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红土镍矿开采工艺技术的完善与优化
2021-11-03李庆荣张建辉
李庆荣,张建辉
(印尼金川WP有限公司)
WP红土镍矿位于印尼北马露姑省OBI岛,矿权面积为1725.54Ha,保有资源量为3986万t,镍平均品位1.47%。2018年WP公司引进二家采矿承包商—PT.SKA、PT.JCI MINING承担矿山的开采和装运,WP矿山部负责矿山的整体设计与规划、矿山生产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协调,这是金川第一个海外红土镍矿项目,相关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需要在实施中探索和完善,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红土镍矿的不连续、不均质性,影响着地质资源模型的准确性;
(2)矿区为海洋季风型气候,雨量大(年平均降雨量在3000mm以上)严重影响生产;
(3)原矿水分高(水分为37%~46%),严重影响矿石的装运和销售;
(4)矿石品质复杂多变,稳定控制矿石品质难度较大;
(5)中、印双方管理、技术和生产人员急需相互融合,生产管理体系需要完善。
针对以上问题,矿山部调动本部门及二家采矿承包商的中、印双方的管理和技术力量,通过实践-总结-优化的路径,不断完善和优化采矿工艺技术和管理流程,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生产指标,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8年,出口销售矿石199.48万t,采矿回收率93%以上,矿石贫化率7%以下;2019年,出口销售矿石220万t,采矿回收率94%以上,矿石贫化率6%以下。
同时,矿山在环境保护、社会福利、健康卫生等方面都通过当地政府的验收和优级评价,2年矿山生产中无一次重大安全事故。
本文将2年的印尼红土镍矿开采实践作一浮浅的总结,旨在为公司在红土镍矿的开采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1 地质勘探流程的完善
地质勘探数据(钻孔坐标、品位分析等)是进行采矿设计、指导采矿、评估生产指标的最重要和原始数据,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确保矿山生产的关键,按印尼红土镍矿开采技术的要求,钻孔间距需要达到25m×25m,而现矿区的勘探资料仅有30%的区域达到了这个标准,另40%区域的钻孔间距为50m×50m,其余的钻孔间距为100m×100m。对此,在不增加钻探费用的前提,充分利用矿山现有条件,补充完善地质勘探资料:
(1)在钻孔未控制区,用挖掘机挖浅井(test pit)采集数据(图1)。
图1 补充勘探浅井
(2)在已开挖的采场断面,刻槽取样,采集数据(图2)。
图2 刻槽及取样
(3)充实和修正测量数据。
开展的主要措施有:对原有钻孔数据重新测量,进行修补;对日常采矿的地形状态进行跟踪测量;准确标定所有采集数据的位置。通过以上大量的现场基础工作。取得了二个显著成果。
(1)不断充实和完善地质数据库,建立了比较精确的地质模型(表1),为准确指导采矿和评估生产指标,提供了科学依据。
表1 南区I采区地质模型对比
(2)探明的新矿体富集区,增加了矿区的资源量。2019年,在南区矿区外围新增开采区域1.87Ha(图3),回采有价值矿石约15万t,镍平均品位1.72 %;在北区矿区外围新增开采区域1.2Ha(图4),回采有价值矿石5万t,镍平均品位为1.59%。
图3 南区外围新增开采区域
图4 北区外围新增开采区域
2 采矿工艺技术的优化
2.1 采矿技术的优化
印尼红土镍矿开采有近50年的历史,已形成完整的采矿工艺技术、流程和规范,但该工艺技术是在PT.Inco和PT.ANTAM二大矿业公司开采经验上形成的,其矿体厚大,相对连续均质,原工艺技术可称为分层模块化连续回采,即将一个拟在矿区,以25m×25m的钻孔数据,分成12.5m×12.5m的储量模块,再以2m~3m的厚度向下分层连续回采,见图5。该采矿方法对厚大均质矿体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回收率高的优势。
图5 印尼红土镍矿采矿的模块式
WP的资源条件是不连续和不均质的,且在多雨的自然条件下,如继续采用原有的采矿技术,会遇到以下问题:
(1)在矿体上部多轮回修建运输道路,不仅增加修路的工作量,且会造成雨天恢复生产困难、矿石贫化和损失率提高等问题;
(2)同一平面采矿,采区的雨水不能尽快排走,大量的雨水在矿体上面聚积,并向下渗透、提高了矿石水分;
(3)在采矿的同时,会同时回采出许多夹石和废土,提升了采剥比。
针对上述问题,聘请了具有10多年红土镍矿采矿经验的专家对采矿工艺技术进行了改善,提出了“山坡露天台阶进路式采矿方法”。这一方法的实施基本上解决了上述问题,采矿效益大为提高,矿石品质也大为改善,详见表2。
