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媚俗文化冲击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1-11-03双内青

大学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双内青

[摘 要]媚俗文化的冲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导致他们认知偏差、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和行为异化。文章就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媚俗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1-0133-0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西方国家竭力鼓吹的多元文化思想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各种文化潮流接踵而至,强烈地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信息时代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下,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媚俗文化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人生经历有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辨别和选择能力较差,在价值观的选择和取舍上易存在误区[1]。消除媚俗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是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加强媚俗文化冲击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媚俗文化概述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对文化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解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关于文化的分类,人们也很难给出一个准确、清晰的分类标准。因此,文化可从多种角度去划分,比如时间、空间、品位等。媚俗文化就是从品位角度上划分的与高雅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所谓媚俗,是指讨好世俗的意思。因此,媚俗文化可以理解为迎合讨好世俗的文化。它具有以下四大特征。

(一)商品化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功能本来就是对个人和社会的“教化”,从而塑造个人,引导社会。媚俗文化的出现有利益驱动。王俊莉在《反思荧屏媚俗文化》一文中认为媚俗肆虐的原因是电视娱乐节目的泛滥;投其所好,满足部分受众的需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利益成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金钱至上”的观念从经济领域泛化到一切领域,文化也市场化了。媚俗文化是媚文化与俗文化的统称。在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现象中 ,媚文化和俗文化都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媚俗文化就是一种商品文化,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而不惜牺牲崇高和责任。在其影响下,众多文化活动都以营利为目的和出发点,譬如电视需要收视率、电脑需要点击率、电影需要票房、杂志需要发行量等。

(二)娱乐化

媚俗文化为了取悦大众,博取眼球,以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为主,因而不可避免地沦为娱乐和消遣的工具。其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将娱乐性放在首位,重点突出娱乐性,人为降低了严肃性和真实性。近年来,人们经常看到,电视或网络上,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纷至沓来。各行各业的“名人”“明星”加入其中,台下的观众也参与其中,可谓娱乐社会化和全民娱乐化。“搞笑”和“卖萌”成为一些节目最常见的营销手段,以博取大众的眼球,最终达到娱乐化的终极追求,导致其艺术价值与教育价值的流失。

(三)庸俗化

追求感官刺激的媚俗文化决定了其必然缺乏理性和美感,使受众失去思想的震撼和心灵的深度。一些影视传媒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吸引眼球、挑战观众心理底线上,他们热衷于抢新闻、挖新闻、大揭社会阴暗面,炒作“黄、赌、毒”和“星(影星、球星、歌星等)、性(两性关系)、腥(血腥暴力)”等,导致这些节目庸俗化[2]。在“感官经济”的招牌下,低级庸俗的文化现象大行其道,各种各样的文化垃圾或精神鸦片“粉墨登场”。追求“金钱效应”“权力效应”“眼球效应”“猎奇效应”,成为媚俗文化的常见现象。个别大学的校长或教授为了讨好学生,不惜收罗各种庸俗辞藻,使许多毕业致辞完全流于媚俗,失去教育意义。

(四)时尚化

媚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流传广泛、盛行一时。它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娱乐为主要目的,以流行趣味为引导,常常通过网络传媒、大众舞台和名人效应等途径来传播,亲民效应显著,易于被人们接受和认同。大众传媒有选择地提供一些信息, 或突出某些问题,使受众知道什么是社会上赞同或认可的价值、规范和信仰, 于是受众就被迫接受这一套“定义”或“解释”的约束和指导, 尽量随大流, 采取被整个社会文化所认可的行为方式。这也正是大众媒介的力量所在[3]。由于其迎合了受众的审美趣味,因而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稳固的消费群体。特别是媚俗文化追求时尚,总是通过各种缤纷的形象和华丽的包装,竭力刺激人们的欲望和需要,刻意追求媚艳、尚新、猎奇,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符合大众的口味,颇受大学生青睐。

二、媚俗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冲击

媚俗文化充斥社会,不仅严重污染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环境,使人们的审美趣味庸俗低下,而且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媚俗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知偏差

媚俗文化大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在其影响和诱导下,人们对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无从判别,甚至形成善恶两极的同位合一。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尚未完全形成时期,受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制约,认知能力相对缺乏,辨别事物的能力有限。在媚俗文化冲击下,一部分大学生对世界的认知难免产生偏差,他们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价值取向,产生认知偏差。在他们眼里,感性的、物质的、外在的东西胜于理性的、精神的、内在的东西。因而这些学生往往会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形成错误的认知状态[4],从而出现价值追求错位、知觉结果出现失真、混淆善恶美丑、自我认知缺失等一系列问题。

