。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绿色是整个布置中的一个最基础的颜色[2]。

3 主要设计内容

3.1 总体布局

海埂公园北部滨水绿地的改造以提升场地趣味性为主,在设计中考虑游人在游园活动中的行为参与和精神参与,将《十二水图》中的水体形象进行抽象运用设计出场地平面图,见图3。场地通过一个闭合型环路连接,并且形成跑道和园路结合的形式,主路总宽度为5m,其中有2m宽红色塑胶跑道,与灰色混凝土路面形成对比,使道路与慢行道更具联系性。入口设置山水雕塑,吸引游人视线;密林区的茂密植被透过稀疏的光斑,蜿蜒的线条组成了密林区的幽静小路;如波动的涟漪一般的环形座椅和铺装构成了亲子活动区的基调;中心景区的环形廊架结合下沉式草坡满足人们休息的需要,山峦似的草坡起起伏伏,形成一个个具有私密性的小空间;安静休息区提取游鱼的形象,鱼鳞状的树池围合着鱼尾形的长廊;水广场回旋起伏的线条流动感极强,清浅的水池中设置了形似鱼跃龙门的雕塑,给人带来清凉。

图3 海埂公园北部滨水绿地总平面图

3.2 人群动态活动

入口景观设计选用当地的观赏植物围合在望海路南侧,组成植物组团,相较之前狭小不明显的入口,植物景观给人一种更加自然、富有活力生机之感,在视觉效果上更为直观,也变得更为开敞式。在场地的利用上也有所提升,并且还结合滇池和西山的形象抽象为入口主景水池雕塑,借此营造出昆明的山水文化意境,为公园起到画龙点睛之笔。

密林区位于场地北部,距滇池较远,保留了原场地内的古桉树群,植被茂密有良好的遮风作用。漫步在密林之中可以看到大小形状不一的座椅和浅水池,整体空间是静谧、安逸的,有较强的私密性。亲子活动区是动态性很强的区域,设置了许多儿童游乐设施,包括沙池、滑梯以及攀爬设施等。在设置儿童设施的同时安置了供大人休息的座椅,防止出现大人疲惫无处休息的现象。凉亭结合半环形座椅设置在靠近边缘的位置,方便游人观赏和交谈。滑板场给热爱滑板的青年带来了无限乐趣,不同的板池设置在场地中央,周边设置观众座椅,满足了青年展示滑板技术的心理需求。互动墙增加了设施的利用性和游人的接触性,从路边走过的人都会靠近观看或者动手接触互动墙,从而达到游人与场地的互动性。水广场的下沉浅水池不仅能够带来清凉还能吸引游人视线,儿童在水池中欢呼、跳跃,游人坐在台阶上观看所有的活动都使场地活了起来。

3.3 依靠感及私密性景观

花圃区的文化景墙设计思路源于古滇国的画册,画册中包含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劳作和祭祀的场景以及一些动物的形象。景墙高2m,不仅具有观赏的功能,还具私密性,游人漫步在其中不用担心被旁人打扰。景墙附近就是中心草坡,草坡高低不同,高的供人观赏攀爬,较矮的则供人休息。

在游客量剧增的周末必然会导致休息设施的缺乏,除了一定量的休息座椅外,还要设置许多隐性的休息设施,如树池边、石头、亭子、长廊矮墙等。当老人游园时,长时间的行走会产生疲惫感,没有休憩的地方,会减少驻足时间和游览次数;在亲子活动区和儿童游乐设施处也应增加休憩设施,大人在陪伴孩子时也需要遮荫避雨休息的地方,如果缺少休息设施,会造成儿童正玩的起兴,大人却疲乏想要离开的现象,这样会大大缩短孩子的使用频率。同时,也要考虑座椅的利用性问题,一些座椅设置在不合理的地方,如靠近滇池驳岸边的座椅,由于滇池海浪大,会打湿座椅和部分地面,此处的座椅设置就缺少对环境方面的考虑。

3.4 视觉元素设计

3.4.1 点的应用

在视觉元素中,点是最基本的元素。点的表达形式有很多,点的线化、点的面化等。本文设计中多处应用点这个元素,由入口广场区域大面积运用点状树池、安静休息区几何形树池、中心景区草坡,密林区植被、亲子活动区涟漪状铺装、滑板场各式各样的板池、水广场上点状树池等将场地有效连接起来,并增加了场地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3.4.2 线的应用

线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整个园区的园路,园路提取了十二水图中的水体形象,打造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闭合环路由2m宽的红色塑胶跑道和3m宽的混凝土路面组成,跑道是场地道路设计的亮点,增加了与下方慢行道的联系性,见图4。

图4 道路改造前后对比

3.4.3 面的应用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面的体现有很多方面。可以将静止的湖面看作是一个面,也可以将园林地面当作是一个面,或者是将紧密排列在一起的植被当作一个面[3,4]。规则面多由直线或规则曲线组合而成,入口广场处圆形树池和草坡、安静区的几何形不规则树池以及亲子活动区环形座椅和铺装既具有直线的力度感,又富于立面更加丰富的形象;不规则的面没有固定的形态,自由性强,具有很强的造型特征和鲜明的个性,创设出悠闲的意趣氛围,带给人流畅、轻快、独特的视觉感受,水广场处流线型下沉水池、中心景区云状草坡以及驳岸处沙滩道路通过改造地势而设计的场所、既充分挖掘了这些不规则形状的特点,利用了空间,又实现了美观的价值,带来独特的视觉感受。

3.4.4 色彩的应用

从植物、铺装、设施等方面合理运用色彩,产生视觉冲击,在心理上使人获得满足的体验。在设计时,植物色彩的搭配没有过于单一,采用大胆的配色与原有植被的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除了运用植物色彩,铺装色块的应用也是园林景观中常见的表现形式。色块的大小、分布,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进而让特定区域展现出符合现代化的设计效果,见图5。

图5 安静休息区色彩应用

4 结语

滨水绿地的功能不单是对环境方面的优化,更是人们日常休憩娱乐的空间载体。因此,在对场地进行设计时要更加注重对人的行为需求的满足,反观现在的许多公园过于注重一些华而不实的形式上的创新,而弱化了其功能上本该注重的以人为本的设计,需要将设计的根本关注点回归到使用者的需求上。

猜你喜欢

树池滇池游人
地铁上的九座城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浅谈城市行道树树池破坏与保护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登神农顶
加强树池覆盖管理
广州市越秀区行道树树池的种类与优劣势分析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中)
行道树树池形式的适用性研究——以南京市相关调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