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广西岑溪市308例登革热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2021-11-03廖毓香梁柱石罗景贤赵伟东

传染病信息 2021年5期
关键词:岑溪市登革热皮疹

廖毓香,梁柱石,罗景贤,赵伟东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经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具有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等特点,是全球传播最广泛、发病人数最多的蚊媒传染病之一[1-2],临床表现以高热、头痛、肌肉和骨关节剧烈酸痛、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皮疹、WBC及PLT减少等为主,严重者可导致患者休克或死亡[3-4]。本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拉丁美洲、非洲等热带及亚热带地区[4]。在我国,登革热主要在以广东省为主的沿海地区流行,夏、秋季常有本地感染病例的暴发和流行[4-5]。广西属亚热带地区,近10多年曾多次发生过登革热流行[6-7],尤其是2020年暴发的登革热疫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安全,早期发现登革热病例对于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2020年广西岑溪市308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登革热疫情的防控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 2020年9月1日—10月31日岑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8例登革热确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4]中登革热的诊断标准。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

1.2 方法 收集308例登革热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其中流行病学资料调查包括患者既往史、旅居史、有无蚊虫叮咬史及有无与确诊病例接触史。根据患者年龄,将308例患者分为老年组(≥60岁)与非老年组(<60岁),其中老年组43例,非老年组265例。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308例登革热患者在发病期14 d内均无外地旅居史,但多有明确蚊虫叮咬史。其中,男性152例,占49.35%,女性156例,占50.65%,男性占比略低于女性。患者年龄2~83岁,平均年龄(40.11±17.48)岁,其中发病人群以18~59岁青中年人群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3.38%(226/308)。43例老年组患者中,男性21例(48.84%),女性22例(51.16%),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7.86±6.48)岁;265例非老年组患者中,男性131例(49.43%),女性134例(50.57%),年龄2~59岁,平均年龄(35.61±17.24)岁。2组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P=0.942)。

2.2 临床表现 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纳差、皮疹、肌肉酸痛、瘙痒为主,其中发热患者308例,占比100%,其他依次为纳差、皮疹、肌肉酸痛、瘙痒等;发热多为高热,热程3~7 d,平均(3.58±1.94)d;皮疹于病程第3~6 d在颜面、四肢出现,主要为针尖样出血点或融合成片的红色斑疹(见图1),其中可见有散在小片的正常皮肤,少部分伴瘙痒,瘙痒多发生在热退后。非老年组患者的皮疹、瘙痒症状发生率分别为81.51%、49.81%,明显高于老年组(P均<0.05),其他不典型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见表1。

图1 登革热患者皮疹特点A. 上肢及躯干皮肤融合成片的红色斑疹;B. 右上肢皮肤针尖样出血点Figure 1 Characteristics of rash in patients with dengue fever

表1 308例登革热患者临床特征Table 1 Clinical features of 308 patients with dengue fever

2.3 实验室检查

2.3.1 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登革热诊断指标阳性率由高至低分别为血NS1抗原(83.77%)、全血核酸(72.40%)、尿核酸(72.08%)、血IgM抗体(40.58%)、血IgG抗体(6.82%)。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308例登革热患者病原学诊断指标分析[%(例)]Table 2 Analysis of etiological diagnostic indicators in 308 patients with dengue fever [%(cases)]

2.3.2 血常规及生化检查 患者出现部分血液指标的变化,其中 WBC 降低 268例(87.01%),PLT降 低62例(20.13%), ALB降 低 147例(47.73%);其余指标出现不同程度升高,其中以LDH(74.35%)、CK(37.99%)、AST(36.36%)升高及APTT(67.21%)延长为主,见表3。老年组PLT及ALB降低的发生率分别为32.56%和81.40%,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患者的其他血液指标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见表4。

表3 308例登革热患者血常规及生化检验结果Table 3 Blood routine and biochemical test results of 308 patients with dengue fever

表4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的血常规及生化指标结果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blood routine and biochemical parameters between elderly group and non-elderly group

2.3.3 影像学检查 308例登革热患者中,25 例患者胸部 CT或胸片有不同程度异常改变,其中肺部感染18例,肺部多发性肺大泡1例,胸腔积液4例,胸膜增厚2例。

2.4 治疗及转归 疑似或明确诊断的病例及时收住院,予以卧床休息、降温、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密切监测重症预警指征,全部病例均获治愈出院,病区内无第二代登革热病例发生。

