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投资合作现状、展望及发展策略
2021-11-04田原
田原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总体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随着进入后疫情时代,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呈现出总体规模快速增长、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绿色投资合作不断深化、重点区域合作增减、对外投资质量稳步提升互现等特点。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世界一些地区冲突加剧等因素影响,对外投资合作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在世界各国先后出台碳中和战略、我国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加快推进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对助力全球经济疫后绿色复苏、实现国内国际循环融合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我国对外投资合作的发展现状
(一)总体规模恢复增长态势
当前,对外投资合作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但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力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逐渐从疫情阴霾中走出。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对外直接投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三大板块同比增长均超过10个百分点,对外投资合作整体实现提升。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上半年我国对外全行业直接投资增长迅速,投资总额达到7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比2019年同期增长10.2%。其中,对外非金融直接投资539亿美元,同比增长4.7%(见图1)。对外承包工程方面,上半年,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4397.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2%,比2019年同期下降3.3%(见图2)。劳务合作方面,上半年派出各类劳务人员15.9万人,同比增长19.5%,较上年同期增加2.6万人。
(二)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今年上半年,“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持续成为我国对外投资最具潜力板块。投资规模方面,“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前30名的1/2以上,其中新加坡、印尼、越南、老挝和马来西亚排名前五。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393.5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7.9%,同比增长10.6%,比2019年同期增长2%。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2508份,新签合同额592.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3.7%。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的雅万高铁、圣克鲁斯水电站、柬埔寨暹粒国际机场项目等一批重大合作项目有序实施,示范效应不断增强,一批民生项目为东道国民众带来明显获得感。在40个共建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上缴东道国税费超5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37万个就业岗位。
图1 2021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情况
图2 2021年上半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统计情况
(三)绿色投资合作不断深化
随着疫后经济绿色复苏成为国际社会共识,我国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领域合作加快发展,一批新能源企业加速全球布局。据机电商会统计,2020年我国签署境外风电项目为45个,项目金额为48.3亿美元,同比增长16.3%;光伏项目为117个,项目金额为99.9亿美元,同比增长145.0%。我国在阿联酋、黑山等国推进实施了一批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如迪拜光热光伏混合发电等,加速所在国能源绿色转型进程,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持续贡献中国力量。同时,各国对我国绿色投资合作的需求持续增长,投资合作空间广阔。多个国家表达了与我国深化绿色发展领域合作的意愿。如希腊、匈牙利等国政府期待我国新能源头部企业在中东欧地区加大投资。
(四)重点区域合作增减互现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对部分区域的投资合作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一是东盟与我国合作逆势增长。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累计对东盟投资超过1700亿美元,东盟作为我第一大投资目的地的地位稳固。1-4月,我国前十大对外投资目的地中东盟国家占4个(新加坡、印尼、越南和马来西亚);我国企业在东盟签署工程承包合同额达213亿美元,同比增长51.7%,在越南等国新签工程承包合同额增速超过两位数。二是我国对非合作保持稳定。1-4月,我对非直接投资12.59亿美元(非金融类),对非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204.8亿美元,在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中的份额保持不变。三是我国与南亚合作需求受到抑制。工程项目进展迟滞,2020年我国对南亚国家全行业直接投资为8.3亿美元,下降59.8%。其中,斯里兰卡等国降幅超过80%,对印度投资下降15.7%。
(五)对外投资质量稳步提升
当前,我国对外投资质量不断提升。对外承包工程方面,我国依托技术创新、运营管理等综合优势,加快转向高技术含量工程。2020年,我国先后完成巴西美丽山水电站、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项目。第三方市场合作发展势头良好,例如,中国交建与英国公司Atkins就蒙内铁路项目开展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发展。部分工程企业还通过收购产业链方式,提升国际竞争力。对外劳务合作方面,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派出人员主要分布在新加坡、日本、阿根廷等,我国对外劳务合作重要市场的地位日益巩固。外派人员结构不断优化,逐渐尝试输出部分专业人员。
二、我国对外投资合作的影响因素
(一)世界经济疫后复苏仍面临不确定性
全球抗疫取得了一定进展,世界经济增长前景有所改善,但仍面临许多挑战。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警,如果出现抗药性的新病毒或疫苗安全风险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疫情可能会拖得更久,全球经济可能再度恶化。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各国相继推出大规模的财政支出计划,采取不同程度的财政刺激和宽松货币政策,导致金融资产泡沫不断积累,加剧了主权债务风险,全球有可能出现新一轮债务危机,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受到冲击。疫情和大国竞争等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深刻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格局,国际经济“失序”甚至“无序”风险上升,复苏前景堪忧。
