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拉巴尔作品中的中国文化解读

2021-11-03刘静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赫拉巴尔耶稣

刘静

赫拉巴尔是捷克文坛上极具特色的国民作家,他笔下的“巴比代尔”形象不仅代表他本人,更代表着整个捷克底层民众。作家出生在动荡的捷克,没有来过中国,却在作品中多次表达了对老子《道德经》的喜爱。本文主要从老子的哲学观来解读赫拉巴尔的代表作《过于喧嚣的孤独》。

赫拉巴尔一生创作颇丰,其作品及改编的影视在捷克国内和国际上荣获多个重大奖项。同时,他一生经历也非常丰富:他是一个法学博士,又做过铁路工、保险公司职员、废纸打包工等十多种底层职业。在创作上,他的风格也非常多变,有拼接片段式写作、抒情哲学式写作,也有自传性写作。在思想上,有受西方叔本华的哲学观影响,有自己最喜欢的捷克国内五个作家:雅·哈谢克、弗·卡夫卡、里·韦纳尔、拉·克利曼和雅·德蒙,还有吸收了超现实主义的风格以及老子《道德经》的思想。正是以上这些多元的经历和思想形成了赫拉巴尔独特的文学感受和体悟。

《过于喧嚣的孤独》是赫拉巴尔最喜欢的一部小说,也是他最好的一部小说,他甚至多次表示“为这本书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死亡时间”。这部小说是一首忧伤的叙事曲,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我们只能从片段得知这是一位废纸打包工“汉嘉”的独白。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我”也就是“汉嘉”来叙述或者回忆自己35年来在废纸打包厂的生活。“我”每天都用一种高贵的仪式感来打包书籍,这是“我”对书籍的尊重,“我”脑海里形成的思想都是“我”从书籍中获得的,“我”可以与圣人先贤对话,吸吮阳光雨露。但“我”同样是一个凶手,因为是“我”,将这些书籍打包同废纸一起送到压力机之下,把“我”最珍贵的东西碾压得粉碎。显然,“我”对政府这种毁坏书籍、毁坏人类文明精华的恶劣行径是非常痛恨和强烈谴责的,但全文我们读不到歇斯底里的骂喊,也没有捶胸顿足的哭诉,而是非常平静地讲述一个“love story”,抒情而优美。随着中捷关系进一步发展,在文化交流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在研究经典作品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全文多處可以看到赫拉巴尔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下笔者将着重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老子哲学思想。

一、“天道不仁慈”

赫拉巴尔在1989年与奥赫利夫尼阿科娃谈话中讲道“这谦虚是老子给我的,‘和其光、同其尘”。他多次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经》,是他每日的必读之书,他甚至能够背诵全文,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还带在身边翻读。《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引用了大量的关于老子的生活哲理。文章通篇都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将作者最喜欢最推崇的文学家和哲学家的思想精华通过主人公汉嘉之口在作品中弥漫开来。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至今仍被奉为哲学思想经典之作。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是在动荡的春秋末期,主要表达福祸相依的辩证思想。文中多次出现“天道不仁慈”,中国世人对其的解释众说纷纭,大部分达成了一致,认为,“仁”是指在面对战争时,圣人与天地同心同德,仁爱可以化解战乱。而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第一次提到“天道不仁慈”是汉嘉与心爱的姑娘曼倩卡在滑雪场遭遇不幸时说出来的。一个有头脑的人也不仁慈,曼倩卡两次因粪便丢掉了尊严,也丢掉了与“我”的爱情。美好的爱情与恶心的粪便、高贵的尊严与卑微的羞耻感辩证思想就体现在其中,主人公汉嘉用老子的哲学观看待问题,年轻貌美的曼倩卡遭遇了耻辱,但她在年老时出卖了自己的身体,也没有了羞耻感,如果过分看其中某一部分,那就会有失偏颇。所以赫拉巴尔在文中紧接着引用“知其辱,守其荣,为天下式”,其中的荣誉与耻辱的辩证思想正是如此。

汉嘉在工作中同样说道“天地不仁慈”,在打包废纸的时候,他总会看到许多经典的书籍及绘画被送来地下室。他看到高更的绘画《早上好》放着光彩,周围却是一群蓝色、绿色和金色的苍蝇。他喊道:“天地不仁慈,在我的上面和在我的下面,生活也不仁慈,我心里也不仁慈。”面对人类文化的精华被摧毁,汉嘉感叹天地不仁慈,作为底层要生存的蝼蚁,他无能为力,只能成为刽子手,他自己心里也不仁慈。汉嘉是痛苦的,一方面他又不自觉地与这些书籍交流,并努力地保存它们,为它们谋求生路。但看到一位女教师教一群孩子学习怎么撕书,他们撕得很快乐。汉嘉喊道“天道不仁慈,我看不下去了”。汉嘉感到这个世界已经变了,他一边心碎一边当起了刽子手,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这里,赫拉巴尔引用老子的“天地不仁”主要是想表现社会对文化的践踏、对人性的摧残。

