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视角英国大学人文地理学授课型硕士培养特色与启示
2021-11-03马仁锋朱保羽
马仁锋,朱保羽
(宁波大学 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浙江 宁波 315211)
人文地理学是指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研究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地域组合特点以及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3个二级学科中服务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管理、乡村振兴等国计民生领域最直接的一门学科[1]。 21世纪之后,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量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地理学研究生教育在数量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存在学科整合不足、基础研究薄弱、国际视野不开阔、实践应用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优化课程体系是中国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探索的方向,完善、科学、特色的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构建对研究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影响深远[2],将成为研究生求职和工作时的重要优势。
英国是近现代地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大陆腹地学说”等诸多经典人文地理学理论和思想均源自英国。英国高等地理教育具有悠久历史,在地理学研究者、职业工作者与政治家的通力合作中取得辉煌成就,对欧洲、北美乃至世界诸国产生了巨大影响[3]。授课型硕士是英国大学地理学研究生培养特色之一,修读年限较短,主要通过课程学习和实习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此,对比分析英国大学人文地理学授课型硕士的培养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总结英国大学地理学研究生培养特色和经验,可为中国高校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1 研究样本选取和分析维度
1.1 英国授课型硕士研究生概念
英国的硕士研究生学位结构分为研究型和授课型两类,其中授课型硕士主要通过修读课程获得,但同时也要提交一篇学位论文。授课型硕士的产生背景主要源自二战后英国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政府为节省教育经费大力支持和推动、英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等原因。授课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相对较短,学位修读年限一般为1年(部分学位为2年),多分为3个阶段或学期。授课型硕士的培养过程包括课程(course)、研讨会(seminar)、个人展示(presentation)、课程作业(coursework)、实习(field work)以及论文(dissertation)等,主要是通过课程进行学习,但也十分注重实践实习。
1.2 英国人文地理学授课型硕士培养样本选取
英国是近现代人文地理学发源地之一,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为英国地理学发展提供了大量地理知识和国别案例,而其后伴随英国殖民全球扩张又促进大量地理学者和探险家热衷于探索地表未知区域,地理学由此在英国中学和大学学科体系中取得了重要地位[4]。一战前英国人文地理学发展深受区域学派的影响,注重研究小区域人地关系,亦有研究对外殖民和自由贸易的专著产生,如乔治·奇泽姆(Chisholm G G)1889年出版《商业地理学手册》(A Smaller Commercial Geography);一战后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和大学地理学展开了田野调查和地图学研究,如首次英国土地利用调查及二战期间英国粮食增产计划等;20世纪60年代,计量革命为英国地理学注入新研究特色,实证主义和精确性研究开始流行;当代英国地理学研究已涉及环境、区域、城市、社会福利、女权运动、疾病等诸多领域。
长期以来,作为世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前沿和中心的英国大学地理学系/院,拥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全球知名大学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卓越机构,在人文地理学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因此,以国际权威高等教育咨询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简称QS)2020年世界大学地理学科排名为依据(表1),结合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等8所英国大学地理系,分析它们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特色,总结英国大学人文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优势和经验。
表1 2020年QS全球大学地理学科排名前50位中英国大学Tab.1 The top 50 UK universities in the 2020 QS geography ranking
1.3 课程视角人文地理学授课型硕士培养特色分析维度
培养特色是高等院校在一定价值理念指导下,通过构建特殊的培养方向、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方式。因此,本文主要从培养方向、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价值取向等维度来分析课程视角英国大学人文地理学授课型硕士培养特色。培养方向是指硕士研究生项目关注或聚集人文地理学某一领域的某些重要社会现象和社会议题;课程体系是指某一硕士研究生项目中不同课程的属性和排列组合方式,属性包括是否必修、学分、考核方式等内容,排列组合则注重课程设置的时间和递进关系;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所采取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则是学生基于自己和大学所传导的价值观,在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价值立场。
2 英国大学人文地理学授课型硕士培养方向和特色
2.1 英国大学人文地理学授课型硕士培养方向
专业设置而言,英国大学开设人文地理学研究生项目集中于城市地理、经济地理、社会地理等领域(表2),重点讲授各领域的经典理论、方法和前沿思潮,培养学生对各领域的批判性思维和实践方法,奠定学生从事相关职业的地理学素养。此外,亦有结合各大学地理学系研究基础和城市特色专门开设研究生项目,如伦敦大学学院地理系开设“全球移民”项目,便与其研究特色中“全球都市主义”“文化与移民”等领域紧密结合;剑桥大学地理系开设“环境保护领导力”项目,便是深刻契合欧洲环保类非政府组织蓬勃发展的社会大背景。
表2 英国典型大学人文地理学授课型硕士培养方向Tab.2 Cultivation contents of lectured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human geography in typical UK universities
续表2
