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建信息化研究
2021-11-02战文彦
战文彦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时刻都在朝着更繁荣、更富强、更和谐的中国努力,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接近中华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绩也证明了党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环境也要求我们更加坚定地坚持党的领导。数字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互联网技术更新迭代迅速。信息化给人类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驱动力,也给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新时代;党建;信息化
一、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
伴随着技术革命的进一步深化,互联网逐渐由军用转化为商用、民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日益深刻。互联网的影响基于其自身的信息传播特性,互联网传播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极强的时效性。任何信息只要在互联网上一经发布,就会立刻展示在互联网上,网友可以随意阅览使用。互联网的时效性一方面促进了信息的传播流通,消除了信息壁垒。另一方面,如此迅速是时效性,如果不加甄别随心所欲地创造传播会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广泛的传播面,数字化信息技术大发展,网络信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网络信息可以达成所有受众信息资源和共享的效果,因此信息辐射的范围愈加广泛。广泛的传播面不单是可以方便人民生活,也给国家的思想建设带来难以估量的挑战。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互联网信息传播不在仅限于数字、文字、图像更有视频等流媒体传播方式。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可以提高读者的兴趣,降低读者的知识门槛,从而更加主动地接触更多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信息的完整性表达,促进信息的传播。灵活的信息联动。互联网种超链接加强了内容之间、网页之间、甚至是网站与网站之间的联系。这种相互链接的方式使得相同、相似、相关的信息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一瞬间截获到大量的信息。
随着科技发展,数字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互联网技术更新迭代加快。信息化给人类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驱动力。不仅技术消除了信息垄断的壁垒,也拓宽了人类接收信息的渠道。但是网络中信息发布的隐蔽性,给了信息发布者更高的信息随意性,在随意性的背后将给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时效性强、传播面广、传播方式多样、信息联动活跃等特点,新时代的党建工作也有必要紧紧把握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化党建。中国的经济社会高速良性发展,正是基于党的领导,互联网这样一个系统化的虚拟世界也必然需要党的领导才能健康发展,而党的建设依靠互联网这一技术也更能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
二、黨建信息化的必要性
当下,伴随着各种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依托新技术开建党建创新,积极推进党建信息化网络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下的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党,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积极探索运用信息化促进党建的新内容、新方式、新着力点,并进一步提出党建信息化的新观点。“党建信息化”的主要内涵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开党建工作”,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宽覆盖基础上,通过运用新型信息技术,实现党员与群众、党中央与基层党组织,各层级的党组织之间的信息联动,进而全面提高党与群众的密切关系,提升党组织工作的效率。党建信息化不是简单的“1+1=2”的关系,它不仅达成工作方式的创新,也为党建添加了新的内涵。党建信息化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新时代党的建设进行深度融合,发挥互联网的信息资源集成作用和党在先进文化方面的重要推动作用,进一步形成党的建设和互联网文化的相互促进的新局面,这不仅可以提升党建的工作水平,也可以净化和提升网络文化建设。
新时代的党建内在要求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首先,互联网技术可以拓宽党建的渠道。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党员人数众多的大党,党员遍布各地,而融合现代社交软件等的传播体系可以拓宽宣传思想文化的阵地。众多网页端党建平台建立,融合网页和移动终端的客户端的平台也逐渐普及。伴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基于移动客户端的宣传模式已经逐步成为互联网党建宣传新模式。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可以推动党建更加科学化的发展。现代存储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使得大数据技术愈加完善,大数据的科学运用为党员管理高效有序、对党员的行为科学分析、对党员的科学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此外,党建的信息化可以提高国民的政治参与度。随着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信息通过互联网这一中介抵达大众眼前,人民政治参与度明显提升,这也提升了人民对政治活动的监督力度。