(二)全球面临安全和开放的两难选择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世界各国重新思考安全观和世界观,对外经济合作更加倾向于保障安全。受此影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发展,特别是受中美贸易摩擦由冷变热,由局部到全面,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和供应链安全不断受到影响,冲击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机制。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国际投资政策也趋于谨慎。目前,在新能源汽车、5G、互联网等先进技术领域,随着我国越来越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和高科技制造业竞争,可能打破美日欧长期垄断高科技产业主导全球制造业分工的基本格局。在安全与开放的两难选择下,全球进入竞争格局重塑期,对企业“走出去”的时机把握和战略决策提出更高要求,我国对外投资合作需要随着局势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三)新一轮科技革命持续深入推进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革命性变革推动新工业革命到来。大数据、深度学习、无人驾驶汽车、量子通讯等前沿科技加快产业化进程。科学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新一轮创新浪潮与新工业革命深度交互,创造出一大批新的产业部门和产业模式,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大大拓展了对外投资的新兴领域,也加剧了国际投资竞争,对高新技术领域投资合作提出新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打破产业边界,在生产、连接、商业、合作等领域出现了产业深度融合趋势,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融合引发产业链供应链变革,加快打破传统的国际竞争格局,为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拓展更加广阔领域。
(四)世界各国纷纷加快碳中和进程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碳中和目标和近远期行动方案,并将其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推动力。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主席对世界的承诺为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指明了方向,同时,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这就意味着我国对外投资合作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经济普遍受到重创,为推动经济尽快复苏,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推动碳中和为由加快推进碳边境调节机制,提出对部分产品征收碳关税等措施,并拟付诸实践。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和当前碳排放第一大国,碳关税落地将对我对外投资合作产生深远影响。
(五)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任重道远
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到,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立足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提出的,具有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对外投资合作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环节,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肩负着重要责任。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三、我国对外投资合作的前景展望
(一)对外投资合作延续较快增长态势
后疫情时代,我国对外投资合作的内外部诉求仍然强烈,对外投资合作将延续较快增长态势。一方面,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形势下我国对外投资同比增加3.3%,增速远超全球FDI(国际直接投资),反映出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有旺盛的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和国际市场需求。在世界各国经济亟需恢复增长的背景下,外部需求将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拥有14亿人口的我国市场是全球最大市场,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提升,消费规模持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虽然我国制造业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但是我国高端消费市场无法得到满足,消费品生产技术创新不足,附加价值不高,对适应城乡居民需求变化的新产品开发不力。通过对外投资合作可以收购和控制全球高端原材料、半成品或知名品牌产品,强化我国对高端资源的掌控力,满足内需市场升级需求。
(二)共建“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际金融论坛2021年春季会议发布的《2021中国报告》“‘一带一路’国家央行年度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国没有因疫情减少对“一带一路”项目的支持,“一带一路”项目也没有因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而受到影响。80%的受访央行预测,“一带一路”建设将在未来5年内促进其辖区内GDP增长。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后疫情时代,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将更加突出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为重点,以海外各种园区合作平台为载体,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同时,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将取得积极进展,理念引领持续增强,交流机制不断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助力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此外,“一带一路”项目将促进全球经济复苏,这些项目可以为所在国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三)对外投资合作转向区域化周边化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通过强化与周边经济体投资合作,构建与周边区域的小循环有利于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有利于深化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带动周边区域经济体的发展,增强周边经济体在国际上的地位。东盟、东亚、南亚等周边国家与我国地理相邻,同时由于周边国家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了相互之间的产业链互补性,具有很好的小循环基础。不难看出,后疫情时代,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将更加注重与东盟、东亚、南亚等周边地区国家的互利共赢。
(四)对外投资合作收益受到严峻挑战
从风险角度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目前仍在全球蔓延,并在部分区域二次暴发,对于经济和财政的冲击仍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部分国家还面临货币贬值等问题,宏观环境对我国投资收益形成严峻挑战。从重点投资区域来看,东盟各国、南亚和南美洲均面临经济和财政困局,我国在这些区域的投资合作项目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随着各国纷纷加速疫情经济复苏,境外投资领域竞争更加激烈,以电力工程建设领域投资为例,随着全球电力巨头的发展和我国企业海外扩张的加速,电力投资领域竞争激烈,可能影响项目的回报。此外,部分新兴经济体囿于政府治理能力的局限,可能导致计划外成本侵蚀我国境外项目收益。