就具体教学内容而言,多重视城市/社会治理、文化地理与国际政治地理,强调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教学重点涉及移民、性别、空间正义、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城市治理等领域,关注女性、移民等弱势群体,例如伦敦大学学院地理系全球迁移项目就设置“全球迁移中的问题”“移民与健康、平等”“正义与差异”“国际人权法”等课程,这与中国人文地理学“以任务带学科”有所不同[4]。此外,英国大学地理学更关注全球尺度人类社会发展困境和难题,而中国大学地理学教育区域性特色明显,关注中国全国和省市人文地理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2.2 英国地理学授课型硕士课程体系
英国地理学授课型硕士课程包括五部分:一是5~8门的核心课程,主要教授核心领域知识和研究进展,常采用讲座式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知识体系,内容涉及专业知识课及地理信息系统、统计计量等技术方法课程,考核方式一般为闭卷考试;二是3~5门选修课程,内容主要涉及领域内的专业知识,旨在拓宽研究生知识的广度;三是研讨会、专题讨论会和学习日等多主体互动式、开放式学习课程,常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进行,选取当下学界或社会某一热点供学生讨论交流,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四是野外考察和专业实习,野外考察每年会进行2~3次,通常选取与核心课程主题紧密结合的区域,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专业实习则是根据其所学方向前往相应的企业或非政府组织进行相关职位的实习,时间往往为2~3个月;五是毕业论文,通常于第三学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选题、文献阅读以及撰写工作。
表3展示了牛津大学地理与环境系“自然、社会与环境治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地理与环境系“区域和城市规划研究”、谢菲尔德大学地理系“环境变化与社会发展”3个人文地理学硕士项目的课程体系。3个项目的学制均为1年,分为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夏季学期3阶段,核心课程总共4~8门课,学分占比为20%~40%,内容均为项目所涉领域的经典理论、方法和前沿思潮;选修课程则为项目相关领域的知识和理论,一般开设8~16门,学生从其中修读4门,学分占比为20%。
表3 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谢菲尔德大学人文地理学硕士项目课程体系Tab.3 Curriculum system of typical postgraduate projects in human geography of Oxford University,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and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选修课均为小班圆桌讨论式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互动式学习项目包括研讨会、讲习班、学习日和阅读小组等多种形式,每学期进行2~3次;3个项目均设置了野外实践和专业技能培训或专业实习,例如谢菲尔德大学地理系项目会组织学生前往坦桑尼亚和尼泊尔进行专业考察,研究气候变化、地区贫困等自然和社会问题。专业实习则在非政府组织中进行,时间通常6~8周,常关注环境保护、教育、健康、移民、经济发展和人权等问题;论文一般在夏季学期撰写,通常要求一定的字数和较高的原创性,学分占比约为40%~60%。
3 英国大学人文地理学授课型硕士培养特色与启示
3.1 英国大学人文地理学授课型硕士培养特色
3.1.1 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
人文地理学综合特性决定了其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人文学科都关系密切,英国大学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注重引入相关学科的经典理论和前沿思潮,讲授研究人文地理学时借鉴吸收其它学科理论的经典案例,例如谢菲尔德大学地理系“国际发展”项目、伦敦大学学院地理系“全球移民”项目都体现了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与地理学的融合。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辩证批判思维,培养多元知识体系,继而提高理论创新能力[5]。
3.1.2 课程教授方法灵活多样
英国大学地理系往往秉持个性化培养的理念,开展讲座、研讨会、专题报告、实验、野外考察、自主学习、论文等多样化的新型教学方式[6],给与学生充足的自主选择权,在尊重学生个性前提下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表4)。多数课程没有固定教材,仅有教师提供导向性的课程大纲与文献范围,以给予修课学生足够多的自主选择。教学注重研讨型学习,课堂讨论在课程教授中占据较大比例,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采用计算机技术,应用教学录像、软件模拟、增加现实等技术动态模拟表达教学内容,以达到直观、明了、易懂的教学效果。同时严格课程考核标准和过程,以充分保证教学质量和研究生的学成性。
表4 英国大学人文地理学授课型硕士教学方式Tab.4 Teaching methods of lectured masters in human geography in UK universities
3.1.3 兼顾地理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科学主义是英国大学地理系普遍追求的价值观之一,故其设置的课程体系往往系统化、层次分明、结构严密,同时重视开设专门的科研实操课程和多样化的野外实践课程,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扎实的知识体系、严谨全面的科研能力和正确的科研价值观。但其在重视科学主义也会兼顾实用主义,例如英国院校格外重视地理技术类和定量分析课程,普遍开设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地图学等课程。杜伦大学地理系就将“统计探索与推理”“应用统计” “社会科学中的定量方法”3门课程作为人文地理学授课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的选修模块,并规定学生必须选修其中之一以满足毕业要求。定量分析是地理学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时的必要方法,扎实的计量知识基础有利于学生未来工作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多元数据,继而提高项目完成质量。
3.1.4 强调人文情怀,关注城市/区域社会正义
英国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重视讲授全球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可持续性发展、社会公平、空间正义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关注弱势群体、倡导人类社会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7],比如伦敦大学学院开设 “女性与城市”“城市社会公平”“健康地理”“全球经济迁移”“潮湿热带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全球变化和当代人类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关注与思考,养成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刻的问题分析能力。
