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图书情报学国际科研合作研究

2021-11-03杨辰王楚涵方锦源刘婷婷

现代情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国

杨辰 王楚涵 方锦源 刘婷婷

关键词:图书情报学;国际科研合作;中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合作特征;合作效应

科研合作是科研人员为了达成研究目标而进行的协同互助的科学活动[1]。近年来,科研合作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有效促进知识交换、加快科研产出和推动科研创新[2-3]。其中,论文合作是科研合作最主要的合作形式之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国际科研合作变得更加高效,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科研机构积极融入国际合作网络中[4];同时,随着科学研究不断向前突破,研究问题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封闭和孤立的研究活动已不利于科学研究的发展,于是科学研究逐步从个体研究向团队协作乃至跨机构、国家(地区)的科研合作转变[5]。随着科研国际化的进一步加深,国际科研合作对知识交流和科学发展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根据已有文献,有关科研合作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科研合作的动机、影响因素、效果和模式的探讨。对于科研合作动机,赵君等[6]归纳了科研合作的动机主要包括生产动机、经济动机和社会动机。王战平等[7]利用质性分析方法对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动机的演化进行研究。针对科研合作的影响因素,贺超城等[8]从多维邻近性角度对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合作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性分析;DongZJ等[9]从生物医药研发领域入手,研究跨城市科研合作的影响因素,基于空间交互作用模型研究空间、经济、技术和政治等因素对跨城市科研合作的影响。对于科研合作的效果,周小林等[10]基于2006—2015年中国发表的国际科研合作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对国际科研合作的中心度、活跃度、主导性、影响力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王继民等[11]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从纵向演化和横向区域比较两个维度,探讨了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科研合作情况。对于科研合作模式,刘琼等[12]基于中韩SCI论文构建学科、机构合作网络,对中韩科研合作模式演化路径进行了分析;董金阳等[13]从微观基元模体、中观网络成分和宏观网络整体3个尺度,总结国内基础研究现有的4种科研合作模式,并对比分析不同模式的优缺点。

图书情报学(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LIS)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两大领域相结合的学科,近10年来图书情报学领域发展迅速,吸引了一些学者对LIS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合作进行深入分析。例如,Jokic'M[14]从论文产出、引用情况、合作模式等角度对中东欧国家(地区)的LIS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石燕青等[15]对中国LIS领域学者科研绩效和国际合作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发现国际合作程度的3个指标对学者科研绩效有正向影响,增强国际合作将有效提升文章产量和质量。赵蓉英等[16]对近年来的LIS研究热点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国内LIS研究应该加强与不同学科领域的合作,扩大LIS领域研究的应用范围。柯岚馨[17]运用Vosviewer对研究性论文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和计量分析,分析了国内LIS领域研究的发展图景和脉络,指出研究合作已经成为LIS发展的重要趋势。

基于对以往文献的对比分析,本文作者发现,尽管目前在LIS领域我国参与国际科研合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以下内容值得关注:①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学术合作模式上,而没有从LIS学科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②对LIS合作的静态分析较多,缺乏时间维度上的演化分析;③文献的检索多来源于CNKI等国内数据库,且检索的时间和数量不够广泛;④缺少从合作主导水平、期刊及主题、合作效用等角度的探讨。进而现有研究难以得到全面且系统的实证证据,仍需对中国在LIS领域的国际科研合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进一步研究。

2017年,中国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并公布了“一流大学”的评选标准[18]。其中,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遴选条件方面,指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要能够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或地区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显然,国际科研合作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必要途径。在我国,首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国内研究实力强、国际化影响力高的典型代表,本文将其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和比较,有助于窥探我国顶尖科研院所和高层次学者在LIS领域的国际科研合作情况。因而,本研究选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合理性和研究价值。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①本文从合作网络、合作主题、合作结构特征几个维度进行研究,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国外各高校开展LIS领域的国际科研合作进行了全面的探讨;②对中国学者在LIS国际合作研究中主导地位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动态的分析。综上,本研究采用定量方法研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LIS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为LIS领域的相关机构和研究人员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启发。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研究将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WebofSci?ence,WoS)作为信息源并构建数据集,检索了2004—2018年中国科研人员参与发表的LIS领域的论文。筛选过程如下:数据库限制为“SSCI”索引,“WebofScience类别”设置为“InformationScienceandLibraryScience”,文献类型选取为“Ar?ticle”,检索时间设定为“2004—2018”。在得到初步的检索结果后,筛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发表的论文,进行初步甄别并删除错误信息,最终得到1878条文献。值得注意的是,有10所中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过去15年中,没有采取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在图書情报领域发表SSCI检索期刊论文,因此这些高校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