3 讨 论

登革热是一种由血清型1-4型登革病毒引起经蚊媒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据统计,全球每年约4亿人感染登革病毒,其中约1亿人发病,而亚洲地区发病率最高,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8]。登革热具有季节流行性及地区分布性特点,发病率高、分布广、危害大,重症者可发展为致死性登革出血热[9],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0]。近年来,广西多次出现登革热流行,因此,充分掌握登革热的临床特征,开展早期诊断与治疗,对登革热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典型的登革热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WBC减少、PLT减少等,按病程可分为发热期、极期、恢复期,按病情轻重分为轻症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个类型[4]。近年我国的登革热疫情依然严峻,基因1型为我国登革热感染的主要流行株[4]。刘起勇[7]报道2019年中国大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登革热病例共22 599例,其中74.31%为境内感染,其余为境外输入,病死率为0.01%。陈志高等[11]报道2014—2018年深圳市的登革热流行数据,结果显示95.71%本地感染病例年龄为20 ~69岁,青壮年是高风险人群。

登革热隐性感染是传播的重要方式,给登革热暴发流行预测带来了困难。本次广西岑溪市暴发登革热流行,首起病例传染源尚不清楚,所有病例均为本地感染病例,与2019年8月浙江岱山县暴发的登革热流行情况相似[12],可能与隐性感染者感染导致暴发流行有关。本次纳入分析的308例登革热患者的血NS1抗原、全血核酸、尿核酸阳性检出率较高,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病原学检测结果无差异。上述结果提示,登革热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但中青年人群仍然是高危人群,与陈志高等[11]的研究结果相符,其原因可能是中青年人群流动性大于少年与老年人群,增加了感染的风险。洪文昕等[13]研究发现,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发生重症登革热的风险是无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2.1倍。由此,在防治登革热的同时,须积极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基础疾病。然而,本研究纳入的308例登革热患者中无重症病例,原因可能与本次发病人群主要为中青年,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基础疾病患者较少有关。

本研究中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发热、纳差、皮疹、肌肉酸痛为主,与其他文献报道的一致[14-16]。皮疹主要分布于颜面部及四肢,部分患者伴有瘙痒症状,原因可能与患者血液中存在组胺介质相关[17]。本研究中肝损伤主要表现以AST升高为主,与刘淦等[18]研究一致。本研究发现,非老年组的皮疹、瘙痒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原因可能与2组人群的体质差异相关。308例患者中出现WBC、ALB降低和LDH升高、APTT延长的发生率较高,其中老年组PLT及ALB降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提示60岁以上的老年登革热患者容易出现PLT降低及低ALB血症,原因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探讨。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患者血液中WBC、ALT、AST、红细胞压积、腺苷脱氨酶、TBIL、CRE、BUN、LDH、CK、CK-MB、APTT异常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目前,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是防治本病、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环节。本研究中308例患者一经确诊均收入住院隔离,及时予以卧床休息、降温、补液等治疗,全部获治愈出院,提示及时收入住院隔离治疗是临床控制登革热的良好措施。目前对登革热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临床上尚无疫苗可有效预防登革热。因此,预防登革热以切断传染源为主,而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为治疗本病的关键举措。研究表明,重症登革热病死率高,其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浆外渗,但经输注ALB、PLT血浆、液体等治疗,治愈率可达98%[7]。二次感染是导致重症登革热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9],故预防二次感染对降低重症登革热发病率、病死率尤为重要。肾损伤与登革热的病死率增加有关[20],若登革热患者出现肾损伤须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

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样本量较小,纳入病例均来自广西岑溪市,研究时间短,故研究结果代表性有所欠缺,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及总结。

综上所述,本次登革热暴发流行首起病例的传染源尚不明,发病人群以中青年为主,发热、纳差、皮疹、肌肉酸痛、瘙痒为其主要临床症状,目前对登革热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尚无疫苗有效预防登革热,预防登革热以切断传染源为主,而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为治疗本病的关键举措。

猜你喜欢

岑溪市登革热皮疹
一类具变系数交错扩散的登革热模型
登革热流行现状及诊疗进展
岑溪市石材工业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完美落幕
健康教育在登革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浅谈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多功能便携式皮疹观察尺的研制
1例氨溴索注射液致皮疹的病例分析
无理函数f(x)=mx+k+d值域的求法
岑溪市金属非金属矿山重点县攻坚克难工作通过验收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