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的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

2021-11-03李武潮

记者观察 2021年24期
关键词:极具舆情新闻报道

文 李武潮

现阶段,我国主流媒体已走入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如今,基于媒体平台的大量涌现,新闻报道在走入多样化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不仅要快,还应愈发透明,需要在及时和带有深度的报道中对舆论进行正确引导,避免误导和过度的情绪化,解决时效性不断提升中的“双刃剑”问题,做好新闻的“把关人”,不仅成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加工者”,同时也成为舆论引导的“风向标”,让突发事件的报道愈发高效和优质。

融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特点

突发公共事件是突然发生的、极有可能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等造成较大的损失、也可能给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危害的一些紧急的事件,严重时将危及公共安全。相关部门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处置措施来应对突发的事件,从而将危害程度做到极大程度地减少,而融媒体的发展将突发事件的传播速度逐渐提升,但需要媒体工作者对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特点和时度效做到精准把控。首先,融媒体环境下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极具可视化,由于事件的关联方较为复杂,新闻工作者不仅需要从多角度进行事件解读,还需要在创新的思维下借助网络优势在多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同时将视频直播方式与传统的广播电视报道进行巧妙结合,借助VR展示还原突发公共事件的变化情况。其次,传播渠道繁杂,舆论方向的控制难度大。在新时期下,网络谣言屡见不鲜,特别是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媒体工作人员必须带着极高的素养从多角度对事件进行解读,提高大众的辨识能力,减少“非理性”传播,避免不当的报道给大众带来不同程度的“二次伤害”。最后,该类报道的科学性尤为重要,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力较大,媒体工作者必须带着谨慎的态度,凭借正确价值取向来增强新闻所应具有的影响力,从而纠正大众产生的错误意识,可见此类报道的技巧尤为重要,这也是报道的特点之一。

融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对策

深入事件一线,挖掘事件本质

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带有一定的突发性,特别是其影响力和破坏性极具未知性,媒体工作人员必须带着极强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养来完成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新闻报道,同时对信息收集环节做到极大的重视,让事件的报道彰显出权威性,从而引导大众思考,使之能够透过事件的表象看到本质,将其辨识能力做到针对性地提高,可免受“问题式”“批判式”话语的影响,将大众的舆论方向做到正确引导。具体而言,一是深入事件的一线,将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信息进行全面和快速地收集,将该环节视为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才能让报道愈发真实和快速,将报道的“时度效”有效彰显。例如,央视新闻工作者在2019年3月的凉山州森林火灾报道中,迅速赶赴四川,对火场当时的扑救情况进行实时直播,同时也对医疗救援做到重点报道,从侧面凸显出记者所具有的不畏艰难的宝贵精神,也让大众看到记者的报道均是在不影响救灾的前提下完成,对记者的职业行为表示出赞赏,从而将正能量做到有效传递。二是对事件的本质进行多角度地挖掘,媒体工作者应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带来的各类影响,迅速对已收集的大量资料进行科学筛选,凭借自身的敏锐度和经验,带着严谨的态度对庞大信息中的关键内容和极具价值的部分做到准确提取,同时借助独到的解读视频来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引发大众思考并使之在报道中看清事件的本质,对社会的稳定带来一定的促进,也将保障新闻报道所应具有的传播力。

发挥团队优势,把握报道时效

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媒体工作者要掌握报道的力度与解读的分寸,不仅要言之有物,对大众关注的主要问题进行回复与针对性解答,将力度做到适度把握,还应该重视关键内容的突出,注意渲染的力度,对关键部分进行透彻说明,切不可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而让报道“失真”“失态”,保证报道的整体力度。除此之外,媒体行业应打破“黄金24小时”的报道法则,媒体工作者虽然要重视“首发效应”,在第一时间来满足大众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注需求,但不应固定黄金法则,而是要紧抓舆论的主动权,改变大众的信息饥渴状态,借助报道技巧做到“快说事实”“慎说原因”,让该类报道彰显出“零距离”,而这个目标可以在先进技术的融入下实现,将融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例如,2020年1月初,安徽省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在新闻发布会上做到明确,媒体工作者在团队的配合下,仅在30分钟内便完成视频、图文等的编辑,同时在快速审核后通过微信、头条、快手和微博等多个平台上进行报道。前方记者与编辑团队通力配合,走出传统媒体的时空局限,做到零时差,获得大众极高的满意度。

关注舆情对接,提高新闻质量

在新时期下,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需要媒体工作者对舆情对接做到极大地关注,才能将新闻的整体质量有效提高。具体而言,一是发挥媒体报道的交叉性,使新闻极具渗透性,将媒体行业的资源进行切实有效地利用,将采编与传播工作做到巧妙结合,构建出突发公共事件的资讯体系,实现大众与官方媒体的舆情对接。例如,在2019年3月22日,中华新闻网、新华社等对湖南常长高速客车起火的事件进行报道,没有对大众的表态和反馈“放任不管”,而是通过官方网站对事故的原因进行详细报道,同时对实情做到准确报道并注意专业词汇的运用,对公众关注的主要问题做到针对性解答,使大众可以辨识信息的真伪,做好舆情工作。二是重视报道的真实性,媒体工作者要认识到真相是消除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好此类报道的关键所在。为此,媒体工作者在对新闻稿件进行撰写时,要运用最为客观的语言去描述事件,避免模棱两可的模糊说法,让整个事件的报道极具严谨性和客观性,同时抢占先机并将媒体的公信力做到极大地提升,在追求真实中让舆情有效对接。

创新报道技术,打造个性报道

正常来讲,大部分突发公共事件新闻的报道都带有一定的未知性。对此,部分媒体工作者为保证该类报道的整体质量,减少报道失误,所以对报道技术进行了切实有效地创新,不仅可以将报道的质量与效率做到极大地提高,还能够让报道极具个性化和影响力。由此可见,媒体工作者对报道模式、技术等进行开发,让技术形态得以有效创新,有助于报道的水平不断提升。创新与改进是做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主要途径。例如,中国地震台网络媒体率先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完成地震报道的编写,在第一时间将地震现场中收集的资讯展现给大众,满足大众对突发公共事件新闻的关注需求。在新时期下,媒体工作人员应带着前瞻性的思维对新闻报道另辟蹊径,在敏锐的眼光和独到的角度中完成创新,让报道内容不再同质化,使深度报道中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极具新颖性,同时又不流俗,在差距化的报道模式下打造出媒体的新风格。

在融媒体时代下,大众获取新闻事件的途径越来越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在网络平台中传播并进入大众视线,引发大众的关注与思考。此时,融媒体的发展要求媒体行业在市场竞争与创新中坚守初心,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模式进行针对性优化,让工作更具新意,将新闻报道所具有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做到极大地提高,让报道客观又真实,在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报道中把控舆情变化,对报道方向做到科学调整,在“首发效应”的凸显下赢得大众关注,从而增强用户的黏性,让报道成效显著提高。

在不断的实践中,媒体工作者结合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特点对事件潜在的内涵与本质进行深度挖掘,使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极具深度和较强的传播力,从而为新闻事业的持续前行带来一定程度的促进。

猜你喜欢

极具舆情新闻报道
浅析利用新媒体技术改进企业工会新闻报道工作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极具科技感的汽车设计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珠藏韫柜
方寸之间
消费舆情
极具创意的微型人像摄影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