1.2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文献的数量关系、分布结构和发展规律。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LIS领域国际科研合作发表的期刊论文进行分析。具体而言,通过获取期刊论文的作者、机构、摘要、关键词、发表情况和其他记录,建立关于作者、机构、研究主题的网络并分析合作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指标进行分析:

1)论文引用量(CQ):论文引用量是指一篇论文发表后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次数。一般来说,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就越高。

2)影响因子(IF):单篇论文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来源于WoS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JCR)。一般而言,期刊的IF越高,发表的文章质量越好。

3)主导水平:根据目前出版物的普遍情况,第一作者是掌握整个研究过程并在研究团队中起主导作用的研究人员[19]。同时,在大多数情况下,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均对文章发表具有重要贡献。因此,可将文章作者的身份分为主导者(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和辅助者(其他作者)。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研究人员往往承担更多的研究工作,他们是整个合作的主力军和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者。其他参与者在合作中起辅助作用,其贡献程度往往低于主导者。以往的研究大多对研究的作者一视同仁,本研究则考虑了国际合作研究中作者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并在第二章和第三章给出了更详细的分析。

4)期刊及其主题。虽然本研究所分析的论文都发表在LIS领域的期刊上,但是LIS研究涉及较为广泛,包括电子商务、搜索引擎、信息检索、文献计量学、人机交互等多个范畴或主题[20]。理论上讲,从期刊分类的角度可以发现高校国际科研合作的主题偏好[21]。然而,针对在同一类别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所提取的主题偏好较为粗糙,很难反映研究问题和方法的具体差异。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期刊的主题也不断变化。因此,对期刊及其主题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不同时期高校在进行国际科研合作时的期刊偏好和主题偏好。

2LIS研究中的合作偏好特征及时间演化分析

本章结合2004—2018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发表的期刊论文,探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LIS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偏好。为了更加清晰地描述国际合作偏好的迁移,本研究将已有论文数据划分为3个时间阶段,阶段一为2004—2008年,阶段二为2009—2013年,阶段三为2014—2018年。此外,中国于1954年建立了七大经济合作区,并成为长期以来的地域划分共识,这些地区分别是东北、西北、西南、华中、华南、华东和华北[22]。本研究将从地区角度分析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发表的LIS研究论文。

2.1合作网络特征

表1显示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LIS领域的合作情况。本文主要关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国内高校合作发表的论文数量(DCP)、参与国际合作发表的论文数量(ICP),合作的外国国家数量(FCN)以及合作的外国学者数量(FSN)。ICP、FCN和FSN的数值越大,则说明该高校在LIS领域国际化合作程度越高。ICP/DCP的值越大,说明该高校更倾向于国际合作,7个区域的比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华北、华东、西南、华中、东北、华南和西北。根据FCN和FSN,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华中、华东、华南、华北、东北、西南和西北,这一排名体现了在LIS领域国际合作模式下的开放程度。综合上述排名,虽然华中和华南地区高校相比国际合作更加倾向于国内合作,但是这两个地区与国外高校和学者的合作也较为频繁。与华中和华南地区相比,华北和西南地区高校虽然与其他国家和学者的合作较多,但是它们更倾向于寻找国内的合作伙伴。最后,西北、东北和华东区域在LIS领域的国际合作程度与倾向和国内情况的排名较为相似。

