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千年的“戍边人”

2021-11-03苏晨

方圆 2021年18期
关键词:烽火台河西走廊长城

苏晨

李世翔激动地拥抱赣南明长城。(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夜幕降临,在地处甘肃河西走廊的汉代土夯长城边,李世翔再一次露宿在这里。

伴着车内昏暗的灯光,李世翔打开本子,开始记录近日里的长城勘察情况。结构、材质、途经地、走向、保存情况等,统统要记。尽管甘肃八月下旬的夜晚依旧有些闷燥,但只要见到长城,李世翔的心总能平静下来。

李世翔已经记不清这是他第几次来到河西走廊勘察长城了,每年他都要来上几次,沿着河西走廊由东至西行进再折返。哪里有长城他就往哪里去,车子开不进去的地方他就步行过去,累了便睡在长城下。“国家长城数据库里面,河西走廊中的汉长城还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线路,我想把它搞清楚。”还原并记录下甘肃、宁夏境内的战国长城和汉长城的走向,是李世翔为自己定下的近几年的主要勘察目标。

李世翔家住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自幼在长城边上长大。成家之后,他经营了一家打印店。2006年,他开始自发地勘察长城。2016年,海原县政府联系国家文物局,正式将李世翔聘为长城保护员。15年来,李世翔的足迹几乎遍布中国一切有长城的地方,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北京、河北……共找到了未被发现和记录的“野长城”达一千余公里。每一年,李世翔都会有半年多的时间扎根在长城里,从30岁到45岁,一个西北汉子的壮年时光,李世翔将它献给了长城。

每当站在长城上时,李世翔觉得自己仿佛化身成了古时的戍边人,眼前不再是黄沙戈壁,而是烽烟滚滚,他的心中不再有彷徨迷茫,而是想要坚定地守卫着这片土地的和平。“长城是我们的母亲,千百年前她守护着我们的祖先,如今我们应该守护长城,让她免遭破坏。”这是李世翔引以为傲的使命,也是一个戍边人穿越千年所许下的承诺。

奔走在山野间的守护

这一次寻访河西走廊的长城,李世翔往返历时十五天。八月下旬出发,九月初回到宁夏海原家中。

河西走廊,是位于甘肃西部的中原地区通往新疆的要道,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保障商路畅通和地区治安,汉、明等王朝在河西走廊构筑了烽燧相连、墩台和关城相互守望的长城体系,因此,河西走廊中的长城有较高的勘察价值。

李世翔此行从甘肃境内祁连山的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行进到河西走廊西端瓜州县,再折返至甘肃东部县城景泰的黄河边。虽然已经去过河西走廊很多次了,但这一次,李世翔依旧有新收获,他找到了好几座汉代的烽燧,也就是烽火台。李世翔說:“部分汉长城由于筑造年代久远、缺失后期加固等因素,经历2000年的风雨剥蚀、风沙掩埋与人为破坏后,已面目全非,但烽火台由于其特殊结构,很多仍然可以被辨认,它们矗立千年,向人们诉说着汉塞的走向与历史。”这次新找到的汉代烽火台,让李世翔很是欣慰。

作为民间长城爱好者和研究者,李世翔有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他先根据古籍及相关著作,确定长城可能存在的范围,再在卫星地图上搜索。每当发现疑似长城的地方,他就立即带上笔、本子、卷尺、手机和干粮,连夜开车前往勘察。这些年,李世翔新旧两辆汽车里程数超过30万公里,还骑坏了三辆摩托车。

探寻到长城所在地后,李世翔便将新发现的“野长城”标记在手机地图上,同时记录下长城的详细信息,有时还会画出长城分布图来供自己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至今,李世翔共拍摄了十余万张长城照片,记录下了厚厚两大本翔实的长城巡查笔记,这些工作既帮助他还原长城的走向和分布,也让他乐在其中。