3.2 对中国大学人文地理学硕士培养启示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创办好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事业,对于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不言而喻。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明确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课程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核心要素,而金课建设就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举措。金课是指具有高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高阶性是指课程在知识教授、能力传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有机融合,能够培养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思维;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挑战度是指课程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花费足够的精力思考和学习时间才能完成[8]。结合英国大学人文地理学授课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金课建设要求,中国人文地理学硕士培养的课程改革应从加强研讨式教学、重视野外考察、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并重,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等方面着手。
3.2.1 加强研讨式教学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起点,对学生知识体系、研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尤为重要。不同于本科生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和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培养,教会学生在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统摄的基础上寻找自身研究的兴趣点。但当下中国研究生教学多为耳提面授方式讲述,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因此,需加强研讨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案例教学等方式指引和鼓励研究生思考、讨论、发言,激发探索欲望、开拓研究思路[9]。条件允许下课采用小班教学模式,上课人数控制在10人左右,采用圆桌式教室,并强制要求每位学生都参与讨论并且发表自己见解,以此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2.2 重视野外考察
地理事物空间格局背后的过程、机理、尺度等带有本土社会文化制度因素的烙印,难以通过技术工具获取。因此,野外考察成为地理学科思维方式和科研能力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当下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培养中对野外实习普遍不够重视,存在野外考察内容不充实、深度不足、时间紧张、流于形式等问题,需要从教学和实践两方面加以完善。在教学上,加强对地人文理学野外调查、野外实习课程的建设,以培养研究生规范的地理调查及研究方法。实践上,建立人文地理学野外考察路线和基地,围绕综合实习课程建设,加强各专业综合,多角度认识地理学不同要素特征,促进专业认知、观测、分析、总结等实训环节的落实,强化学生动手操作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引领学生通过地理探索寻求出科学问题的答案,不断拓展野外实习深度,提高学生实地考察能力[10]。
3.2.3 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并重
当下中国地理学界存在西方主义、虚证主义、内生地理学和外生地理学二元对立等问题,故研究生教学应同时注重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以避免踏入上述误区。首先,要加强对地理学思想史和西方地理学前沿思想的介绍。开设专门的地理学思想史课程,并设置足够学时重点讲解地理学主要流派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核心主张、思想演变和典型案例成果。加大课程考核要求并引入研讨型教学,挑选地理学思想史领域的经典专著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就所读专著开展课程专题讲解、互动交流乃至研究应用,以使得研究生对地理学主流思想有足够深入的理解,避免今后学术研究时的生搬硬套和张冠李戴[11]。其次,需开设完善科学的计量课程体系。可与数学学院、商学院、计算机学院的专业教师合作,开设涵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基础计量课程和统计学、计量地理学、计量经济学的专业计量课程以及Matlab、Stata、SPSS、R、ArcGIS等经典统计分析软件和空间分析软件在内的系统化、科学化的计量课程体系。主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要求所有地理学研究生共同学习,部分课程可设为选修课程,供学有余力和有研究需要的学生学习。藉此使学生们拥有扎实的计量知识体系和熟练的计量软件操作基础,以减轻今后研究和工作时的虚证主义和华而不实。
3.2.4 融入家国情怀与全球可持续教育元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推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对于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高尚情怀情操具有重要意义[12]。而对于人文地理学研究生而言,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有利于其深入了解学科的巨大应用价值,树立专业认同感,培养高尚人文情怀,建立综合思维,继而在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实际需求,提高岗位胜任力[13,14]。要在人文地理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首先,应充分挖掘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与中国国情定位”“文化全球化与本土文化传承”“区域均衡发展和乡村振兴”等潜在的思政教育元素,将与这些主题内容联系紧密的思政内容融入到课程讲授中,加强学生对其思考和探索[15];其次,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开展“中国地理学家生平”“国家发展中的地理学服务”等专题,重点教授学生们地理学的重大应用价值和中国地理学家们为新中国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专业自豪感;最后,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标准,增加学生课程考核中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考核比重。
4 结语
英国大学地理学硕士项目既重视当前英国地理研究的前沿方向和重要争论,又聚焦全球化与本土化博弈过程的未来地理学研究或地理学教育方向。这既启发中国大学地理学研究生培养需要提升教师扎实学科专业素养以及关注学科发展动向,同时更应开设面向世界各国的中国地理学研究生教育课程及其多元化教学方式,以全面提升中国地理学研究服务于国家或全球的的新视角,也推进地理学受教育群体开展国际对话。推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亟待大学地理教育“走出去”,地理学研究生教育需要加强国际化课程与多样性教学方式建设,反思与借鉴世界同行的先进理念,推动中国地理学高等教育乃至全球地理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