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汉英旅游翻译策略探究

2021-11-03张焱温红霞

大学教育 2021年11期

张焱 温红霞

[摘 要]旅游翻译要求翻译工作者在跨文化交际意识指导下进行专业的翻译活动,强调旅游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有效传播,为跨文化交流提供直观有效的平台。在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指导下对旅游翻译进行研究,有助于翻译工作者在充分考虑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帮助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山西特有的历史和文化,为旅游翻译工作提供理论和策略的借鉴,同时促进山西旅游文化和世界接轨,使山西本土文化真正实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意识;汉英语言差异;山西旅游;旅游翻译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1-0130-0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在范围和深度上也逐步扩大及增加了。国际旅游业作为国际交流的分支之一,也在不断加快发展壮大的步伐。近年来,山西旅游文化的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到山西旅游的外国游客不断增多。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吸引国外游客并能清楚明白地宣传介绍本地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风土民情就成了旅游行业的工作重点,做好这项工作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做好旅游景点的外文翻译资料。好的旅游景点翻译资料可以吸引外国游客进而带动山西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发展,此外更能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但是,东西方人对事物的思考方式、语言表达等都有很大差异,如果旅游翻译工作不到位,就难以将原文信息有效地传达给游客,甚至会造成理解上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导致影响游客对山西旅游服务的满意程度。因此,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在理解原文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翻译方法,用国际游客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展现山西旅游资源的魅力,尽可能减少因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偏差。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下的旅游翻译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含义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新兴提法开始得到全世界专家学者的关注。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际活动,通俗地讲,就是和外国人打交道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得体交流的相关学问。1959年,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这个理论,他指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

此外,一些学者认为,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其最高境界就是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领,即将自己代入异文化者的心境,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并在充分认识异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观察和思考问题。

(二)旅游文本中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

搜集汉英旅游文本进行对比后我们发现,一般来说,由于中國人形象思维发达,因此在旅游文本中,汉语描述多注重遣词造句,辞藻华丽,情感洋溢,我们常在汉语旅游文本中看到诸如声律对仗、合辙押韵的表达方式。此外,汉语旅游文本中还偏好使用大量四字词组和抒情文字来使读者引起感受上的共鸣。而在英语旅游文本中,由于西方人更重视明确的理性思维,他们认为表达事实性的语句更有说服力,因此英语旅游文本的语言表达更直观可感,用词更强调朴实简洁,行文更重视逻辑和理性,追求的是简单自然之美。此外,汉英语言的差异也表现为由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而导致的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现象。汉英语言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等,因此两种语言中的词汇有时会出现非对应或非重合的现象。特殊的民族文化使汉英语言具有特殊性,如汉语中的传统词汇“五行”“阴阳”“龙凤呈祥”“龙腾虎跃”,新近的流行词汇“蓝瘦香菇”“富二代”“网红”等,在英语中往往找不到对应的词汇或到位的解释,而英语中表示雨后空气中的尘土味道的“petrichor”,《圣经》中被上帝称为“恶魔撒旦”的“great dragon”等同样在汉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来进行匹配。

因此,旅游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旅游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不仅要清除文字上的语言障碍,而且要清除文化上的障碍。旅游翻译工作者应该是“文化的使者”,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以旅游者为导向;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应该以译文为重点,以中国文化为取向。换句话说,旅游翻译应以跨文化意识为最基本的指导方向,在翻译时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同时还要尽可能保留中国文化元素,进而对旅游文本内容加以适当修改和调整,最终达到既能让国际游客容易理解,又能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跨文化旅游翻译中的理论指导

在以跨文化意识为大方向的旅游翻译工作中,如何能既从国际游客的立足点出发,又不完全舍弃中国文化元素?要找到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从翻译目的论和归化与异化理论中得到借鉴及启示。

翻译目的论由德国语言学家汉斯·威密尔提出,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活动实现了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转换,根据不同的目标语境以及不同的目标文本接受者来决定采取何种适当的翻译策略,从而满足目标文本特定的目的需要,通俗地讲,就是结果决定方法。一些翻译目的论研究者认为,翻译工作最应该注重的是翻译者是否在分析原文并考虑译文的预期功能后选择了妥当的翻译方法,而不仅仅是译文与原文意义的对等性或译文是否完美。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将不同类别语篇的语言功能划分为三类: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旅游文本满足了其中两个功能,既传递了景区相关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民俗信息,又吸引了游客积极参加旅游活动。