文中写到汉嘉与那群茨冈小姑娘相处,形容她们犹如一块未经雕琢的木料,有着圣灵的气息,可最后她们被关进了残酷的牢狱中,再也没回来。汉嘉喊道:“天道不仁慈,但我那时候还很仁慈。”作品中不仅描写了非正义性战争的残酷,还描写了动物之间的战争,用动物隐喻人类,对战争的讽刺和揭露写得非常细腻。其反战思想也通过老子的哲学观体现出来。战争摧毁了美好的无辜的人命,但好在汉嘉并没有忘记这场罪恶的战争。战争结束后,汉嘉把自己和茨冈小姑娘一起玩的风筝烧掉了,把战争相关的东西都狠狠地扔进了压力机。面对战争,作者感叹道,“天道不仁慈,但也许有什么东西比天道更为可贵,那就是同情和爱”。作者认为天道不仁,如果战争非得发生,是无法避免的,那么,我们还有同情和爱,足以抵御战争的残酷。

二、作品中“老子”的辩证思想

作品中,赫拉巴尔还多次将耶稣和老子放在同一个场景中,将中西方的两种思想进行鲜明的对比。汉嘉将耶稣比作举止文雅的年轻人,将老子比作满脸皱纹的老人。耶稣在不停地登山,神情激动,想改变世界;而老子已经站在山顶了,与世无争地环顾四周。当汉嘉每次用压力机压扁书籍的时候,他看到耶稣的喜悦与乐观,老子的冷漠与沉思。耶稣总是像打满鸡血,要取得胜利的青年。而老子则是不争不抢、逆来顺受的老人。汉嘉更偏向老子的“无为”,但这个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以一种超脱淡然的心态面对社会,不需要过度,因为过犹不及。正如作者本人赫拉巴尔在战争年代,遭受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折磨,坚持在国内用写作来消解生活中的忧伤。正如汉嘉是一个废纸打包工,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要亲手将视若珍宝的东西毁于一旦。在阅读的过程中,他是幸福的、宁静的;在毁灭书籍的时候,他是痛心的、残忍的。这种两极的体验实际上是祸福相依,是生活的一部分。作者本人也多次说道:“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生活、生活、再生活。如老子般泰然处之去生活。”

文中多次出现的两个短语是耶稣的“progressus ad futurum”(朝着未来前进)和老子的“regressusf ad originem”(退到本源)。在多次将耶稣和老子进行比较之后,汉嘉得出这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要向前迈进之后又向后回归。但这种退到本源并不是历史倒退,而是一种回归人性的本源,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己、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汉嘉饱读诗书,看过了世间的一切喧嚣,身体和灵魂感受了一切,最后他认同老子说的“出生入死”,诞生就是退出,死亡就是进入。汉嘉选择了将自己与书籍共同放在压力机之下被碾得粉碎。这是他作为弱者用永恒的热血的生命发出自己微弱的声音。从另一种层面来说,这是汉嘉为了寻找另一种幸福,也是他选择与自己和谐相处。

三、结语

赫拉巴尔笔下的“天道不仁慈”,从个人层面看,是对人性辩证的认识,不论福与祸还是荣与辱都是相生相依的;从社会层面来看是指捷克战争频发、时局动荡,国内形势严峻,给人民带来苦难,控诉当时的捷克社会。同时“天道不仁慈”是指时代的不仁慈,书籍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却屡遭摧毁,这是捷克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人类的悲剧。其次,赫拉巴尔多次将耶稣和老子放在同一时空下,将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人物进行比较,思索人生的价值。汉嘉最后的选择,有为看似无为,又体现了老子的处世哲学观。总体来看,这部作品以深刻的主题思想和内涵使其经久不衰,小说既有西方哲学的智慧与神韵,又带有一种东方哲学的超脱与空灵,给予我们更多元的解读空间。

猜你喜欢

赫拉巴尔耶稣
探索不凡,引领可持续
昆虫骑士巴尔格 6
昆虫骑士巴尔格4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一次弯腰等于十八次弯腰
我对每个人说再见
英国耶稣受难日
谈赫拉巴尔“河畔小城”三部曲的诗化叙事艺术
独享清凉
巴尔要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