2.2主导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研究合作的主导水平是指控制和主导一项研究的具体方向、质量和进展情况,体现了某一方在合作中的主导地位[23]。本研究将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视为LIS研究的主导者,统计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属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文献数量,以此作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主导的国际合作研究数量(ICP_WCU)。大多数高校在阶段一的ICP_WCU较小,这是由于阶段一的LIS领域的国际合作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本研究不考虑阶段一,只关注阶段二与阶段三的对比分析。为了更好地进行对比,将主导水平量化为主导国际合作研究占总国际合作研究的比例,且主导水平(L_ratio)采用式(1)进行计算,ICP表示该高校所有LIS领域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

表2揭示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LIS领域国际合作研究中的主导地位。表示主导水平呈现增长趋势,表示主导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有9所高校主导水平呈增长趋势,16所高校呈下降趋势。综合来看,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国际合作趋势在逐步上升,并且合作研究中的主导地位也在逐步提高。从区域来看,华北和华中地区的主导水平较高且呈现上升趋势,华东地区则相反。

接着,根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LIS国际合作中的主导论文总数和主导水平进行了聚类分析。采用层次聚类的Q型聚类法将其分为4个等级,如表3所示。等级Ⅰ的高校在LIS领域主导发表的论文较多,主导水平也高于其他等级的大学。例如,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在LIS领域国际科研合作中具有最高的主导能力和主导水平。相反,等级Ⅳ的高校在LIS领域发表的论文较少,意味着他们的主导能力和主导水平低于其他高校。

2.3期刊与主题的偏好分析

表4统计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LIS领域国际合作中发表论文的期刊,表中的值表示每个阶段论文在该期刊的发表数量。国内学者对于不同期刊的倾向性在15年间变化较为显著,首先,一些期刊仅出现在阶段一,例如JDoc(JournalofDocumen?tation)和JSP(JournalofScholarlyPublishing)。这意味着可能某些研究主题已经较为成熟,导致研究热度降低并且创新空间缩小。另外,IJIM(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ormationManagement)只出现在阶段三,说明该期刊对于国内学者而言是一个较为新兴的期刊。相比于其他期刊,该期刊包含“健康与保健”这一较为独特的主题,这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背景下是一个较新的研究热点。其次,Sci?entometrics从阶段一较低的排名上升到阶段三的首位,说明越来越多的文献计量学论文发表在该期刊上,该期刊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欢迎。除此之外,IJGIS(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在各个阶段都保持较高的受欢迎程度,该期刊重点关注地理信息科学,这说明地理信息系统在智能商务、交通等领域日益重要。除了IJIM和Scientometrics,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对JA?SIST(JournaloftheAssociatio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和IPM(InformationProcessing&Management)的傾向性较为稳定。

2.4合作对象偏好及其时间演化分析

为了获得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LIS国际合作对象(国家)选择上的偏好,针对每个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统计2~3个合作最为频繁的国家。图1展示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一定时期内与不同国家的高校合作研究的频次,并按照合作频次分为5个等级,颜色越深,说明合作越多。

从图中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相比于其他阶段,阶段三的国际合作普遍更多,这表明国内LIS领域正不断提升其开放程度。在合作频次上,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开展LIS领域的合作研究;在合作对象上,则呈现出与更多国家合作的趋势。其中,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和比利时是最受国内学者欢迎的合作对象。在阶段二,19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曾与美国、英国、新加坡和比利时合作;在阶段三,29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曾与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合作。总体而言,尽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合作,但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和比利时的学者长期以来都是较受欢迎的合作对象。其中,美国、英国是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强国,澳大利亚属于英联邦中的发达国家,新加坡则是在地理位置上与中国相近的发达国家。通過对3个不同时期数据的对比,发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LIS领域的国际合作对象较为稳定,更倾向于与欧美高等教育强国以及中国周边发达国家合作。

3LIS研究中的国际合作效应分析

3.1影响因子分析

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是在LIS领域中发表的SSCI论文,学科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利用影响因子对合作效应进行分析。为了更好地分析不同合作类型下论文影响因子的差异,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发表的LIS研究论文的影响因子分布。