在翻译目的明确的基础上,译者最好再结合归化与异化理论来开展下一步的翻译工作。1955年,美国翻译学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理论。归化是指翻译时尽量贴近译语的表达方式,便于译语读者理解和欣赏;异化则是指翻译时为了保留源语言文化因素尽量保留源语言表达习惯。在旅游翻译中有效结合归化和异化理论,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既能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表达理解障碍,方便国外游客理解旅游文本信息,又能保留本土语言特色和文化风俗,真正实现跨文化意识功效的最大化。

三、跨文化旅游翻译的策略选择

优秀的旅游资料译本除了要具备跨文化意识和相应的翻译理论内涵外,译者还需要依据旅游文本的功能和目的,同时站在译语读者的角度,迎合他们的阅读习惯与理解方式,从而采取一些适当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既保证文本信息的有效传达,又体现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表达语言等效的语用意义。

(一)增补法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上有较大的差异,如果将中国特有的历史事件和民俗风情仅用简单直白的翻译方式呈现给国外游客,会造成他们不明所以甚至误解。因此,为了更好地传递旅游文本中的文化信息,译者往往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采用对一些特殊的知识点进行增补说明的方法,这样做可以使译文意思更加明确、文字更加通达,不仅有助于国外游客理解景区的相关信息,而且促进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弘扬,如例1。

【例1】瓮城是附属的防御设施,因为城门是整个古城防御工事的薄弱点,最易受到攻击,所以在每座城门的门洞之外,要增建一个半圆形的瓮城来保证城门的安全。因为这个设置在城外的堡垒状建筑物如大瓮,所以被称为“瓮城”。这个名字也暗含一个意思,如果入侵之敌幸运地攻入瓮城,他们将被围困在“瓮城之中”,守城的士兵可以很容易地消灭他们。这种情形可以用中国的一个成语来形容,叫作“瓮中捉鳖”。

The semi-circled enclosures, which were built just outside the city gates, were ancillary defense facilities. Because the city gate was the weakest point of the whole city and prone to be attacked, the semi-circled enclosure entrance was built additionally outside the each city gate archway to guarantee the security of city gate. As enclosure entrance was shaped like a big urn, this kind of enclosure has a vivid name, which is called “Wengcheng” or “Urn Town”. The name also implied that if the enemy had fortunately rushed into the enclosure entrance, they would be besieged in the “Wengcheng” and the defenders could easily wipe out all invaders. This can be described by a Chinese idiom as “甕中捉鳖”, which means catch a turtle in the jar ——a sure catch.

这段文字介绍平遥古城特有的防御设施——“瓮城”,在译文中,译者通过增加非限定性定语从句 “which were built just outside the city gates”对瓮城特殊的建造地理位置进行补充说明,这样可以向外国游客阐明瓮城的具体位置,通过进一步解释后让游客了解瓮城在古代军事防御上的重要作用。此外,在末尾将“瓮城”与成语“瓮中捉鳖”联系起来,不仅从语言上更加形象、直观地介绍了“瓮城”重要的军事作用,也进一步宣传了汉语语言魅力与中国文化。

(二)删减法

汉语表达重形象思维和语言修饰,汉语中常见用一些具体形象的词语比喻抽象的事物,以此达到以物表感、状物言志的效果。如果将这些表达方式用直译的方法展现给国外游客,肯定会造成他们理解上的偏差。因此,为了便于外国游客理解和欣赏旅游景区译文,译者可根据原文内容并结合国外游客的阅读习惯,将一些次要的部分进行删减,酌情把最重要的信息进行强调,使译文达到简洁明了、顺畅自然的效果,如例2。

【例2】黄河壶口瀑布以排山倒海的壮观气势著称于世。当汹涌咆哮的波涛倾泻在石槽中时,就像是条条巨龙在翻滚,又像是千万匹脱缰的野马在奔腾向前,势不可挡。听之如万马奔腾,视之如巨龙鼓浪,形成壶口大瀑布中的“水里冒烟”“谷涧起雷”“彩桥通天”等种种奇观,你不禁会讶异于黄河那磅礴的气势和壶口瀑布那雷霆万钧的力量。

Hukou Waterfall is famous for its magnificent momentum. When the howling and surging water is cascading and pouring into the stone pond below, it creates an illusion as if thousands of wild horses which have just been set free, tumbling, ragingly running forward wildly. The scene is so incredible that youll be astonished at the tremendous momentum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power of a thunderbolt of the Hukou Waterfall.