(五)对外投资合作趋于注重质量效益
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逆全球化以及地缘政治争端多发等复杂国际形势下,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将更加理性审慎。一方面,对外投资将更多流入政治风险相对较低的友好国家,对高风险国家投资将更多采用“多方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方式展开。另一方面,企业会强化投资与经营活动中的合规管理,以适应东道国法律与政策要求。同时,企业将更加重视对外投资效益,市场机制将在投资决策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企业成为真正自主决策的市场主体。
(六)对外投资绿色合作加速推进
随着世界各国碳中和战略相继出台和我国承诺实现碳中和时间节点,加快推动对外投资绿色合作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成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举措。未来,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绿色发展伙伴关系更加紧密,绿色产业、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绿色交通等重点领域的国际合作将持续深化。如以燃煤电站为代表的境外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将加快向更低碳和清洁的清洁能源项目转型发展。此外,“走出去”企业的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境外项目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更加健全。
四、我国对外投资合作的发展策略
(一)推动国内国际互动,强化与国内循环融合发展
后疫情时代,一方面,要通过对外投资合作强化特殊时期国际物资调配和国际产能合作能力,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跨国物资快速通关机制和运输通道。同时,在对外投资合作的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布局规划中要做好风险预警,防范再次受到疫情冲击,保障疫情冲击下物资正常流通,确保全球各地生产基地间产能调配。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诉求,通过对外投资合作持续带动我国优势和富余产能走出去,提升国内资源要素效能,促进我国产能优势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畅通外部要素回流,改善国内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配置,探索对外投资合作服务国内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夯实国内大循环的产业根基。
(二)顺应全球形势变化,优化调整对外投资结构
一是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结构。提升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在对外投资产业中的比重。更加重视在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布局,注重布局国际先进技术、销售渠道、管理经验和知名品牌等价值链中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要素。二是加快服务业“走出去”。引导企业将服务业投资作为培育竞争优势的领域,加大对服务业上游企业投资并购力度,推动“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对外投资布局。三是支持中资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中资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走出去”对外承包工程,开展咨询、勘察、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管理等多项活动。支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形成专利技术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承包高技术含量工程的能力。加快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强信息化业务平台建设,在高技术含量工程承包中积累经验,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三)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完善对外投资区域布局
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仍将是我国对外投资合作的主要载体和重点方向。一是在“一带一路”总体框架下,将东盟作为建设对外投资合作新格局的突破口和示范区。充分发挥我国在数字技术、电子信息等先进技术领域的优势,以数据信息为纽带,以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发展为契机,积极探索与东盟主要国家产能合作新模式,带动数字化跨境制造网络的形成,实现我国与东盟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二是把握疫情下部分地区对我国倚重上升势头,推动对重点区域对外投资合作。南亚是我国经略周边的重点地区和外防输入的重要前沿,近期,随着印度疫情强势反弹,并向周边国家外溢蔓延,南亚地区疫情恶化,严重拖累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建议充分发挥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推进器”作用,加大战略塑造力度和建设性投入。三是坚定打造全球伙伴关系。深化中俄“背靠背”战略合作,持续巩固发展中国家基本盘,运筹好中东、非洲、拉美等重要方向。因国施策,加强与有关国家在经贸、科技和人文等领域务实合作。
(四)防范境外债务风险,创新对外投资融资方式
密切关注各国疫情发展态势,防范他国主权债务风险外溢,要警惕欧洲可能再次爆发主权债务危机,防范美国不断攀升的政府债务风险,关注新兴市场国家高居不下的外债风险。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下部分行业和企业受到严重冲击,企业融资诉求更加强烈的实际情况,除了优化传统融资模式,还要加快创新对外投资合作融资新模式。一是建议金融机构结合行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例如,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特点是周期短(一般建设周期约4-10个月),目前项目融资关闭速度与特险审批要求难以匹配,导致部分项目投保难。对此,建议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例如,调整特险审批口径以支持我国企业投资境外新能源项目。二是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市场。结合全球碳中和新征程发展,不断挖掘绿色金融发展潜力。通过丰富绿色金融工具箱、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下开设“碳排放”通道、推动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等举措,支持企业“绿色”走出去。三是探索“集群式”融资模式。中小企业防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后疫情时代对融资诉求更加强烈。建议创新实施大卖场“集群式”投资、生产加工型“集群式”投资。依托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探索成立中小企业海外发展基金。探索设立私人“集群式”公共投资平台等。
(五)加力提供公共产品,争取更多国际理解和认同
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在抗议合作气候变化全球减贫等方面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不断增强制度性权利,实现义务和权利的平衡,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突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概念,积极开展国际疫苗合作,帮助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应对疫情和重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