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求自试表》上书时机与缘由
2021-11-03许婷婷
许婷婷
曹植,字子建,魏文帝曹丕同母弟,以文才见长于当世,曹操特为宠爱,数次欲将其立为太子,这极大地引起了曹丕的警惕与防范之心。后曹丕继位,曹植遭到了极大的打压,几经生死危机,直至明帝时期,才稍加缓解。他的章表之中也大多是叩谢朝廷恩德,颂扬太平治世,叙述惊恐之情,表达安分守己之意。“原夫章表之为用也,所以对扬王庭,昭明心曲”,曹植章表正是其中典范,完全具有这种承上表意的作用,又能写得文采飞扬。从其现存完整篇章来看,他的章表确实也能呈现其文学才能,尤其是他在太和年间所上章表,情感真挚、典故精恰、语言典雅,既有对君王恩德的感怀,又有自身心意情感之抒发,非常值得研究,《求自试表》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三国志·曹植传》中记载《求自试表》上于太和二年,“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这里简单地谈及曹植上书的主观原因,自视身怀利器却不能为国效力,故而忧愤上书。曹植在上表中也表达了自己迫切想要建功立业的心情,希望自身才能为君王所重视。该表先是从召虢、旦奭典故比兴,谈及自身在此升平之际沐浴圣泽,享受荣华,有所惭愧,期望能够“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而后论及当今天下未定,“顾西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脱甲”,再次向君王请愿;而后以武帝曹操的旧臣老将依旧驰骋沙场为引,叙说其“志在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的期盼;之后又谈及自己从前跟随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表明自身军事才能,又一次期盼能够得以任命,出征讨贼。此表感情真挚,数次真情恳求明帝任用,曹植怀才不遇的遭遇也引起千古文人的同情与不忍。分析曹魏间的政治环境,就会对曹植的上表时机有所疑问,《求自试表》为何在太和年间才开始上书?曹植为何又在曹睿当位时期才恳求自试?显然,《求自试表》的出现时机是曹植刻意把握的,而这背后的缘由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下文主要探究曹植于太和年间上表的原因。
一、曹植上表的政治时机
作为经历过夺嫡之争但最终失败的侯王,曹植或许没有极高的政治才能,但绝对有一定的政治洞察力以及敏感度。而他敢于在太和二年上书求试,也正是察觉到此时的政治风向于他有利。
首先,从整体的政治环境来看,我们比较文帝年间与明帝时期诸王爵位变迁以及待遇问题,就可发现诸王所处政治环境的些微变化。武皇帝曹操共有二十五个儿子,有十四个早薨,或在建安、黄初时身亡,其子或嗣子继爵。为方便更加客观地比较君王态度,因而本文只比较黄初年间存世诸王。他们的传记分别记于《三国志》卷十九、二十,文章参考《三国志》等史料记载,通过绘制表格来清晰地展现武帝诸子在文帝、明帝时期的爵位变迁,表格如下。
曹丕登位,诸王各就其国。黄初二年,诸侯进爵为公,爵位皆有所升,但这只是表面荣誉。就诸王整体爵位变迁来看,朝廷对诸侯主要采取了打击政策。其一,文帝在位六年,诸王皆经历了数次迁都,有的改封多达五次。封地数迁,是朝廷对诸王打压政策的具体表现。其二,黄初五年,文皇帝下诏曰:“改封诸王,皆为县王。”这也是打压政策的体现。相较而言,明帝的政策显然宽和很多,对诸侯的态度也更加温和。魏明帝曹睿在位十三年,仅于太和六年改封诸王。总的来说,明帝对诸侯的态度虽然也有猜忌防范,但诸王境地在此时已好很多。这些整体政策上的改变都促使曹植上书。
其次,太和年间,明帝对曹植的态度变化以及当时的诏令也使得曹植上书求试。比较黄初年间和太和时期曹植之表,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地看出这种变化,曹植于太和年间所作之表,内容、思想、情感等诸多方面都与黄初之表有所不同。黄初时期,曹植共上表十四封,其表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为谢表,二为上物表,三为以《责躬表》为代表的诚惶诚恐、愧以往罪责的上表。黄初年间,曹植正处于卑微存命的时段,他的所有上表并无一表敢稍涉政治、军事,更不要谈在表中张扬自身才能,表达渴望君王任用自己的希冀。明帝时期,曹植共有二十封上表,而且此时他的自我主动性显然比黄初时期要高很多。这一时期他依旧有谢表,或是感恩君王赐谷、赐食、赐柰,从曹植谢表中也可以侧面察觉曹睿对其感情的深厚,因担忧诸国条件,而专为其赐食。另外,曹睿对曹植文学上的认可也从《答明帝诏表》中看出。此时期最值得注意的还有曹植的谏表,自《求自试表》后,曹植开始积极参与政治,关注时事,数次上书陈述己见。
总之,太和时期政治上的放松、曹睿对曹植文学上的认可以及情感上的增强,都促使了《求自试表》的问世。
二、曹植上表的主观动机
除客观政治环境的推动作用,曹植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期许也促使他上书求试,期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曹植一生追求功名,希冀才华能显扬于世,然曹操在位之时,诸子虽封王列侯,但并未奔赴封地,也不能掌政治、军事实权,亦很少领兵为将,一展英豪之风,故而建安时期的曹植只是以才名显于世。至黄初年间,他的处境艰难,几历生死,存活是此时的他最大的需求,虽存大志只得暂压于心。而太和年间他所面临的困境虽未消失,但也绝非当年的穷途之境,因此,他也希望能够趁此东风,一展宏图,《求自试表》自然应运而生。
曹植虽以文才名世,但他对自身的期望绝不仅仅是一个文士。他在建安时期与邯郸淳交往,一起“评说混元造化之端,品物区别之意,然后論羲皇以来,贤圣、名臣、烈士优劣之差,次颂古今文章赋诔及当官政事宜所先后,又论用武行兵倚伏之势”,他学识渊博,文章论兵、品评名臣皆可谈论自如,并受到了当时许多名士的赞扬。太和时期,他在《与司马仲达书》中称:“若可得挑致,则吾一旅之卒足以敌之矣!”可见他对战局有自己的思考,有一定的军事素养,而且他对自己的军事才能有极大的自信,也认为自己完全可以领兵作战。在这种极度的自信以及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认可下,他上书求试也就是必然的事情。
总之,太和二年显然是曹植在把握君王态度,认清政治风向之后所选择的一个时机,探查缘由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曹植此后的上表,对于进一步研究曹植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