除了勘察和记录,李世翔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保护长城,尽他所能地阻止可能破坏长城的行为。

2015年6月1日,一则“宁夏海原县‘墩墩梁烽火台被夷为平地”的消息在微博发出:“海原县西安镇范台自然村西山顶,有一座建于明朝的古烽火台,海原文管部门定名为‘墩墩梁烽火台。墩墩梁烽火台南北和东西均88米,有四道围墙和三道壕沟,中间的烽燧高达十余米。今日,笔者在此路过,发现墩墩梁烽火台已经不复存在,整个建筑被夷为平地,和旁边修建的梯田融为一体了。一座几百年的古烽燧,竟然彻底地被毁灭了。”发布这条消息的作者署名林漫,林漫是李世翔的别名。

墩墩梁烽火台系宋代长城斩坡附属建筑,整体居高临下,四面天险,易守难攻,登其上,方圆几十公里尽收眼底,从完整性到宏伟气势都令人折服。这种布局的烽火台,在整个西北乃至全国都很罕见,然而,它躲过了千年岁月的侵袭,甚至近百年前的海原大地震,却没有躲过人为破坏,这让李世翔心痛不已。

一石激起千层浪。连李世翔本人都没有想到,这看似一则并不起眼的消息,很快被包括“长城小站”“会州拾遗群”等文物爱好者转发,紧接着,相关媒体纷纷报道、转载,很快引起官方重视,国家文物局责令自治区文物局查办。

6月2日上午,海原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赶赴现场,并第一时间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同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处置事宜。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及文物专家于6月3日上午赶到现场,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有关督办要求,开展执法督导。

“墩墩梁烽火台”事件后,海原的文物保护提升了一个台阶,各个部门切实加强了文物保护力度,将县域境内每个文物遗址登记备案并立保护碑,同年,李世翔也被当地政府聘为文物保护顾问。

李世翔带着孩子参观秦长城遗址。(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同样地,2019年,李世翔通过国家文物局12359文物违法举报电话,反映甘肃省武威市一处明清段长城及周边有施工行为,促使地方文物部门及时阻止了破坏行为;同年,他又通过向当地政府举报的形式,保护了宁夏甘肃交界甘盐池盆地的两座明代烽火台免遭风力发电的破坏……每一次成功保护下一段长城或者一座烽火台,李世翔都感到无比激动和喜悦,但他的力量是有限的,有时李世翔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长城被破坏而无法有所作为。

“无论‘罪魁祸首是草木、风雨、动物还是人,看到受损的长城,我都难受得像自己的肉被剜出来一样,现在我越来越觉得急迫,想要尽我所能地保护更多古长城。”李世翔觉得,即使自己力量有限,但他奔走在山野间的守护不会停止,在保护长城的道路上,他会一直大步向前。

在废墟上建立“理想国”

长城大多分布在荒郊野岭、黄沙戈壁中,为了勘察长城,李世翔必须常年深入这些地带,其中危险可以想见。

李世翔有一个长久养成的习惯,那就是在勘察长城过程中喜欢抚摩长城的砖土纹路,以此来感受千百年来风雨洗礼为长城刻下的天然印记。然而最近在探访河西走廊戈壁滩中的长城时,他差点因此发生意外。

“我没看清楚那是一条蛇,它真的跟土夯长城的颜色一模一样,不仔细看绝对辨不出来。”当时的李世翔正漫步在一段汉长城上,这段绵延在戈壁滩上的汉长城,砂石与木材相结合的材质看起来十分漂亮,李世翔不由得沉醉其中。而就在他抚摩城体结构时,猛地发现城墙上盘踞着一条通体呈土黄色的长蛇,只差一点他就会碰到蛇身。“这个蛇有剧毒,我要是没注意摸上了,真的就危险了。”虽说是有惊无险,但李世翔想起来还觉得后怕。

