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击”与“回应”:北朝至隋唐的迁都与变局

2021-11-03张文辉刘森垚

西部学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北魏权威冲击

张文辉 刘森垚

摘要:北朝至隋唐时期,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和武则天的三次重大迁都与定都活动,反映出一种“冲击”与“回应”的规律,即统治者以迁都或定都为始,开启一系列的改制活动,这些改制不可避免地带有针对旧势力的打击措施,故会在一定程度上招致旧势力的反扑,上述三个政权皆在这种反扑中被颠覆。此外,这三次迁都、定都活动的目的地皆为洛阳,从统治者追求正统性的角度来看,这是由于洛阳地区带着“权威光环”。因此,透过这一时期内的三次迁都与定都活动来观察其政治特征,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北魏;隋唐;迁都;权威;正统性

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9-0068-06

一、北魏孝文迁洛的“冲击”与北镇势力的“回应”

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结果来看,其虽未实现“庶南荡瓯吴,复礼万国”[1]185的大一统理想,但却实现了“光宅中原”[1]464的目的,洛阳成为集政治、经济、文化等于一体的北魏新的国家中心。但孝文帝的迁都,在将北魏王朝推向顶峰的同时,也埋下了使帝国覆灭的隐患。

孝文帝迁洛及改革措施的施行,虽是对北魏守旧势力强有力的一次“冲击”,但伴随而来的是守旧势力的“回应”,在此方面,以太子元恂为代表的平城旧贵表现得尤为突出。史载元恂“不好书学,体貌肥大,深忌河洛暑热,意每追乐北方。”[1]588正是在代父留守平城期间,元恂与平城旧贵达成了某种默契[2]。《魏书·东阳王丕传》载:“丕父子大意不乐迁洛。高祖之发平城,太子恂留于旧京,及将还洛,隆与超等密谋留恂,因举兵断关,规据陉北。”[1]361随后,在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八月,元恂曾图谋“召牧马轻骑奔代”[1]588,但后为孝文帝所囚废。元恂被废后,以穆泰和陆叡等为首的平城旧贵发起了旨在反对孝文帝迁都的叛乱。《魏书》载:

“(穆)泰不愿迁都,(陆)叡未及发而泰已至,遂潜相扇诱,图为叛。乃与叡及安乐侯元隆,抚冥镇将、鲁郡侯元业,骁骑将军元超,阳平侯贺头,射声校尉元乐平,前彭城镇将元拔,代郡太守元珍,镇北将军、乐陵王思誉等谋推朔州刺史阳平王颐为主。颐不从,伪许以安之,密表其事。”[1]663

“(孝文帝)曰:‘适得阳平表曰:穆泰谋为不轨,招诱宗室。脱或必然,迁京甫尔,北人恋旧,南北纷扰,朕洛阳不立也。”[1]468

穆泰等举兵后:

“高祖乃遣任城王澄率并肆兵讨之。”“……(穆泰)单马走出城西,为人擒送……高祖幸代,亲见罪人,问其反状,泰等伏诛。”[1]663

从孝文帝镇压穆泰等人的反叛来看,一方面表明当时抗议迁都的旧贵不在少数,另一方面则说明孝文帝在迁都问题上是绝不会和旧贵妥协的。穆泰等的叛乱事件,是针对孝文帝迁都的一种“回应”,尽管其以失败告终,但这并不表明平城及代北旧贵从此销声匿迹,更为猛烈的一系列“回应”将在孝文帝迁都三十多年后再度爆发,直至将北魏王朝撕成两半。穆泰等人的叛乱虽被暂时镇压,但随着洛阳朝廷汉化政策的逐步推行,一个更为巨大的统治隐患在不断发酵,即北镇武人集团与洛阳汉化集团之间的矛盾在不断加剧。

迁都后,北都平城虽保留了统御北方防务的核心地位,但其政治地位却大幅下降,甚至随着孝文帝迁洛,平城后来竟沦为恒州辖下代郡的一个属县。政治地位的大幅下降使得以平城为代表的北方边镇的地位也随之而下降,边镇地位下降使得边镇武人集团地位下降。正如后来元深所云:

“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不但不废仕宦,至乃偏得复除。当时人物,忻慕为之。及太后在历,仆射李冲当官任事,凉州土人,悉免厮役,丰沛旧门,仍防边戍。自非得罪当世,莫肯與之为伍。征镇驱使,但为虞候白值,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自定鼎伊洛,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或有诸方奸吏,犯罪配边,为之指踪,过弄官府,政以贿立,莫能自改。”[1]429-430

可见,初期守卫北镇的军士并非普通百姓,而是北魏的高门子弟,并且他们所享受到的待遇也为时人所羡慕。后来,随着都城迁洛,平城政治地位逐渐下降,使得“自定鼎洛伊,边任益轻”及“往在代都,武质而治安;中京以来,文华而政乱”[1]1725的局面最终出现。当然,造成这种局面最终出现的原因并非“洛阳汉化圈”或“北镇鲜卑圈”单方面导致,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北镇鲜卑武人集团与洛阳汉化士族集团合力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一方面,洛阳汉化士族集团对北镇武人集团的排斥与打压,如史载张彝之子张仲瑀要求“求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豫清品”[1]1432,从而导致羽林、虎贲暴动,殴毙张彝。另一方面,六镇武人保持了浓厚的北镇民族风貌,其地位的沦落与洛阳隔阂的日深,就使得北方诸镇成为动乱的策源地。

最终,随着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冬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聚众反,杀镇将,号真王元年”[1]235。此后,“北镇纷乱,所在蜂起,六镇荡然,无复蕃捍。”[1]355北魏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尔朱荣南下洛阳,发动了河阴之变,北魏政权从此名存实亡。尔朱荣之后,高欢控制北魏政权,最终形成东西魏并存对峙之格局。北魏末期的一系列统治危机,即为北镇势力针对洛阳朝廷汉化改制的一系列“回应”,究其原因,和孝文帝迁都及改革有着直接的关系。

洛阳朝廷片面强调北魏国家的封建化进程而忽略了北镇的武治,最终导致了北魏统治危机的出现。诚如康乐先生所言:“当都城在平城时,帝国的军事政治力量是合一而集中在长城边疆的。都城南迁,政治中心移到黄河流域,军事力量——北亚游牧民族——则大半仍留在长城边疆,控御遂出现问题。”[3]陈寅恪先生对此有过精辟论述:“故中央政权所在之地洛阳汉化愈深,则边塞六镇胡化民族对于汉化之反动益愈甚,卒酿成六镇之叛乱。”[4]陈寅恪先生在此将“胡化”与“汉化”作为一对矛盾论述了北魏都洛后,以“胡化”了的北镇武人对“汉化”了的鲜卑统治阶级发动的“回应”,来解释六镇起义的爆发及北魏王朝走向覆灭的原因。

猜你喜欢

北魏权威冲击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北魏通语的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探析
北魏乐籍制度考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权威的影子
奥迪Q5换挡冲击
奥迪A8L换挡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