表2 X采区采矿技术优化对比
2.2 设备配置的优化
设备效能的发挥对红土镍矿的开采有关键的影响,矿山初期,许多设备多集中在1-2个采点作业,不仅设备效益低,且设备相互打架,极易造成设备碰撞的安全事故,为此,矿山部与采矿承包商经多次实践,探索到最优的设备配套作业方案,如JCI MNING是“二个剥离点、三个采矿点”的配置是最佳的方案,详见表3。
表3 JCI设备配置方案800
合理的采矿方法,优化的设备配置,极大在提高了采矿效率,如JCI的单日产量从4000t/d提高到7000t/d。
2.3 雨季作业流程的优化
矿区不仅多雨,且天气多变,雨天道路泥泞,雨后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进行采矿,有时雨后花了多个小时将道路修好后准备作业或刚作业,又一场大雨,所有的努力白费,这不仅严重影响出矿量,且增加了采矿成本。对此,采取了三个措施改善了雨季的开采状况:
(1)将雨后的全面恢复,改为分阶段、分区域恢复。如JCI有3个采矿点,雨后将运输条件较好的采矿点先恢复,然后视天气情况逐步恢复其它作业点;
(2)将全流程作业分为单一流程作业。雨后在具备条件较好的区域的先作业,难度大的等天气稳定后再作业,如雨后挖掘机先对采点进行排水和清理后,进行采矿,将矿石按规范在采矿点口进行堆放,待天晴一定时间后,再安排运输。
(3)在路况条件较好的主运输路附近事先安排一个采区,此采区尽量安排雨后进行采矿。
3 品质控制流程的优化
红土镍矿的品质控制指标主要为镍品位和水分。
3.1 镍品位控制
红土镍矿体有上层的低品位褐铁矿、中间夹层的废石和下部的基岩层,矿体无论在横向和纵向上复杂多变,在采矿-运输-筑矿堆-装船的每个环节中都容易造成矿石的贫化,为此,建立了以品位控制为中心的地质-化验-采矿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对从剥离-采矿-运输-筑堆-装船全流程进行品位控制。
(1)地质-化验-采矿一体化管理体系
以地质和测量数据指导采矿。在剥离、采矿及闭坑前的每个阶段,将采区内的钻孔坐标用彩色旗的标志在现场准确标定,对现场采矿提供及时、准确的指导,即地质要起到事先指导的作用。
化验是数据的保障和信息交流的桥梁。为确保化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WP化验室做到以下几项:
①严格遵守红土镍矿的化验规范,建立严格的操作规范流程,制定分析标准;
②样品加工和数据分析要及时,正常情况下,化验室在接收到样品后1天内提交分析结果;
③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化验负责人要第一时间将分析数据同时通报相关责任人。
(2)全流程品位控制
全流程品位控制做到采矿前—采矿完成后的全流程控制,抓住流程的关键结点进行采样分析:
①勘探钻孔取样和采场断面取样,建立地质模型,指导采矿;
②采矿阶段,将剥离土、废石、矿石分采分出,为防矿石贫化。
③出矿取样,2车一个样,确保矿石质量的准确和合格;
④矿石销售取样,2车一个样,确保矿石在销售环节中的品质稳定;
⑤采矿完成后取样,在一采区采矿完成后,再进行系统取样,确保不浪费资源。
通过严格的品位控制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如SKA在H区采矿中,开采初期的贫化率持续在9%的高位,加强品质控制后,降到5%以下,并持续稳定。
3.2 水份控制
矿石水分控制是红土镍矿开采中的一个难题,为此,采取了多项综合治理措施:
(1)改进采矿工艺,办求采场的雨水尽快排放,不能积水;
(2)完善矿石堆场排水系统,将原平面型堆场,改为斜坡形,并多设排水沟,快速排水;
(3)尽可能避免矿石在开采、运输、存放环节中被雨水淋湿。
4 环境保护
矿区临近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是企业的责任,并倍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关注,这关系着金川在印尼的企业形象。在环境保护方面,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完善的排水体系,将矿区的流水全部引到沉淀池中,废水经三级沉淀变清后,再排放到海中,经2年的采矿,矿区周边的海水一直保持清澈,对矿区周边的珍珠养殖和渔民作业没有造成负面影响。
(2)植被恢复。有效地将采矿和植被恢复相结合。在一个采区完成采矿后,利用相邻采区的废土对回采区进行回填,并按严格的规范种上树,恢复植被,见图6。
图6 北区SQ3植被恢复
5 结语
WP矿山部在2年的印尼红土镍矿采矿实践中,坚持科学求实、吃苦实干的“金川精神”,从采矿实践中学习知识,从工作总结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科学规范、实用有效的红土镍矿开采工艺技术和管理流程,为金川在印尼红土镍矿的战略发展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