就在李世翔差点误触毒蛇的前一天,他刚刚遭遇了一场沙尘暴。当时李世翔所在地属于雅丹地貌,土质比较松散,沙尘暴吹过,浓烟四起,遮天蔽日。“我当时无法辨别方向,迷路了,费了好大的劲儿才走出来。”长久以来,李世翔访长城的旅程,总是伴随着各种危机。遇到过狼,掉进冰窟窿,眼睛受伤……而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遇险,发生在去年。

当时,李世翔正骑摩托前往黑三峡勘察长城遗迹。黑三峡位于甘肃和宁夏交界处,是沿黄河仅存的最后一道没有被人为开发的大峡谷,对于李世翔来说,前往黑三峡进行考察是必需而迫切的。但黑三峡中的道路十分难走,用李世翔的话来说就是“那地方根本就没有路可以走一样”。

当李世翔骑着摩托沿着土沟行驶时,由于沟边土质湿软,恍神间,摩托前轮陷了下去,他连人带车跌落到沟边三米深的土坡上。“我当时直接摔晕了,大概几分钟才清醒过来。”当李世翔回过神来后,他看到摩托车头盔落在身旁,距他头部不到三十厘米的地方就立着一块带有尖锐棱角的大石头。紧接着,巨大的疼痛袭来,他的大拇脚趾骨折了,但为了不耽误时间,李世翔戴上头盔继续前行。“当时只要再往前甩一点,我的头就要磕在石头上了”,李世翔说,他躺在地上的时候就想着,如果自己真的摔死在这荒山野岭间,可能真的不会有人发现自己。

虽有危机,但每一次勘察过程中的收获对于李世翔来说便是最好的奖赏和慰藉,也正是一次次发现、保护长城的经历,给了他深入人迹罕至的戈壁峡谷的动力。但有时候,李世翔也面临着徒步深入野外两三天,却一无所获的境地。

“比如说,我在卫星地图上发现某一位置的图像看起来像长城的烽火台样貌,但当我连夜赶过去后,就会发现那其实只是一块体积大些的石块。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探寻长城就是要做好可能一无所获的心理准备。”虽难免失望,但李世翔能够做到坦然面对。

当大西北的风吹过戈壁滩中的长城砖,在很多个日落的黄昏,李世翔总是会站在长城边上,脚踏或因岁月洗礼或因人为破坏而变得零落的城砖,手抚城墙,冥思而立。脚下虽残破,但李世翔心中对于长城的爱完整而炽热。

守护长城,李世翔不会拥有一呼百应的恢宏气势,不会拥有受人追捧的崇高地位,但他拥有的,是不顾自身安危守护长城的赤子之心,是在废墟上建立“理想国”的一腔孤勇,这样的品格,弥足珍贵。

風土人情“漫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世翔既爱好阅读古书典籍,也追随着长城的遗迹游览了不止万里江山。每到一地,他能看到各式的壮丽景色,体会到各异的风土人情,“很多时候,勘察长城给我精神上带来的快乐和满足,金钱是换不来的。”这些经历,丰富了李世翔的人生体验,让他觉得生命的宽度被延伸开来。

此次去往河西走廊勘察长城,李世翔途经临洮县,在这座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的小镇上,他也感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情和淳朴。

彼时,李世翔正沿着山脉的走向寻找长城,山间树木苍翠,风光很是怡人,但却一点找不到长城的影子。正当李世翔觉得今天可能要一无所获之时,迎面遇见了两个村民,简单问候过后,李世翔得知,这两人一位是年高八十八岁的景老爷子,一位是六十一岁的王大叔,二人都曾当过兵,是退伍军人。

