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特点

2021-11-04陈英张龙方肖军李相生郑子阳葛淑静马建锋蔡慧芸孙铁辉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肠病肠壁结肠镜

陈英,张龙方,肖军, 李相生,郑子阳,葛淑静,马建锋,蔡慧芸,孙铁辉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1消化科干部病区,2超声科,3输血科, 4医学影像科,5普通外科,北京 100142;6张家口市第五医院消化内科,河北 张家口075000)

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IBD)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具有一系列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各种原因导致的部分肠段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系列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肠缺血性改变,包括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 慢性肠系膜缺血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CMI)及缺血性结肠炎 (ischemic colitis,IC)。AMI主要为小肠缺血病变,IC主要为结肠缺血病变[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动脉硬化相关疾病发病率增加,IBD的患病率也随之增加。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认识IBD的早期临床特点,以提高老年IBD患者的确诊率,减少死亡率。

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7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2组,老年组(≥60岁)和中青年组(20~59岁)。老年组45例,其中男性19例(42.2%),女性26例(57.8%);年龄60~92(74.41±2.12)岁;主要临床特点:恶心呕吐15例,腹泻13例,腹痛44例,便血31例,发热6例,便秘27例,腹肌紧张2例;合并动脉硬化45例,合并冠心病31例,合并糖尿病11例,合并手术史12例。中青年组42例,其中男性15例(35.7%),女性27例(64.3%),年龄20~59(43.08±3.73)岁;主要临床特点:恶心呕吐5例,腹泻10例,腹痛38例,便血20例,发热2例,便秘24例,腹肌紧张0例;合并动脉硬化11例,合并冠心病8例,合并糖尿病 2例,合并手术史16例。本研究通过空军特色医学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分析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结果,计算各自例数及构成比,总结老年组缺血性肠病常见特征表现及诊断方法的选择。本研究所应用仪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仪(Definition型,西门子,德国),结肠镜(CF-H260,奥林巴斯,日本),超声仪(PHILPSIU22型,C5-2凸阵探头,频率3~5 MHz,L12-5线阵探头,频率5~12 MHz, 飞利浦,荷兰)。应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腹部增强CT提示肠系膜上动脉内可见充盈缺损,为亚急性血栓,肠系膜上动脉钙化、肠腔扩张、肠壁增厚,箭头所指为肠系膜上动脉内亚急性血栓(图1)。腹部超声提示肠壁水肿增厚,正常结构层次模糊,增厚的肠壁内未见明确血流信号,箭头所指为肠壁水肿增厚(图2)。结肠镜提示局部肠腔狭窄,部分黏膜坏死,形成多发浅溃疡,肠黏膜充血、水肿、红斑及血管网消失,箭头所指为肠腔充血、溃疡及狭窄(图3)。

图1 老年IBD患者腹部CT图像

图2 老年IBD患者腹部超声图像

图3 老年IBD患者腹部结肠镜图像

2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便血、发热及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泻、腹痛及便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2组患者腹部CT提示的动脉硬化、肠系膜血管狭窄,结肠镜下提示的肠壁充血水肿、溃疡形成,血浆D-二聚体升高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2组患者缺血性肠病临床特征比较

表2 2组患者辅助检查结果比较

2 讨 论

缺血性肠病是一组由于结肠、小肠血液供给不足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肠壁局部组织缺血、坏死,从而引起腹痛、腹泻、便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疾病[2]。本病主要病理基础是肠系膜局部血管病变、全身循环血量不足、血液的高凝状态等,近期有手术史、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烧伤、习惯性便秘、肠梗阻及易栓症等为本病高危因素[3,4]。IBD由于累及的血管部位和长度不同,肠壁缺血的程度不同,导致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很大差异,而且病情变化急骤,故诊断难度很大,尤其对于年轻医师而言,极易误诊。以往资料表明,该病患病率不高但死亡率很高,在住院患者中患病率约为0.1%,死亡率却高达60%~1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老年IBD患者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及糖尿病,年龄越大,发生动脉硬化的概率越高,在肠系膜血管硬化基础上,若合并房颤,则左心耳易形成血栓随动脉血流栓塞至肠系膜上动脉,出现呕吐、腹泻及便血等急性胃肠排空症状,若肠缺血不能得到缓解,则肠系膜缺血的范围扩大,缺血受累的肠管可能会延长并加重,进而发展为小肠坏死而危及生命[6]。中青年人血管动脉硬化及心脏疾患的发病率低于老年人,其肠系膜血流速度的减慢更多是由血管外因素造成,如粘连性肠梗阻、长期便秘导致肠壁不同程度地扩张以及肠系膜血运相对不足等,中青年人更容易建立侧支循环,因此临床起病相对较缓且轻。

老年IBD患者肠系膜 CTA和结肠镜检查对于早期诊断至关重要[7],本研究中,老年组与中青年组二者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表现包括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包括肠系膜血栓和肠系膜动脉硬化;间接征象包括肠壁厚度、肠管密度及肠壁强化程度的改变,肠壁内、门静脉积气及肠系膜水肿积液,腹水等其他征象,对坏死肠管的诊断有重要价值[8]。结肠镜检查在老年IBD,尤其是IC患者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价值,尤其对高龄肾功能不全、造影剂相对禁忌、身体状况不允许、基层医院CT等大型设备不具备者,结肠镜检查非常适用。发病48 h内的结肠镜检查可以清晰地了解肠壁缺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的程度,排除肿瘤、炎症性肠病、憩室炎、痔疮等其他原因后,其是确诊IBD的有力辅助手段。腹部超声对IBD的诊断特异性较CT低,2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的升高也是判断血栓及栓塞的重要指标。早在10余年前,Block 等[9]对瑞典某市医院收住院的>50岁且以腹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的研究显示,没有缺血性肠病的患者D-二聚体基本正常,当D-二聚体>0.9 mg/L 时,其对于本病诊断的特异度为92%、灵敏度为60%、准确度为69%。D-二聚体升高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但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10,11]。在老年患者中,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感染等也可能导致D-二聚体升高[12]。

总之,老年缺血性肠病的早期临床表现不一,临床医师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动态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尽早进行腹部CT、电子结肠镜、血浆D-二聚体等适合患者个体特点的检查手段,尽早明确诊断,抓住最佳治疗时机和方法,挽救患者生命。

猜你喜欢

肠病肠壁结肠镜
普通结肠镜检查中缓解疼痛方法的研究进展
综述:肠道微生物与炎性肠病间的关系
CT小肠造影在鉴别克罗恩病活动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急性肠系膜血管梗死中多排CT征象与肠梗死病变分期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利那洛肽联合复方聚乙二醇在便秘患者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中的效果
超声检查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决策的意义探讨
ErbB3在炎症性肠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心理行为干预和技术配合在电子结肠镜检查中意义评价
吃辣条会诱发炎症性肠病?
长期腹泻可能是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