图2展示并比较了两类平均影响因子(Avg_IF),分别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主导的国际合作研究的Avg_IF和所有国际合作论文的Avg_IF。表5对上述两类Avg_IF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从图2中的折线图和表5中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来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主导论文的Avg_IF显著小于所有国际合作论文的Avg_IF。然而,从方差和标准差来看,一流大学主导的合作论文的影响因子更为稳定,这说明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合作的国外高校在LIS研究水平和主导能力上有较大差异。

此外,图3对不同地区的两类Avg_IF进行了对比。西南地区所有国际合作论文的Avg_IF最高,为11.28,而该地区由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主导的国际合作论文的Avg_IF最大值为2.94,这表明西南地区的高校在LIS国际研究中的合作效应最佳。此外,其他地区由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主导的国际合作论文Avg_IF在2.47和2.92之间,所有国际科研合作论文的Avg_IF在7.64和8.75之间,这些地区的LIS国际研究的合作效应表现相近。

3.2引用量(CQ)分析

引用量(CQ)在一定程度上与影响因子一样能反映论文质量。CQ值越高,则说明该研究的影响力和质量越高。表6反映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国际合作LIS研究的总体引文量(TCQ)和平均引文量(ACQ)。为了进一步说明中国学者在国际科研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本文定义了两个新指标:由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主导的国际合作论文的总体引文量(CNTCQ)和平均引文量(CNACQ)。受文章篇幅限制,表6仅展示了各地区CQ最高和最低的高校。

根据表6,相同地区不同高校的ACQ和CNACQ有较大的差距,华中地区CQ最高和最低的两所高校在LIS领域的国际科研合作表现存在近4倍的差距,这表明同一地区各大学的国际LIS科研合作表现存在差异。从整体来看,各高校的ACQ显著高于CNACQ,这说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仍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和主导水平。

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地区高校的LIS国际科研合作的表现情况,本研究根据不同地区对引用量进行了分组统计,如图4所示。首先,在TCQ指标下,各地区的排名分别为华东、华北、华中、东北、华南、西北、西南。其中,华北和华东的LIS领域国际研究合作取得了最好的成果。其次,按照ACQ、CNTCQ和CNACQ对各地区进行排名,西南地区整体排名在西北地区之前,这表明西南地区高校在合作表现方面更加均衡和稳定。

4结论

本文以中国3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研究对象,对2004—2018年LIS领域的中国国际科研合作情况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发现:①在LIS领域的国际合作中,虽然国际科研合作网络规模在不断扩大,但LIS领域的国际科研合作存在不平衡现象。尽管华中和华南地区的国际化程度整体较低,但它们与一些国外高校有密切合作。相反,华北和西南地区与其他国家的学者合作频繁,但其在LIS领域中的国内合作伙伴的数量多于国际合作伙伴;②在国际科研合作效应方面,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LIS领域的主导地位和研究水平逐渐提高,但这些高校主导的国际科研合作论文的引用量和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相对偏低,同时在一些高水平的LIS领域研究中,国内高校处于国际合作的次要地位,这表明在提升国内LIS领域主导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加强高校自身的研究水平;③由于LIS领域的期刊及研究主题不断发展变化,国内学者在国际科研合作的不同时期对于期刊的选择具有明显差异,仅有少数期刊具有稳定性;④在合作对象方面,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合作对象个数以及合作频次大幅增加,且更倾向于同欧美等教育强国及中国周边发达国家建立研究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在LIS领域学科研究的国际影响力,需要不断推进国际合作,特别是高水平研究的合作。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本研究将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作为判断合作研究主导水平的依据,然而,合作研究中作者的比例和多机构作者的特点没有考虑,后续的研究可考虑提取这些特征以更准确分析主导水平;另一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期刊论文对LIS领域国际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尚未考虑其他类型的研究成果,例如专利、基金、专著等。未来应将通过案例分析、问卷调查、文本挖掘等新的研究渠道,更全面地分析LIS领域的国际科研合作。

猜你喜欢

中国
负面清单的管理研究
解析“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贸易分析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