“村子里有没有长城?”李世翔询问道,语气中透露出期待。

“有的,有的!我们带你去。”两位老兵听到这话立马精神抖擞起来。

就这样,李世翔随着两人来到了当地梯田旁的一段长城。“以前推梯田的时候,大部分城墙被推坏了,不过这里是留下来的一段根基。”王大叔介绍道。李世翔看着眼前战国时期的长城,内心很是高兴,与两位热情的老兵交谈甚欢。原来,景老爷子1951年便参了军,服役数年,年轻时还立过功,如今八十八岁高龄仍然很健谈。另一位王大叔也不简单,曾在部队里立过一等功,他不仅熟悉村子中长城的分布,还带着李世翔捡到了几块战国时期特色的绳纹瓦片。

本以为自己这趟可能白跑了,但是结果却让李世翔收获颇丰。不仅找到了长城,看到了美景,还交到了朋友,每当这种时刻,李世翔都会感觉到这山川田野间的精彩,他想要永久留存下来,并分享给更多人。

正因此,每一次勘察长城后,李世翔不单单会记录下数据性的资料,也会记录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他的所感所思。李世翔将自己记录下来的文字内容称为“漫记”,近年来,几乎每到一地,他便会在回程后写下该地的“漫记”,每篇洋洋洒洒好几百字,详细展现了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另外,李世翔还会将这些“漫记”发布在朋友圈中,并配上他在旅程中拍摄的风景,打开他的朋友圈,就仿佛打开了一本绘声绘色的游记。一篇篇文笔生动、情感细腻的“漫记”记录着李世翔探索长城的步伐,也书写着独属于他生命的精彩纷呈。

与长城母亲相依

李世翔与长城之间是有缘分的。

1998年,22岁的李世翔前往新疆打工,一路向西的途中,他临时起意决定去长城西端起始点嘉峪关看一看。

在位于嘉峪关市区的火车站下车后,李世翔突然觉得有些迷茫,他只知道自己很想看一看人们口中说的长城起点,但他压根不知道嘉峪关长城在哪,也没有导航、没有地图,更打不起车,于是他决定随着感觉走,步行前往。从市区车站出发,一路沿着铁路前行,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嘉峪关长城赫然出现在了李世翔眼前。“很神奇,在城市里我会迷路,但在野外我总能凭着感觉找对方向。”李世翔这样形容自己在山野间游刃有余的能力。

与嘉峪关的邂逅,让李世翔极为兴奋。他说:“有句话叫‘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不但到了长城,我还到了长城的起首。当我进入嘉峪关那一刻,我感到非常自豪。”

这次经历在李世翔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那之后,他就有了勘察长城、保护长城的想法。如今,经过李世翔十几年如一日地灌溉,这颗种子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屹立在李世翔的心中,成了他想要尽毕生之力完成的事业。“历朝历代的长城种类和走向各不相同,我会继续用脚步去丈量,用心去记录,用第一手资料真实反映长城的现状和分布,我想这就是我们对长城最好的报答。”

现在,当地政府每个月给李世翔400元经费,作为对他长城保护事业的经济支持,虽然钱不算多,但李世翔说,“别说400块,就是给我4块钱我也高兴。这代表国家对我的一种支持和信任。我能去勘察长城,做我喜欢的事,这都离不开国家为我们提供的安定生活。”李世翔也感激家人对他的理解和支持,“没有家人的支持,我也不会这么专注地做这件事,我儿子大了我也会带他们一起守护长城。”李世翔育有三个儿子,他想让孩子长大后也能接他的班,将这份戍边使命传承下去。

无数个夜晚里,李世翔躺在山野间,依偎在长城边,眼望无尽的苍穹,耳听窸窣的风声,他从不觉得害怕,因为他知道他身后有长城庇佑。“荒山野岭间,有长城的守护,我感觉像睡在我的母亲身边一样,心里特别的安然踏实。”

相依、相守、永不分离,这是李世翔与长城间最好的默契,也是一位穿越千年的“戍边人”与长城母亲间的深刻羁绊。

猜你喜欢

烽火台河西走廊长城
烽火台:军事预警体系的关键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守护长城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烽火台
背靠烽火台吹箫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