(二)情感淡漠

高雅文化可以陶怡人們的情操,使人们拥有美好的情感。而在媚俗文化的冲击下,人情变得世俗化和功利化,这就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热衷追星,青睐金钱、财富和美色,对现实的人、事、物则采取冷漠的态度,情感淡漠,兴趣变窄、社交范围变窄、情感反应频度变少。情感缺失乃是当今部分大学生的一大问题。而情感缺失最主要的表现还是不知道感恩。另外,他们对生命情感的缺失也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近几年来,大学生因为漠视生命而导致伤害自身和他人的事件并不鲜见。

(三)意志薄弱

媚俗文化追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严重冲击了大学生的心灵。一些大学生生活混乱,作息时间没有规律,晚睡晚起;吃饭靠外卖,买衣靠网络。他们不爱劳动,只知享受,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力相当薄弱。一部分大学生理所当然地享受家人、学校和社会为自己提供的一切服务,而从不知道感恩,更不感到歉疚。特别是遇到困难时,他们不是迎难而上,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用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而是畏缩不前,生怕吃苦,坐享其成,完全依賴父母和老师。

(四)行为异化

媚俗文化属于一种流行文化,在文化市场化趋势下,其必然摆脱不了商业化运作的负面影响,为了迎合消费者需要,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些庸俗、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这对大学生精神心理和行为方式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一些大学生盲目追逐流行,把平庸化的东西奉为时尚,而深刻崇高的东西却被视为落伍。暴力文化的内容常常会导致一些大学生行为异化,校园欺凌和家庭暴力可谓屡见不鲜。而色情文化不仅让一些大学生陷入恋爱,而且有越轨行为,有的则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媚俗文化冲击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在媚俗文化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悖于传统,道德沦丧、信仰缺失、人性异化。而媚俗文化充斥社会,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在媚俗文化冲击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今高校思政的重要课题。而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我们远离媚俗文化,弘扬优秀文化[5],用先进文化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精神养料,并大力弘扬,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认知

追求经济利益和享乐主义的媚俗文化必然导致一些大学生认知偏差,价值颠倒,是非混淆。要想让他们正确理性地认识事物,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着力引导大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实质。特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载体的国学经典更应该大力弘扬。一个民族的经典是这个民族的印记,是构建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这些灿烂的篇章和飞扬的文字,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大学生在与国学经典的交流中,可汲取营养,让经典文化滋润和熏陶心灵,以提高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识别美丑的认知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情感

文化具有教化和陶冶的功能。媚俗文化对我国一些大学生的审美时尚和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其审美价值观念必然会被误导。一些充满暴力和色情的影视内容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致一些大学生情感荒漠化和审美情趣低俗化现象日益加重。我们必须对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包含了个体对自身、家庭、社会的期待和要求。“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即个人品德;“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即家庭美德;“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即社会公德。通过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着重对大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和社会关爱教育,引导他们成为具有美好道德和高尚情感的一代新人。另外,一定要让大学生远离低级庸俗的媚俗艺术,而欣赏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坚强意志

媚俗文化崇尚金钱和利益,一些大学生在其影响下,必然坠入物质化的深渊,他们追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意志消沉和脆弱。一些大学生耐挫折能力低下,不能承受一点的委屈与挫折,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自身不会想办法克服,而是寻求他助,更有甚者会产生焦虑情绪,做出极端行为。抑郁在大学生中相当普遍,主要由学习、情感、人际等方面的挫折和自我认知偏差引起。由于抑郁导致大学生自杀的现象并不少见,目前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高校应该从正面引导大学生,大力向大学生宣扬杰出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让他们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培养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特别是那些名垂千古、泽被后世的志士仁人,他们为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百折不挠,有着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的斗争精神。作为民族希望的大学生应该学习志士仁人的坚强意志和崇高节操,以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抵制各种诱惑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

(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

媚俗文化不仅给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方面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对其行为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行为反叛,我行我素。在生活方式上, 热衷于追求新鲜事物,微信、微博、快手、全民K歌等软件都能运用自如;他们爱好网络游戏、综艺节目、日韩街头文化等。在衣着打扮方面,他们刻意模仿一些所谓的时尚达人,标新立异。电视节目中奢侈、暴力以及色情的画面和内容,诱发了一些大学生脱离生活实际的高消费、暴力行为甚至犯罪行为。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所在。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和培养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文化具有审美和陶冶性情的功能,传统礼仪能够传播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及精神内核,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在价值取向、性格特征等方面产生巨大作用,从而影响和指导他们的行为习惯。

当前,我国正处于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一些大学生受媚俗思潮的猛烈冲击,其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会呈现复杂化。媚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长远性,消除媚俗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冲击具有长期性。高校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采用多种针对性教育方式,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正常发展,与家庭、社会合力助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其早日成长为有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参 考 文 献 ]

[1][3] 张鲜艳.传媒媚俗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8(18):56-58.

[2] 任献策.三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1(5):88-89.

[4] 吴节义,唐虎兵.媚俗文化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119-122+127.

[5] 樊雪晴.当代青年学生文化观塑成探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4):30-33.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