在数字信息化的今天,党建信息化应该是新时期党建的应有之义。十九大报告中对党的建设以及党的精神面貌、实际运用互联网工作等都有着相应的阐述,其中明确指出当前的党建工作要合理的运用互联网来辅助进行。党建信息化是数字化技术发展情况下,必然要进行的一场革命,这不仅对于党的建设来说是一场革命,对于信息化技术本身也是一场革命。在这一革命中,党的建设就应该有正确的思想导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提供了正确的思想导向,其中主要说明了新时代党的主要工作职责于使命,任何一点都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党建信息化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各党组织对党建信息化愈加重视,党建信息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就现有研究成果表明:通过互联网信息传播快速准确的特点,将“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方针贯彻于党组织的各层级之间,例如北京房山区的“党建智慧管理平台”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基层党组织开展各项党的活动,对基层可以达到有效地管理;四川推出的“智慧红云”建设,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对党员的思想状况进行分析,对党员实行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例如山东的“灯塔”综合管理平台,对大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形成相应的分析报告,提高参考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全国性的党员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有效提高了党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效率,党员个人财产、人事关系、出入境等信息的入库为党的廉政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持。
党建信息化现阶段仍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也因为发展不充分,受到各层级、各年龄阶段、各类群体的知识水平不同等因素的限制,而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党组织对互联网技术不够重视,党建网站的建设流于形式,“僵尸公众号”“僵尸微博”“僵尸网站”现象仍旧存在。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群众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网站和公众号虽然已经搭建好了,群众在网站上发表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得不到重视和解决,这并不能提高党建水平,也远离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党建信息化队伍建设不完善。以上两个问题与党建信息化队伍专业配备不配套有极大的关系。人才始终是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部分地区党建队伍人员的思想保守僵化,基层科学技术人员匮乏,使得没有一个专业化的队伍为党建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撑。党建信息化过程中最容易暴露党员能力不足,而信息化时代却对党员做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更需要我们提升党建人才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医学等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运用,即使我们身在八方,但依然可以很快速地了解到各个地区的时事新闻,为支援、救助、管理等都提供了便利。
四、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在当今信息化大潮下,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尤为重要。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的思想建设在新的时期有了新的挑战。加强思想建党,最终要落到忠诚信仰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导。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抓好红色党课、红色教学、红色体验、红色工程,推动静态的互联网资源转化为生动的党性锤炼,引导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价值追求,补足精神之钙、铸牢信念之魂。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党的思想的源头活水,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不应该中止,党建永远在路上。方向明确之后,才能不走弯路、邪路,才能促进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在党建工作中融入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维,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通过引导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开放教育开放讨论,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进行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教育,更高的互联网技术加上正确的思想将会产生更好的社会影响。应当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促进党建的信息化发展。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构建新型的党建工作网络体系。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是现代科技革命伟大的科学成就,各级党组织应当积极对这些技术进行利用,在这些技术的支撑下进行党建工作的全覆盖,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基层,加强信息互通,逐渐消除信息壁垒。使得基层党建不再流于形式,真正得代表人民的利益,真心真意为人民办实事。
将权力放置到阳光下,才会更加阳光。利用大数据建立健全监督反馈机制网络。独处总是特别考验人的意志力,但是在人群中,人总会尽量地表现出自身构建的良好形象的一面。因此,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存在监督反馈机制,当然党建也不例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实从某方面来说降低了监督的难度。对于党建来说,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工作进行评估比较,分成一个个单独的模块,对每个模块进行连接,然后对每个模块的工作进度进行监督反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现时代的党建工作也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只有深入群众,走到群众中去,党建工作才能发挥实际的作用。而互联网技术则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充分运用党建平台,注重和群众之间的联系,积极更新党建工作信息,积极同群众进行互动。在数字信息化的大潮中,勇于自我革命,激流勇进,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进行党建,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5):201.
[2]杨开达.用“互联网+”思维推动“两学一做” [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6(3):31-34.
[3]许少华.以党建信息化提升党建管理水平研究[J].青年与社会,2020(27):27-28.
[4]孟微,杨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黨建信息化路径探析[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08):72-73.