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视线
2021-11-03
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正式启动
6月9日上午,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正式启动。
先导区的成立,是北京“两区”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标志着北京人工智能建设取得新进展。
今年2月,北京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申请得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支持。由此,北京成为全国唯一的全市域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启动活动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志军,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殷勇分别致辞。
王志军从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布局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北京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同时希望北京不断改革创新,推动改革探索取得新突破,以智慧城市、科技冬奥等方面为重点方向,加快推动融合应用,将人工智能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造一批产学研用紧密耦合的创新联合体,营造世界一流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发挥好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的核心作用,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全球人工智能领军城市,建设全球领先的智能经济标杆城市。
王志军强调,工信部将继续支持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加强部市协同,助力北京成为智能科技和智能经济高地。
殷勇表示,北京市将立足“两区”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紧抓发展机遇,结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整体部署,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鼓励科学家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无人区”,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殷勇强调,北京市要继续保持创新机制,进一步推动金融与人工智能产业的有效对接;要求相关部门要利用好北京“两区”政策,积极对接国家部门,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各区各部门要借此机遇,加强与北京人工智能龙头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在人才、资金、场景、数据等方面做好配套,推动建设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形成辐射京津冀和全国的产业发展高地。
北京首批科研经费诚信典型管理單位亮相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日前,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公示了首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监督诚信典型备案管理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4家单位榜上有名。
夯实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承担单位法人主体责任制,推进建立以信用为前提,诚信为底线的科研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去年10月,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发布《关于开展首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监督诚信典型管理单位申请及备案的通知》,试点启动科研经费诚信典型管理单位的申请及备案工作,以贯彻国家及北京市相关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等改革政策,促进经费监督与经费管理改革同步,尊重科技创新规律,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科研机构中开展科研诚信承诺制,以信任和守信为前提推动承担单位“自己管”。经公开征集、专家评议等程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4家单位,试点实施科技经费监督“诚信典型”管理,期限2年。
据介绍,科研经费诚信典型管理单位试点不设名额限制,申请单位只要符合基本条件即可准入。申请时只需要填报“一张申请书、一份承诺函”,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对申请单位的信用和项目管理等信息在后台进行核查。诚信典型单位在拥有管理权的同时,强化了自我约束、自我担责,有利于单位内部监督力量的发挥和主体责任的落实。
纳入科研经费诚信典型管理试点的承担单位,其内部审计机构出具的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审计报告或加盖单位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等印章的经费总决算表可作为验收(结题)依据,在两年内免于本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结题)经费审计。
此外,据《关于开展首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监督诚信典型管理单位申请及备案的通知》显示,诚信典型管理单位申请及备案须同时满足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建设、内控及财务管理、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信用情况(科技计划项目信用和“信用中国”等)、近三年承担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项目验收及经费审计情况和单位承诺的内部监督举措等7个方面的条件。
国家高新区产业链“链”出新天地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链招商成为国家高新区的关键一招。
今年一季度,重庆高新区新签约正式合同项目40个,投资额473亿元,同比增长399%。西部(重庆)科学城项目建设年迎来开门红。
为何重大项目纷纷选择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在重庆市首创的“链长制”是吸引这些项目落户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今年2月起,重庆高新区管委会的委领导,每人都有了一个新头衔——链长。按照工作方案,重庆高新区管委会8位委领导,分别对接生物医药、检验检测、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从上游到下游一竿子插到底,全权负责各条产业链的产业定位、招商、产业培育和要素保障等。
自“链长制”启动实施以来,重庆高新区补链强链进展明显,中国电子软件园、平安大健康产业园等一批百亿元级项目开工建设,IBM赋能中心项目、小米华西区总部等一批知名龙头企业项目完成装修工作,加快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
同样在西部地区,5月7日,西安高新区印发《“链长制”招商引资工作方案》,把招商链建在产业链,由领导任链长,围绕产业链精准施策抓招商,推动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再上新台阶,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作为产业链的总负责人,相关产业链链长将调研梳理西安高新区产业链发展现状,全面掌握产业链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关键共性技术、制约瓶颈等情况,并且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和产业链现状,研究制定产业链招商工作计划,完成产业链招商引资等目标任务。
“‘链长制的实行,将进一步提高西安高新区招商引资的能力和水平,助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出一批具有西安高新区特色优势、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推进西安高新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西安高新区投资合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引进一个、牵来一串”。一家龙头企业项目的落地,往往可以带动多家与之相关的配套企业争相落户,不仅完善了产业链条,更加速了产业集聚。
2021中关村科学城国际创业季开幕
为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人才社区建设,落实海淀区“两新两高”发展战略和总体部署,进一步营造创新活跃的创业氛围和“类海外环境”,在北京市人才工作局、海淀区委区政府、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的指导下,海淀留创园联合研发智库、北美硕博联盟、中关村科学城国际人才交流中心共同主办“中关村科学城国际创业季”系列活动。
开幕式上,“国际孵化协同中心北京基地”、“海外中国学联驿站北京基地”揭牌成立,海淀留创园携手研发智库、北美硕博联盟搭建人才、项目及科技、文化交流合作的桥梁,吸引更多留学人员、国际人才落地中关村科学城。随后,科创板“骨科导航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公司创始人张送根博士作《海淀留创园和我的两次创业》主旨演讲,赤诚的报国情怀、坚定的产业理想及宝贵的创业经验深深感召和启迪着现场的留学归国人员和国际人才创业者。女性创业分享论坛关注“巾帼”创业创新,邀请国家特聘专家栗世芳等5位优秀的女性创业者畅谈心路历程,弘扬“她”力量,赋能“新”女性。
“中关村科学城国际创业营”共收到120位留学归国人员、国际人才的申请。经过层层筛选,46人脱颖而出,成为国际创业营学员。本期创业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高精尖”产业领域,创业项目体现“硬”科技,5GC-V2X 汽车智能网联、高端激光传感器、氢能源燃料电池等项目备受瞩目。营员平均年龄33岁,毕业于剑桥大学、纽约大学、马里兰大学、名古屋大学等名校,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94%。此外,还有两位来自韩国的创业者,可谓国际青年英才荟聚。
国际创业营整合海淀留创园优质孵化服务资源,汇聚行业知名专家导师,采用“培训+路演+参观+联谊”等多元方式,开展为期2天的“营新”之旅。从股权管理、商业模式特训,到“沉浸式”园区参观,到优秀创业者分享、重点企业考察,再到“留学生之夜”冷餐酒会音乐趴,留创园“城”意十足,营员们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