在这段关于壶口瀑布的介绍中使用了如“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巨龙鼓浪”“谷涧起雷”等汉语中常见的四字词及意思对仗的平行句,阅读起来使人感觉文采斐然、澎湃激昂。而在译文中考虑到译语读者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知能力和阅读体验,因此在满足不影响理解原文基本意思的前提下,对其中一些修饰性的语言进行了删减,仅用通俗直观的译语将景点特色向游客介绍,既达到了真实的信息传达效果,又符合英语语言表达中用词简洁自然、描述直观可感的语言风格。

(三)改写法

汉语中常有一些语言表达在英文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如果直接翻译,会引起译语读者的误解,而完全省略则会使原文重要的信息缺失,也达不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从符合译语读者接受水平的角度看,为了达到信息传达和有效交流本土文化的效果,译者应对原文内容表述进行结构上的调整或重组,从而更好地传递旅游文本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如例3。

【例3】西台挂月峰,台顶佛寺名曰法雷寺。西台远眺,群山起伏,松林密布。在晴朗的夜空下,万籁俱寂,群星闪烁,一轮明月高挂山巅,皎若悬镜,一切那么自然宁静,没有一丝人为的光亮破坏这自然之光的皎洁和清澈,极富清凉佛国特有的诗情画意。

The West Peak is called Guayuefeng, on the top of which is Falei Temple. Taking a broad view from the West Peak, you can see a chain of mountains in the distance, covered with dense pine forests. In clear weather and later at night, when the chatter of birds and insects has ceased, the West Peak offers a clear view of the moon and stars above. It seems as if you were the only one on earth facing the universe, as there is no artificial light to spoil the clarity with which these heavenly bodies beam their light earthwards.

這段是关于介绍五台山的译文,在不改变原文信息内容的前提下,译者通过调整语序、改变句子结构等变通方式对原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和风格进行了适当的改写,力求译文再现原文内容。如原文中的“万籁俱寂”是一个成语,在汉语表达中比较常见,但外国人并不熟悉,如果简单翻译成“silent”,虽然也能表达出基本的意思,但表现不出自然环境中的静谧之感,译文中用“when the chatter of birds and insects has ceased”,生动形象地描述出寂静无声的夜色,连自然界的鸟儿、虫儿都不再鸣叫,更为五台山增添一份宁静、神圣的感觉。

四、结语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2003年,山西省推出“华夏古文明 山西好风光”的旅游宣传口号,2012年,又推出“晋善晋美”的旅游文化宣传语。如今,山西对外开放水平已逐渐步入一个更高的台阶,旅游文化产业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途径,旅游文本翻译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沟通纽带,因此旅游翻译水平成为衡量山西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杆。在旅游翻译工作中,翻译者除了要对本土文化有深入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非常熟悉中西方文化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因此,译者应以译文为基础,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导向,在跨文化意识的指导下选用适合的翻译原则与策略,使国外游客在理解译文内容、欣赏山西好风光的同时,感受到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与浓郁的风土民情,从而促进山西旅游文化的发展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倩.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河南旅游资料汉英翻译探究:以清明上河园、云台山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5-18.

[2] 刘成萍,向程.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汉英旅游翻译原则及策略探究:以康巴文化在甘孜州旅游文本中的渗透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5(2):89-94.

[3] 朱益平.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5(3):159-164.

[4] 韩竞辉,陈达,陈国庆.跨文化旅游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新疆旅游宣传资料为例[J].度假旅游,2018(1):80-82.

[5] 张富民.译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与运用质性研究[J].大学教育,2020(1):112-114+121.

[6] 文晓华.城市旅游翻译中的信息传递与省译:以浙江省博物馆英译为例[J].大学教育,2018(4):13-16.

[7] 石岩.旅游景点内英文翻译的跨文化研究:以海南省主要旅游景点为例[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18-21+25.

[8] 张杰,郝从容.山西英语导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84,135,160.

[9]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88.

[10] 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0.

[责任编辑: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